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星河燦爛之人類歷史上“全能型”天才人物

在人類的歷史的滾滾洪流中, 一個個閃光的名字, 書寫出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那些全能型巨人, 天賦異稟、學識淵博、成就卓著, 讓世人折服。

“百科全書式”全才:亞里斯多德、阿基米德、沈括、達芬奇、牛頓、萊布尼茨、傑弗遜、馮·諾依曼、赫伯特·西蒙;

“跨多學科型”全才:張衡、祖沖之、郭守敬、伽利略、帕斯卡、佛蘭克林、愛迪生、龐加萊、特斯拉、愛因斯坦;

“文韜武略型”人物:曹操(155-220)、諸葛亮(181-234)、嶽飛(1103-1142)、辛棄疾(1140-1207)、王陽明(1472-1529)、曾國藩(1811-1872)、邱吉爾(1874-1965)、毛澤東(1893-1976);

目錄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阿基米德Archimedes前287-前212張衡
78-139祖沖之
429-500沈括
1031-1095郭守敬
1231-1316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1519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1564-1642布萊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以撒·牛頓Isaac Newton1643-1727戈特弗裡德·威廉·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本傑明·佛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湯瑪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1743-1826湯瑪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亨利·龐加萊Jules Henri Poincaré1854-1912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1943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1957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2001亞里斯多德

美利堅合眾國第三任總統(1801年─1809年),

同時也是《美國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 美國開國元勳之一, 與華盛頓、本傑明·佛蘭克林並稱為美利堅開國三傑。

除了政治事業外, 傑弗遜同時也是農業學、園藝學、建築學、詞源學、考古學、數學、密碼學、測量學與古生物學等學科的專家;又身兼作家、律師與小提琴手;也是維吉尼亞大學的創辦人。 許多人認為他是歷任美國總統中智慧最高者。

在美國獨立宣言的草稿中, 傑弗遜在序文內寫道:

“吾等認為, 以下事實神聖不容否認:人生而平等且獨立自主;平等而生並取得無可轉讓之權利, 包含維持生活、自由、與對幸福的追求。 為達此目的, 于人民之中建立之政府, 經受治理者之同意而司法。 任何型式的政府, 若壞此標的, 則人民有權改組或廢棄之, 並另立本諸前述原則所組織而成之新政府型式,

一如人民應以最大努力追尋安全與幸福。 ”

湯瑪斯·阿爾瓦·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1847-1931)

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米蘭鎮, 逝世於美國新澤西州西奧蘭治。 發明家、企業家。

愛迪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利用大量生產原則和電氣工程研究的實驗室來進行從事發明專利而對世界產生重大深遠影響的人。 他發明的留聲機、電影攝影機、電燈對世界有極大影響。 他一生的發明共有兩千多項, 擁有專利一千多項。

愛迪生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9名。

母親南茜當時是一家女子學校的教師, 是一個富有教育經驗的人, 她不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低能兒”, 因此南茜自己教授愛迪生。 據南茜平日留心地觀察, 愛迪生不但不是“低能兒”, 而且時常顯出才華。 南茜經常讓愛迪生自己動手做實驗, 有一次講到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時, 南茜讓愛迪生到自己家旁邊的高塔上嘗試, 愛迪生拿了兩個大小和重量不同的球並同時從高塔上拋下,

結果兩球同時落地, 愛迪生覺得很神奇並興奮地告訴母親實驗結果, 這次實驗也銘刻在愛迪生腦海裡。

亨利·龐加萊(Jules Henri Poincaré, 1854-1912)

1854年4月29日生於法國南錫。 龐加萊的研究涉及數論、代數學、幾何學、拓撲學、天體力學、數學物理、多複變函數論、科學哲學等許多領域。 他被公認是19世紀後四分之一和二十世紀初的領袖數學家, 是對於數學和它的應用具有全面知識的最後一個人。 龐加萊在數學方面的傑出工作對20世紀和當今的數學造成極其深遠的影響, 他在天體力學方面的研究是牛頓以來的第二個偉大的里程碑, 他對電子理論的研究被公認為相對論的理論先驅。

