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老照片:汶川綿虒

綿虒原本是川西茶馬古道上歷代官府一個重要驛站, 古稱寒水驛。 古城規模不大, 只有一條半街, 始建於1512年, 擴建於1763年, 至1953年一直是汶川縣治所在地。 當時這裡的縣令是七品正堂, 而塗禹山瓦寺土司是二品, 汶川的七品官管二品土司, 故有“瓦寺土司的頂子酥油做”一說。

“一城如斗拱萬山, 城外蕭然, 城內幽然, 風景絕清閒。 斷井頹垣, 疏疏落落幾家院, 行過泮宮前, 衙門對面, 絕不聞人語聲喧, 多應是訟庭草滿。 由來此地出名員, 甲榜先生多部選。 盡可學鳴琴子賤, 潘孟陽飲酒遊山。 真消遣, 且偷安, 縱教選個龐士元,

百里才也無從施展。 街道匆匆遊覽遍……”這是董湘琴在《松遊小唱》中對綿虒的描寫, 董湘琴所見之鬥城, 就是1763年擴築之城, 城內衙門、禹王宮、文廟、學堂占地八、九, 故董湘琴稱之“城內幽然”

綿虒的文星閣, 當地人稱天臺, 四重簷歇山頂的閣樓式建築, 建於1807年,

坐北朝南, 西側緊鄰文廟。

綿虒文廟建築群。

綿虒文廟中的欞星門, 象徵祭孔如同尊天。

綿虒有城垣, 志有明文, 始於明正德七年﹙西元1512年﹚,

時名為寒水驛, 旋作今鎮名。 倡築者, 乃知縣李明。 石城周長142丈, 二門, 各有樓。 清康熙四十七年大水, 城壞, 乾隆二十八年重修, 知縣李天駿將周長擴大為280丈, 均高1.8丈, 底寬0.9丈, 頂寬0.6丈, 垛口523個, 上下二門, 南名“永豐”;北名“寧遠”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