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我的家鄉甯晉縣傳說特產

[歷史傳說]

尋史溯源, 甯晉歷史上有“鳳凰城”之說。 相傳西元前二十五世紀, 在甯晉古大陸澤之濱有一棵高千丈的桑樹, 葉紅椹紫, 一萬年才結一次果實。 鳳凰吃到成熟的果實後, 引頸高歌, 聲音悠遠, 招得百鳥前去朝拜。 看到如此情景, 黃帝后代少昊就在這棵桑樹下居住下來, 發展生產, 後稱“窮桑帝”。 鳳凰飛走後, 人們依照鳳凰伏臥的形狀, 修建了一座城邑, 取名鳳凰城。 即甯晉城的根基。 據說, 縣城南關是鳳頭, 街南口有對圓口井, 是鳳凰的兩隻眼, 南門口到南關是鳳凰的脖子, 南門到北門是鳳凰的身子,

東、西、北三點成品字形, 是鳳凰的尾巴。 後來又在城東修了一個月城(形如半月), 是鳳凰展開的左翅。 少昊稱帝后, 遷移到了山東, 在曲阜建都。 從此, 甯晉鳳凰城成為福地, 名人賢士紛紛前往, 像舜、禹、湯、姜尚、重耳等均在甯晉建業立功, 成就大器。 因此, 《詩經"大雅》中寫道:“鳳凰鳴矣, 于彼高岡。 梧桐生矣, 於彼朝陽。 ”高歌鳳凰啼鳴, 靈音招賢引才, 秉承佳時興盛的祥瑞之情。

歷史長河悠遠, 鳳凰故事不斷。 民間傳說, 鳳凰在甯晉每投下一個鳳凰蛋, 甯晉就會出一個官員。 鳳凰投下了九十九個蛋, 甯晉也就出了九十九個官。 到明朝時, 甯晉除了皇帝和獄官外, 滿朝的官都出全了, 上至名相, 下至知縣一堂。 如今, 甯晉人傑地靈, 興天盛地, 大業鵬程,

不斷書寫歷史宏篇。

[歷史名人]

堯帝, 上古五帝之第四位, 名放勳, 號陶唐, 始封于陶, 後封于唐, 亦稱為唐堯。 陶地就在當今甯晉一帶。 城東六公里, 有村名堯台, 即當年堯讓位於舜之處。

據《甯晉牌坊》一書稱:甯晉曾有牌坊150餘座。

唐代首開科舉, 甯晉共出68名進士, 其中一位狀元公。 明清兩朝45名。

四裡村-漢初名將李左車故里。

延白---宋代慈聖光獻曹皇后和宋代宰相曹佾的故里。

東南汪-元代工、刑、兵三部尚書董錫故里。

東王裡-明代文淵閣大學士、狀元曹鼐故里。

百尺口-明代禦史、教育家蔡靉故里。

石柱---明代翰林院編修張翀故里。

果村---明代駙馬李和故里。

孫家莊-明代督察院左付都禦史孫昌齡故里。

南塔莊-民國京畿衛戍司令王懷慶故里。

北周莊-甯晉最早的黨支部書記孫增祥故里。

北河莊-原甯南縣第一任縣委書記何如之烈士故里。

徐家河-電影表演藝術家陳強、陳佩斯父子故里。

小柳莊-京梆創始人,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李桂雲故里。

南馬莊-《平原烈火》周鐵漢原型郭醜子故里。

北辛莊-抗美援朝志願軍戰鬥英雄張莊和故里。

北侯莊-抗美援朝奇襲白虎團志願軍團長趙仁虎故里。

[地方特產]

甯晉雪梨, 屬白梨系, 俗稱“雪花梨”。 個大味甜、潔白如玉,欺霜賽雪、品質珍貴, 又稱“象牙梨”。 甯晉“雪梨”歷史悠久。 三國時(220-280)雪梨已成禦梨貢品, 魏文帝曹丕詔曰:“真定(轄趙州)禦梨大如拳, 甜如蜜, 脆如菱;可以解煩、釋涓。 ”盧毓在《冀州論》中記述:“常山……(轄趙洲)好梨, 地產不為無珍。 ”晉郭義恭《廣志》載:“常山真定巨鹿並出梨,

廣都梨(又雲巨鹿梨膏)重六斤(公制約1.5公斤), 數人分而食之”。

清道光十九年(1839)滹沱河北徙, 東起司馬、浩固。 西至米家莊形成片片沙荒, 梨樹由零星種植, 逐步成行成片栽種。 趙羊村至今保留清末栽種的數百株大梨樹, 其中一棵古雪梨樹, 樹齡130餘年, 占地2分(0.13公頃), 根深葉茂, 樹勢壯觀, 年產梨1000公斤以上。 現甯晉與趙縣、晉州、辛集交界處, 梨樹種植面積不斷擴大。 1949年, 梨樹面積38.5公頃, 總產155噸。 1952年種植面積70.7公頃, 總產276噸。 1984年, 雪梨面積748.6公頃, 總產9772.7噸。 1995年雪梨面積7579公頃, 總產7.4萬多噸。 比1952年、1984年總產分別增長266.7倍、6.6倍。 總產位居世界第二位。

甯晉雪花梨果肉甘甜清香, 質地清脆多汁。 高產、優質、早熟、耐儲藏。 迎春4月花開, 梨鄉如茫茫雪原,

9月上中旬成熟, 金果累累, 香飄四野。 單梨平均重225至300克, 500克以上占10%一15%。 含可溶性固形物12%, 可溶性糖6.4%, 可滴定酸0.08%。 貯藏後含糖量15%一16%, 並含有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碳水化合物和各種維生素, 營養豐富, 甜脆可口。 1987年, 參加河北省果品品質鑒評會, 榮獲全省第一名。 1990年, 北京舉辦第十一屆亞運會, 甯晉雪梨為指定產品。

泥坑酒

泥坑酒是河北地方名酒之一, 居河北省白酒行業前6位。

泥坑酒的釀造歷史源遠流長, 文字記載可追溯到唐代。 大詩人李白修太白渠時路過甯晉, 飲當地作坊自釀泥坑酒後, 讚不絕口, 特書贈酒家:“十裡聞香三裡醉, 一杯進口五雲飛”。 金元時期甯晉一帶戰亂不斷, 百姓四處逃難, 泥坑釀酒間斷。 明代萬曆年間, 翰林王之棟回邑治水, 掘土陪堤,得一石匣,匣內有一酒經。王之棟逐使邑人修建燒坊,泥坑釀酒得以重聞於世。

1916年,甯晉秀才范老誠在甯晉西關創辦“志誠公”燒鍋。至1946年,甯晉縣城內的志誠公、志誠永、福盛泉三家燒鍋合併收歸國有,成立了縣制酒廠。2003年完成股份制改革,更名為河北泥坑酒業有限責任公司。

掘土陪堤,得一石匣,匣內有一酒經。王之棟逐使邑人修建燒坊,泥坑釀酒得以重聞於世。

1916年,甯晉秀才范老誠在甯晉西關創辦“志誠公”燒鍋。至1946年,甯晉縣城內的志誠公、志誠永、福盛泉三家燒鍋合併收歸國有,成立了縣制酒廠。2003年完成股份制改革,更名為河北泥坑酒業有限責任公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