龐加萊特別愛好讀書,讀書的速度快得驚人,而且能對讀過的內容迅速、準確、持久地記住。他甚至能講出書中某件事是在第幾頁第幾行中講述的。龐加萊還對博物學發生過特殊的興趣,《大洪水前的地球》一書據說給他留下了終身不忘的印象。他對博物學的興趣也很濃,歷史、地理的成績也很優異。他在兒童時代還顯露了文學才華,有的作文被老師譽為“傑作”。

在愛因斯坦之前,物理學家洛倫茲和數學家龐加萊都已經在這個方向上作了大量的工作,但龐加萊似乎無法接受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雖然兩個人的結果是幾乎一樣的。因此龐加萊雖然一輩子作了不少關於相對論的演講,但是他從來就沒提起過愛因斯坦與相對論這兩個詞。愛因斯坦不僅不引用龐加萊的工作,並宣稱從未讀過。當愛因斯坦的母校ETH(蘇黎世理工學院)要聘請愛因斯坦當教授時,龐加萊寫了一封信,大大地誇獎了愛因斯坦一番,最後一段話非常微妙:“我不認為他的預言都能被將來驗證,他從事的方向那麼多,因此我們應該會想到,他的某些研究會走向死胡同。但在同時,我們有希望認為他走的某一個方向會獲得成功,而某一個成功,就足夠了。”

龐加萊於1912年去世,有個數學界的組織者給愛因斯坦去了一封信,說要出個紀念文集來紀念龐加萊,愛因斯坦拖了四個月才回信說,由於路上的耽擱,信剛剛收到,估計已經晚了,偏偏這位組織者不死心,說晚了也沒關係,你寫了就行。於是愛因斯坦又過了兩個半月回信說,由於事務繁忙,實在沒力氣寫了,然後不了了之。

但愛因斯坦最終在1921年的講演中公正地肯定了龐加萊對相對論的貢獻。愛因斯坦評價龐加萊為相對論先驅之一,他這麼說:洛倫茲已經認出了以他命名的變換對於麥克斯韋方程組的分析是基本的,而龐加萊進一步深化了這個遠見……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1943)

出生在克羅埃西亞,是世界知名的發明家、物理學家、機械工程師和電機工程師。19世紀末20世紀初,他對電力學和磁力學做出了傑出貢獻。他的專利和理論工作依據現代交變電流電力系統,包括多相電力分配系統和交流電發電機,説明了他帶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他一生的發明多不勝數:1882年,他繼愛迪生發明直流電(DC)後不久,即發明了交流電(AC),並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交流電發電機,並始創多相傳電技術。1895年,他替美國尼加拉瓜發電站製造發電機組,致使該發電站至今仍是世界著名水電站之一。1897年,他使馬可尼的無線傳訊理論成為現實。 1898年,他又發明無線電搖控技術並取得專利。以他名字而命名的磁力線密度單位(1 Tesla = 10,000 Gause)更表明他在磁力學上的貢獻。

尼古拉由於家境貧寒,父親希望他子承父業當一名神職人員,但尼古拉卻對神靈無動於衷,立志當電氣工程師,並因此常常和父親發生衝突。17歲前的特斯拉“中了邪”般地沉浸在發明創造的幻想裡,腦袋裡經常浮現出種種異常奇怪的現象。17歲時,特斯拉驚奇地發現,自己能夠充分利用想像力,完全不需要任何模型、圖紙或者實驗,就可以在腦海中把所有細節完美地描繪出來,和實際情況沒有絲毫差別。後來特斯拉發明創造都依靠這種能力。

特斯拉每天只睡2個小時,最終獨自取得700多項發明專利。為了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終身不娶。除了是一位科學家,他還是詩人、哲學家、音樂鑒賞家、語言學家。他精通八種語言:塞爾維亞語、英語、捷克語、德語、法語、匈牙利語、義大利語、拉丁語。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

出生于德國符騰堡王國烏爾姆市,畢業于蘇黎世大學,猶太裔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母均為猶太人),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1905年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愛因斯坦作為理論物理學家,最擅長的就是他的思想實驗了。愛因斯坦著名的狹義相對論就是受啟於他16歲做的思想實驗。在他的自傳中,愛因斯坦回憶道他當時幻想在宇宙中追尋一道光線。他推理說,如果他能夠以光速在光線旁邊運動,那麼他應該能夠看到光線成為“在空間上不斷振盪但停滯不前的電磁場”。對於愛因斯坦,這個思想實驗證明了對於這個虛擬的觀察者,所有的物理定律應該和一個相對於地球靜止的觀察者觀察到的一樣。

