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闆:績效考核真不難!難的是送你方法和思路你還不看!附範本

作者:盧老師(點擊右上角“+關注”【績效管理之道】頭條號, 有乾貨、有資訊、有態度!!!)

長期分享提升組織績效、員工激勵、人本增值、並且提升企業利潤的薪酬績效管理及股權、合夥人的專業知識。

導讀:

“績效考核問題”是當今企業管理的熱點問題, 也是難點問題, 素有“世界級的管理難題”之稱。 資料調查表明, 被調查的外資公司中, 90%有績效考核系統, 其中70%感覺有效;而被調查的民營企業中, 只有70%有考核系統, 但其中卻有90%都感覺績效考核系統難以發揮作用, 甚至基本失效!

中國民營企業推進績效管理為什麼那麼難?其根本原因和癥結是什麼?

現實很多中小企業, 做績效為什麼容易走向失敗?

很多企業的績效考核還是:底薪+提成+ 績效工資

詳細說明:底薪較低, 提成較高, 每月將“底薪+提成”總工資的30%來做績效工資, 如: “底薪+提成”=1萬元, 就會有3000元拿來做績效工資, 然後按占不同比例分解到8個績效指標上,

企業每月對每個績效指標都會提出相對應的目標, 最後根據目標達成率用KPI評分方式進行打分, 最高分得100分!但員工幾乎沒有拿到過100分, 也就是說員工每個月都會被扣掉幾百元!

為什麼出現上面的結果?來看看薪酬激勵的常見設計

第一、保底工資,

也可以叫責任底薪

這個3000元就相當於勞務費。 只要未下滑, 3000元照開。 如果下滑, 按照百分比核算。 比如下滑了10%, 則保底工資只能拿到3000*90%=2700元。

第二、增量提成獎

假設, 該業務員年度超過去年銷售額超額30萬以內, 按照8%提成;超額40萬以上, 按照10%提成;超額40萬以上的, 按照12%提成。

第三、季度獎、年終獎

如果有超額, 每個季度按照8%計算一次超額部分;年終具體核算超額的數量, 比如年終核算後應統一按照10%提成, 則在年底統一核算, 該補得補該扣得扣。 員工如果提前離職, 則如有多餘的點數, 不能補給。

第四、目標激勵獎

每個月, 對超量完成目標的員工, 可以另外給予一定的獎勵。 獎勵最好是有言在先, 並且有具體的資料可以參考,

這樣員工才有目標。

第五、績優年假

年假可不是大企業的專利, 微小企業更應該有年假。 比如工作滿一年, 工作業績達到多少的, 給5天。 平時也可以給探親假之類的, 增加員工的歸屬感, 幸福感。

傳統的績效考核的弊端:

中國式考核, 最常用的就是“德勤績能”四維綜合考評。

通常對幹部或員工的考評, 從四個維度展開:

1、德:工作態度和品德德, 操守等 。 具體指標包括:工作態度、工作責任心、工作積極性、團隊協作、服從精神、執行力等。

2、勤:出勤狀況和敬業精神。 具體指標包括:敬業精神、出勤類、請假天次數、遲到早退情況等。

3、績:工作結果、效率和業績。 具體指標因崗位而異。

4、能:工作表現與能力。 主要採用評估法, 主要包括:崗位專業能力、管理通用能力。 具體包括:領導力、計畫執行力、溝通能力、分析能力、創新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邏輯和判斷能力等等。

在以上四個維度中:

“德”與“能”的考評主要採用主觀法則,偏定性,考評週期一般較長。

而“勤”的考核相對簡單容易,幾乎所有的企業都能做好,甚至開辦公司時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考勤系統。

對“績”的考核,以前最流行的可能是KPI了。

嚴格來說,德能考評是最不好做的,雖然難度不大,但由於主觀性太強,員工的認同度很低,激勵效果也很不理想。

那麼中小微企業如何設計目標激勵更有效?

