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民國衣著|朱自清為什麼穿斗篷上課?

文 / 歸雁

2017-04-06

星期四

斗篷代表著流行趨勢

斗篷據傳是從蓑衣演變而來, 最初用棕麻編成, 以禦雨雪, 名謂“鬥襏”。

到明清時, 才多用絲織物製作,

並不限於雨雪天使用, 當時叫做大衣, 是一種禦寒的服飾,凡冬天外出, 不論男女官庶, 都喜披裹斗篷, 但有個規矩, 不能穿著這種服飾行禮, 不然被視為不敬。

披風在中國清代主要用作上層社會婦女的禮服外衣, 含高貴之意。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人們的著裝也發生著一系列的改變。 到今天, 斗篷式披肩絕對是流行趨勢, 隨著長度的不同, 它能給人以完全不同的感受, 讓你時髦又有型。

其實, 在民國抗戰時期, 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也曾經穿過一件斗篷, 當時在他任教的西南聯大轟動一時, 據說在昆明大街上, 如此裝束都無第二人。 可是此時的斗篷代表的不是潮流, 而是“國難當頭”的酸楚。

斗篷是“國難當頭”的酸楚

1938年4月28日, 經過長途遷徙的西南聯大師生落戶昆明, 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擔任西南聯大校長。 當時學校一派荒涼, 轉運過來的教學儀器、設備也損壞了不少, 學校就極為窘迫。

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接受為西南聯大設計校舍的任務, 可是直到改了第五稿, 已經將高樓改成矮樓, 矮樓改成平房了, 方案還是不能通過。 梁思成忍無可忍怒了, 梅校長平靜地告訴他:除了圖書資料室做磚瓦建築, 部分教室用鐵皮做頂, 其餘統統做茅草屋。 國難當頭, 用茅草來建大學是不得已而為之啊!

西南聯大遷入昆明的第四年, 西伯利亞寒流席捲了整個紅土高原, 寒風一陣緊似一陣, 聯大的校舍簡陋, 不禦寒冷, 師生們生活貧寒, 營養欠缺, 衣衫單薄,

寒流一來, 聯大校園裡也流行起凍瘡。 也就在這個時候, 聯大校園出現了一位怪人, 他身披一件雲南趕馬人用的羊毛氊子, 氊子頂端開了兩個洞, 用一細麻繩拴起來, 套在頸子上, 腳上穿一雙可能是深黃色而事實上已辨不清本色的破皮鞋。 透過披氈的孔洞, 可以看到裡面是一件破舊卻依然筆挺的黑西裝。 領帶也是舊的, 系紮的一絲不苟, 鼻樑上還駕著一副很有水準的玳瑁眼鏡, 頭髮卻是淩亂的。 此人是誰?師生都在猜測, 誰會這樣搞怪的打扮?他究竟是什麼人?這個怪人就是中文系的系主任朱自清。

——黃強《趣民國》

1941年的冬天, 朱自清賣光了家裡所有能過冬的衣服。 人口的驟增引來物價飛漲, 很難想像, 著名教授卻也已經一貧如洗。

他的生活窘迫到連一件布棉袍都無力縫製的地步, 只能把口袋裡僅剩的幾個零錢, 全部湊在一起, 從趕馬人手裡買下一件別人已經用舊的破毛氈, 把自己全副武裝起來, 以此來抵抗凜冽的寒風。

當這位“斗篷怪人”進入教室時, 掀開斗篷, 學生們才看清了他的面孔, 先是驚愕, 後是哄堂大笑。 可是大笑背後的沉思卻讓大家感到酸楚。

“假若不是他大老遠脫帽打招呼, 我簡直不認識他了, 因為他穿了一件很奇怪的大衣, 後來, 才知道那是趕馬人所披的毛氈。 樣子像蓑衣, 也像斗篷, 顏色卻像水牛皮。 ”

——李廣田《李廣田散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