2012年,愛因斯坦的一封親筆信在網上拍出了300萬零100美元的高價。在信中,愛因斯坦稱自己並不信仰聖經或基督教教義中的上帝。

這封私人信件是寫給猶太哲學家葛金(Eric Gutkind)的,言語直接犀利。愛因斯坦寫道:“對我來說,‘上帝’一詞不過是人類自身脆弱性的表現和產物,聖經不過是一本可敬但仍然幼稚的原始傳說集。沒有任何一種解讀,不管它多麼奧妙,能改變這一點……”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1957)

馮·諾依曼,原籍匈牙利,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20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在現代電腦、博弈論、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領域內的科學全才之一,被後人稱為“電腦之父”和“博弈論之父”。

先後執教于柏林大學和漢堡大學,1930年前往美國,後入美國籍。歷任普林斯頓大學、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教授,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會員。美國全國科學院院士。早期以運算元理論、共振論、量子理論、集合論等方面的研究聞名,開創了馮·諾依曼代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作出了貢獻。為研製電子數位電腦提供了基礎性的方案。1944年與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合著《博弈論與經濟行為》,是博弈論學科的奠基性著作。晚年,研究自動機理論,著有對人腦和電腦系統進行精確分析的著作《電腦與人腦》。

主要著作有《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1926)、《電腦與人腦》(1958)、《經典力學的運算元方法》、《博弈論與經濟行為》(1944)、《連續幾何》(1960)等。

馮·諾依曼從小就顯示出數學和記憶方面的天才,從孩提時代起,馮諾依曼就有過目不忘的天賦,六歲時他就能用希臘語同父親互相開玩笑。六歲時他能心算做八位數除法,八歲時掌握微積分,在十歲時他花費了數月讀完了一部四十八卷的世界史,並可以對當前發生的事件和歷史上某個事件做出對比,並討論兩者的軍事理論和政治策略,十二歲就讀懂領會了波賴爾的大作《函數論》要義。一次,在一個數學聚會上,有一個年輕人興沖沖的找到他,向他求教一個問題,他看了看就報出了正確答案。年輕人高興地請求他告訴自己簡便方法,並抱怨其他數學家用無窮級數求解的繁瑣。馮·諾依曼卻說道:“你誤會了,我正是用無窮級數求出的。”可見他擁有過人的心算能力。

《程式記憶體》是諾伊曼的傑作。通過對ENIAC的考察,諾伊曼敏銳地抓住了它的最大弱點-沒有真正的記憶體。ENIAC只在20個暫存器,它的程式是外插型的,指令存儲在電腦的其他電路中。這樣,解題之前,必需先想好所需的全部指令,通過手工把相應的電路聯通。這種準備工作要花幾小時甚至幾天時間,而計算本身只需幾分鐘。計算的高速與程式的手工存在著很大的矛盾。

針對這個問題,諾伊曼提出了程式記憶體的思想:把運算程式存在機器的記憶體中,程式設計員只需要在記憶體中尋找運算指令,機器就會自行計算,這樣,就不必每個問題都重新程式設計,從而大大加快了運算進程。這一思想標誌著自動運算的實現,標誌著電子電腦的成熟,已成為電子電腦設計的基本原則。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2001)

美國管理學家和社會,經濟組織決策管理大師,第十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1916年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密爾沃基。畢業于芝加哥大學,1943年獲得博士學位。曾先後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伊利諾工業大學和卡內基一梅隆大學任電腦科學及心理學教授,曾從事過計量學的研究。他還擔任過企業界和官方的多種顧問。他宣導的決策理論,是以社會系統理論為基礎,吸收古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和電腦科學等的內容而發展起來的一門邊緣學科。由於他在決策理論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他被授於197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

西蒙的博學足以讓世人折服,他獲得過9個博士頭銜:1943年的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1963年凱斯工學院科學博士學位、1963年耶魯大學科學博士學位、1963年法學博士學位、1968年瑞典倫德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70年麥吉爾大學法學博士、1973年鹿特丹伊拉斯莫斯大學經濟學博士、1978年米之根大學法學博士、1979年匹茨堡大學法學博士。