(1) 激勵的短期化。

將目標週期與激勵時間短期化,每週都有直接的激勵,增加臨時性、即時性激勵。隨時準備對員工特別的表現、突出的貢獻進行表揚或獎勵。

(2) 激勵的豐富與多元化。

將各種目標成果細化,細化到不同方向與階段的成果與標準,並進行一定的組合,從過程到結果,從小目標到大目標,都有激勵設計,使激勵無處不在,處處發力。

(3) 激勵要做到創新與新鮮化。

不斷創新一些新的玩法,有力度夠刺激,符合團隊的“口味”,挑起人的欲望與需求。每年對分配系統作一次全面變革或改進、每季度推出新的激勵方案,每週都在實施激勵。

(4) 目標與激勵的清晰化。

用資料與實例表述,做到清晰明瞭。無論是目標資料,還是激勵政策、分配制度,都要站在員工的立場,用員工的思維方式與語言去表達、描述。

(5) 儘量滿足員工需求。

員工渴望得到的,才是最有力的。在設計激勵時,要考慮精神、榮譽、物質等方面,還要深入分析更具體的需要。比如,有的人喜歡旅遊,有的人想要蘋果手機,有的人更想得到現金,等等。

企業如何給員工設計薪酬績效模式,更為合理呢?這樣薪酬績效模式,被譽為中國最富激勵性方案哦!

KSF薪酬全績效模式:基於人本增值的加薪方案(資料說話、結果導向、效果付費、價值分割、薪酬分塊。)

KSF的設計原理是:

1、大彈性、寬幅:KSF要求從原來的固定薪酬(或底薪)中拿取不低於50%的部分用於寬頻激勵設計,通常比例鎖定60%-80%。

2、高績效高薪酬:員工創造的越多,獲得的回報就應該越高。員工收入高穩定性就強、對公司的認同度與歸屬感也會得到改善。

3、利益趨同:員工收入越高,企業賺的就應該越多。只有員工與企業的利益實現趨同,思維才能統一,目標才能真正一致。

4、激勵短期化:任何激勵設計都不能忽視短期化的趨勢,KSF宣導的就是先做好月度激勵,再擴展到年度及長期。

5、管理者轉向為經營者:管理者關心自己的收入卻在為別人幹,經營者關心績效和結果但為自己幹,企業應該讓更多的管理者轉變成為經營者,貢獻更高的價值就能獲得更多的分享。

全國中小企業最實用、快效、前沿獨創“KSF薪酬全績效模式 、PPV產值量化薪酬模式、積分式、小濕股四大薪酬模式”如何系統操作設計?全部實操來自《績效核能》,可以加作者個人號HC-SH002領取設計視頻搭配學習,和老師保持交流!

那麼設計KSF,到底要從何下手?以下六個步驟:

第一步:崗位價值分析

這個崗位有哪些工作是最重要的,直接為企業帶來效益的?

第二步:提取指標(中層管理人員6-8個)

有哪些可量化的資料是企業所需要的,急需改善的?比如營業額、毛利率、員工流失率、主推產品銷量、員工培訓時間等。

第三步:指標與薪酬融合(設置好權重與激勵方式)

每一個指標,都配置對應的績效工資。需要注意,不高把所有的指標平均分配工資,要挑重點。

第四步:分析歷史資料

過去一年裡,營業額是多少?每月營業額?平均營業額,利潤額?毛利率多少?成本費用率?轉化率?員工流失率?

第五步:選定平衡點

企業和員工最能接受的平衡點,要以歷史資料作為參考。

第六步:測算、套算

依據歷史資料,選取好平衡點,講選取好的指標,各分配不同比例的工資額。

這種薪酬方案設計最為核心點就是利益平衡點設計:

平衡點是KSF重要的支點,這個支點的一頭是企業的利益,另一個是員工的利益,而支點的核心兩個面是:產值+價值!

