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92周年(圖)

1925年3月12日, 孫中山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 1929年6月1日, 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

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 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 三民主義的宣導者, 創立《五權憲法》。 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 “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孫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 其著述在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 孫中山為了改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

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也為政治和後繼者建立了堅固而珍貴的遺產。

1879年(光緒五年), 孫中山隨母赴檀香山。 他的長兄孫眉資助孫中山先後在檀香山、廣州、香港等地比較系統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1883年(光緒九年),

孫中山自檀香山歸國。 他對祖國的貧困落後頗感不滿。 居翠亨期間, 在他倡議下, 村裡採取了一些興革鄉政的措施, “如教育、防盜、街燈、清道、防病, 皆為籌辦”。 為破除封建迷信, 他又與同村好友陸皓東毀壞了北帝廟偶像。 這種瀆神行為遭到村民的指責, 他被迫赴香港。 年底, 孫中山在香港入基督教。 1883至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 孫中山目睹清政府的賣國、專制和腐敗, 開始產生反清和以資產階級政治方案改造中國的思想, 經常發表反清言論, 同時與早期的改良主義者何啟、鄭觀應等有所交往。

1892年(光緒十八年), 孫中山畢業于香港西醫書院, 隨後在澳門、廣州等地一面行醫, 一面結納反清秘密會社, 準備創立革命團體。 1894年(光緒二十年), 孫中山上書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 提出“人能盡其才, 地能盡其利, 物能盡其用, 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 但未被接受。 同年11月, 孫中山從上海去檀香山, 組織興中會, 取“振興中華”之意, 以“驅除韃虜, 恢復中國, 創立合眾政府, 倘有二心, 神明鑒察”為誓詞。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2月, 在香港聯合當地愛國知識份子的組織輔仁文社, 建立香港興中會。 同年10月, 興中會密謀在廣州起義, 事泄失敗。 孫中山被迫亡命海外。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10月, 在英國倫敦曾被清公使館誘捕, 經英國友人康得黎等營救脫險。 此後, 孫中山詳細考察歐美各國的經濟、政治狀況, 研究了多種流派的政治學說,並與歐美各國進步人士接觸,產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義理論,三民主義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孫中山赴日本,結交其朝野人士。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10月,派鄭士良到廣東惠州(即惠陽)三洲田發動起義。義軍奮戰半月,開始頗為得手,後因餉械不繼而失敗。戊戌變法以後,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動,孫中山與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談過合作問題,但因改良派堅持保皇、反對革命,合作未能實現。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12月鎮南關起義時,孫中山還親臨前線參加戰鬥。各次起義都因缺乏群眾基礎、組織不夠嚴密而失敗,但革命黨人前仆後繼,英勇戰鬥,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給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特別是1911年(宣統三年)4月27日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在全國引起了巨大震動。

1911年(宣統三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孫中山在美國得知消息後,12月下旬 回國,即被17省代表以每省1票的方式16票贊成1票反對的結果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民國元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佈就職,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2月12日,宣統帝(溥儀)宣佈退位,267年的清朝統治和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國。孫中山制定和公佈一系列改革和進步的法令,3月11日,頒佈帶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25年(民國十四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簽署的遺囑,包括《國事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俄遺書》三個文件。在國事遺囑中,他總結了40年的革命經驗,得出結論說:“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發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號召。

研究了多種流派的政治學說,並與歐美各國進步人士接觸,產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義理論,三民主義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孫中山赴日本,結交其朝野人士。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10月,派鄭士良到廣東惠州(即惠陽)三洲田發動起義。義軍奮戰半月,開始頗為得手,後因餉械不繼而失敗。戊戌變法以後,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動,孫中山與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談過合作問題,但因改良派堅持保皇、反對革命,合作未能實現。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12月鎮南關起義時,孫中山還親臨前線參加戰鬥。各次起義都因缺乏群眾基礎、組織不夠嚴密而失敗,但革命黨人前仆後繼,英勇戰鬥,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給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特別是1911年(宣統三年)4月27日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在全國引起了巨大震動。

1911年(宣統三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孫中山在美國得知消息後,12月下旬 回國,即被17省代表以每省1票的方式16票贊成1票反對的結果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民國元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佈就職,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2月12日,宣統帝(溥儀)宣佈退位,267年的清朝統治和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國。孫中山制定和公佈一系列改革和進步的法令,3月11日,頒佈帶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925年(民國十四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簽署的遺囑,包括《國事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俄遺書》三個文件。在國事遺囑中,他總結了40年的革命經驗,得出結論說:“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發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號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