其研究橫跨諸多學科:認知心理學、認知科學、電腦、公共行政學、經濟學、管理學、科學哲學、社會學和政治科學;對人工智慧、資料處理、決策學、組織理論、複雜系統等當今熱點問題都有貢獻。

西蒙1916年出生于一個富裕的家庭,從小衣食無憂。小學時在課上畫畫,在家裡彈鋼琴不去上學。到了中學,靠著優渥的家境和小才藝,過著輕鬆的生活。16歲時靠家裡的關係,走後門進入名校芝加哥大學讀政治學。但他只顧彈琴、畫畫、旅行,甚至找人打架……他大學時唯一拿了優的課程是拳擊。畢業以後沒什麼本事,只能去遊樂場打工,在那裡撩到一位芝大的女秘書,在23歲的時候,他靠著這個女人,拿到了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後來,他倆就結婚了。

西蒙雖然不務正業,但是天賦異稟,他對世界抱有極大的好奇心,想知道人們做出各種各樣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其中有沒有規律可循?對於癡迷的事,他願意廢寢忘食,靠著聰明的頭腦,很快成為當地一位小有名氣的管理領域專家。後來他又陸續自學了很多學科的課程。26歲,在伊利諾理工學院當老師的時候,他已經能夠教授憲法學、城市規劃、地緣政治學、合同法、統計學、勞動經濟學、運籌學、美國史等眾多課程,幾乎涵蓋所有社會科學。

33歲時他被派遣到一所更差的學校,是當時全美排名後100位的大學,名叫卡內基梅隆大學。他被派來教授經濟學課程,但是此時的他對電腦感興趣,他想知道人類的邏輯,能不能被套用到機器上,於是決定認真研究電腦科學。在這期間,他成功開發出一個叫做“邏輯理論家”的程式,簡單來說就是能模擬人類解決問題時的思考過程。這個程式被譽為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慧程式。同時第一次證明了電腦之父圖靈的猜想——即機器可以具有智慧。後來,他又開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人工智慧程式設計語言——IPL語言,並且提出了“物理-符號系統假說”PSSH,簡單來說就是模擬了人類大腦的各種思考過程。這一假說直接推動了人工智慧領域之後40年的發展。

“我誠然是一個科學家,但是是許多學科的科學家。我曾經在許多科學迷宮中探索,這些迷宮並未連成一體。我的抱負未能擴大到如此程度,使我的一生有連貫性。我扮演了許多不同角色,角色之間有時難免互相借用。但我對我所扮演的每一種角色都是盡了力的,從而是有信譽的,這也就足夠了”。

-End-

龐加萊特別愛好讀書,讀書的速度快得驚人,而且能對讀過的內容迅速、準確、持久地記住。他甚至能講出書中某件事是在第幾頁第幾行中講述的。龐加萊還對博物學發生過特殊的興趣,《大洪水前的地球》一書據說給他留下了終身不忘的印象。他對博物學的興趣也很濃,歷史、地理的成績也很優異。他在兒童時代還顯露了文學才華,有的作文被老師譽為“傑作”。

在愛因斯坦之前,物理學家洛倫茲和數學家龐加萊都已經在這個方向上作了大量的工作,但龐加萊似乎無法接受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雖然兩個人的結果是幾乎一樣的。因此龐加萊雖然一輩子作了不少關於相對論的演講,但是他從來就沒提起過愛因斯坦與相對論這兩個詞。愛因斯坦不僅不引用龐加萊的工作,並宣稱從未讀過。當愛因斯坦的母校ETH(蘇黎世理工學院)要聘請愛因斯坦當教授時,龐加萊寫了一封信,大大地誇獎了愛因斯坦一番,最後一段話非常微妙:“我不認為他的預言都能被將來驗證,他從事的方向那麼多,因此我們應該會想到,他的某些研究會走向死胡同。但在同時,我們有希望認為他走的某一個方向會獲得成功,而某一個成功,就足夠了。”