盈虧平衡點——也稱“保本點”,對於剛創辦的企業、處於虧損期的企業比較有用。

歷史均值——全年平均值、AB季均值、參照期均值等。對於快速發展的企業,可能並不會參考全年的均值,而是看最近一個週期的均值,即參照期均值。

共識點——即企業與員工達成共識的支點。常用於歷史資料不完整、不準確的情形,也適用於以前沒有要求、不需要資料支援、依靠經驗或感覺來判斷的情況。例如,培訓課時數、工作制度每月完成個數、小微企業員工流失人數等。

保守預算——由於可參考資料不全或新業務存在不可對照性等原因,可用保守方式進行推測、預算。同時很多企業喜歡做大預算、做高目標(樂觀預算)。不同的是,保守預算強調正常情況下的可實現性,排除一些可能性與單純期望性。例如,公司明年新開一個項目,預計可做到銷售額1000萬,但這可能是樂觀估計,管理層可能更願意接受800萬的銷售目標。

同期可比值——通常是對AB季或特殊期的直觀對照,令平衡點更準確、更有說服力。

總結:

相比而言,固定薪酬、窄幅薪酬缺乏彈性,毫無加薪可言,或者說加薪的力度十分的少。激發員工的動力不夠強,工資是死的,人的活力和創造力就死了。所以,對於傳統薪酬模式的變革勢在必行。

不能給員工增加收入的績效管理,必然走向失敗。

不做改變、也不能給員工增加收入的企業,必然走向更大的困境。

員工加薪、企業增利,才是績效管理的最好歸宿。

更多互動:添加下面個人號和作者保持更緊密交流

作者:盧老師 |( HC-SH002 )

專注薪酬績效研究、實踐、落地運行。

分享是一種美德,希望每篇文章對大家有所啟發和幫助;期待你的轉發,歡迎吐槽評論!

如需瞭解更多薪酬、績效、股權、合夥人、預算管控方面的知識請關注本頭條號!

在以上四個維度中:

“德”與“能”的考評主要採用主觀法則,偏定性,考評週期一般較長。

而“勤”的考核相對簡單容易,幾乎所有的企業都能做好,甚至開辦公司時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考勤系統。

對“績”的考核,以前最流行的可能是KPI了。

嚴格來說,德能考評是最不好做的,雖然難度不大,但由於主觀性太強,員工的認同度很低,激勵效果也很不理想。

那麼中小微企業如何設計目標激勵更有效?

(1) 激勵的短期化。

將目標週期與激勵時間短期化,每週都有直接的激勵,增加臨時性、即時性激勵。隨時準備對員工特別的表現、突出的貢獻進行表揚或獎勵。

(2) 激勵的豐富與多元化。

將各種目標成果細化,細化到不同方向與階段的成果與標準,並進行一定的組合,從過程到結果,從小目標到大目標,都有激勵設計,使激勵無處不在,處處發力。

(3) 激勵要做到創新與新鮮化。

不斷創新一些新的玩法,有力度夠刺激,符合團隊的“口味”,挑起人的欲望與需求。每年對分配系統作一次全面變革或改進、每季度推出新的激勵方案,每週都在實施激勵。

(4) 目標與激勵的清晰化。

用資料與實例表述,做到清晰明瞭。無論是目標資料,還是激勵政策、分配制度,都要站在員工的立場,用員工的思維方式與語言去表達、描述。

(5) 儘量滿足員工需求。

員工渴望得到的,才是最有力的。在設計激勵時,要考慮精神、榮譽、物質等方面,還要深入分析更具體的需要。比如,有的人喜歡旅遊,有的人想要蘋果手機,有的人更想得到現金,等等。

企業如何給員工設計薪酬績效模式,更為合理呢?這樣薪酬績效模式,被譽為中國最富激勵性方案哦!

KSF薪酬全績效模式:基於人本增值的加薪方案(資料說話、結果導向、效果付費、價值分割、薪酬分塊。)

KSF的設計原理是:

1、大彈性、寬幅:KSF要求從原來的固定薪酬(或底薪)中拿取不低於50%的部分用於寬頻激勵設計,通常比例鎖定60%-80%。

2、高績效高薪酬:員工創造的越多,獲得的回報就應該越高。員工收入高穩定性就強、對公司的認同度與歸屬感也會得到改善。

3、利益趨同:員工收入越高,企業賺的就應該越多。只有員工與企業的利益實現趨同,思維才能統一,目標才能真正一致。

4、激勵短期化:任何激勵設計都不能忽視短期化的趨勢,KSF宣導的就是先做好月度激勵,再擴展到年度及長期。

5、管理者轉向為經營者:管理者關心自己的收入卻在為別人幹,經營者關心績效和結果但為自己幹,企業應該讓更多的管理者轉變成為經營者,貢獻更高的價值就能獲得更多的分享。

全國中小企業最實用、快效、前沿獨創“KSF薪酬全績效模式 、PPV產值量化薪酬模式、積分式、小濕股四大薪酬模式”如何系統操作設計?全部實操來自《績效核能》,可以加作者個人號HC-SH002領取設計視頻搭配學習,和老師保持交流!

那麼設計KSF,到底要從何下手?以下六個步驟:

第一步:崗位價值分析

這個崗位有哪些工作是最重要的,直接為企業帶來效益的?

第二步:提取指標(中層管理人員6-8個)

有哪些可量化的資料是企業所需要的,急需改善的?比如營業額、毛利率、員工流失率、主推產品銷量、員工培訓時間等。

第三步:指標與薪酬融合(設置好權重與激勵方式)

每一個指標,都配置對應的績效工資。需要注意,不高把所有的指標平均分配工資,要挑重點。

第四步:分析歷史資料

過去一年裡,營業額是多少?每月營業額?平均營業額,利潤額?毛利率多少?成本費用率?轉化率?員工流失率?

第五步:選定平衡點

企業和員工最能接受的平衡點,要以歷史資料作為參考。

第六步:測算、套算

依據歷史資料,選取好平衡點,講選取好的指標,各分配不同比例的工資額。

這種薪酬方案設計最為核心點就是利益平衡點設計:

平衡點是KSF重要的支點,這個支點的一頭是企業的利益,另一個是員工的利益,而支點的核心兩個面是:產值+價值!

盈虧平衡點——也稱“保本點”,對於剛創辦的企業、處於虧損期的企業比較有用。

歷史均值——全年平均值、AB季均值、參照期均值等。對於快速發展的企業,可能並不會參考全年的均值,而是看最近一個週期的均值,即參照期均值。

共識點——即企業與員工達成共識的支點。常用於歷史資料不完整、不準確的情形,也適用於以前沒有要求、不需要資料支援、依靠經驗或感覺來判斷的情況。例如,培訓課時數、工作制度每月完成個數、小微企業員工流失人數等。

保守預算——由於可參考資料不全或新業務存在不可對照性等原因,可用保守方式進行推測、預算。同時很多企業喜歡做大預算、做高目標(樂觀預算)。不同的是,保守預算強調正常情況下的可實現性,排除一些可能性與單純期望性。例如,公司明年新開一個項目,預計可做到銷售額1000萬,但這可能是樂觀估計,管理層可能更願意接受800萬的銷售目標。

同期可比值——通常是對AB季或特殊期的直觀對照,令平衡點更準確、更有說服力。

總結:

相比而言,固定薪酬、窄幅薪酬缺乏彈性,毫無加薪可言,或者說加薪的力度十分的少。激發員工的動力不夠強,工資是死的,人的活力和創造力就死了。所以,對於傳統薪酬模式的變革勢在必行。

不能給員工增加收入的績效管理,必然走向失敗。

不做改變、也不能給員工增加收入的企業,必然走向更大的困境。

員工加薪、企業增利,才是績效管理的最好歸宿。

更多互動:添加下面個人號和作者保持更緊密交流

作者:盧老師 |( HC-SH002 )

專注薪酬績效研究、實踐、落地運行。

分享是一種美德,希望每篇文章對大家有所啟發和幫助;期待你的轉發,歡迎吐槽評論!

如需瞭解更多薪酬、績效、股權、合夥人、預算管控方面的知識請關注本頭條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