龐加萊於1912年去世,有個數學界的組織者給愛因斯坦去了一封信,說要出個紀念文集來紀念龐加萊,愛因斯坦拖了四個月才回信說,由於路上的耽擱,信剛剛收到,估計已經晚了,偏偏這位組織者不死心,說晚了也沒關係,你寫了就行。於是愛因斯坦又過了兩個半月回信說,由於事務繁忙,實在沒力氣寫了,然後不了了之。

但愛因斯坦最終在1921年的講演中公正地肯定了龐加萊對相對論的貢獻。愛因斯坦評價龐加萊為相對論先驅之一,他這麼說:洛倫茲已經認出了以他命名的變換對於麥克斯韋方程組的分析是基本的,而龐加萊進一步深化了這個遠見……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1943)

出生在克羅埃西亞,是世界知名的發明家、物理學家、機械工程師和電機工程師。19世紀末20世紀初,他對電力學和磁力學做出了傑出貢獻。他的專利和理論工作依據現代交變電流電力系統,包括多相電力分配系統和交流電發電機,説明了他帶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他一生的發明多不勝數:1882年,他繼愛迪生發明直流電(DC)後不久,即發明了交流電(AC),並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交流電發電機,並始創多相傳電技術。1895年,他替美國尼加拉瓜發電站製造發電機組,致使該發電站至今仍是世界著名水電站之一。1897年,他使馬可尼的無線傳訊理論成為現實。 1898年,他又發明無線電搖控技術並取得專利。以他名字而命名的磁力線密度單位(1 Tesla = 10,000 Gause)更表明他在磁力學上的貢獻。

尼古拉由於家境貧寒,父親希望他子承父業當一名神職人員,但尼古拉卻對神靈無動於衷,立志當電氣工程師,並因此常常和父親發生衝突。17歲前的特斯拉“中了邪”般地沉浸在發明創造的幻想裡,腦袋裡經常浮現出種種異常奇怪的現象。17歲時,特斯拉驚奇地發現,自己能夠充分利用想像力,完全不需要任何模型、圖紙或者實驗,就可以在腦海中把所有細節完美地描繪出來,和實際情況沒有絲毫差別。後來特斯拉發明創造都依靠這種能力。

特斯拉每天只睡2個小時,最終獨自取得700多項發明專利。為了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終身不娶。除了是一位科學家,他還是詩人、哲學家、音樂鑒賞家、語言學家。他精通八種語言:塞爾維亞語、英語、捷克語、德語、法語、匈牙利語、義大利語、拉丁語。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

出生于德國符騰堡王國烏爾姆市,畢業于蘇黎世大學,猶太裔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母均為猶太人),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1905年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

愛因斯坦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1999年12月26日,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世紀偉人”。

愛因斯坦作為理論物理學家,最擅長的就是他的思想實驗了。愛因斯坦著名的狹義相對論就是受啟於他16歲做的思想實驗。在他的自傳中,愛因斯坦回憶道他當時幻想在宇宙中追尋一道光線。他推理說,如果他能夠以光速在光線旁邊運動,那麼他應該能夠看到光線成為“在空間上不斷振盪但停滯不前的電磁場”。對於愛因斯坦,這個思想實驗證明了對於這個虛擬的觀察者,所有的物理定律應該和一個相對於地球靜止的觀察者觀察到的一樣。

2012年,愛因斯坦的一封親筆信在網上拍出了300萬零100美元的高價。在信中,愛因斯坦稱自己並不信仰聖經或基督教教義中的上帝。

這封私人信件是寫給猶太哲學家葛金(Eric Gutkind)的,言語直接犀利。愛因斯坦寫道:“對我來說,‘上帝’一詞不過是人類自身脆弱性的表現和產物,聖經不過是一本可敬但仍然幼稚的原始傳說集。沒有任何一種解讀,不管它多麼奧妙,能改變這一點……”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1957)

馮·諾依曼,原籍匈牙利,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20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在現代電腦、博弈論、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領域內的科學全才之一,被後人稱為“電腦之父”和“博弈論之父”。

先後執教于柏林大學和漢堡大學,1930年前往美國,後入美國籍。歷任普林斯頓大學、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教授,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會員。美國全國科學院院士。早期以運算元理論、共振論、量子理論、集合論等方面的研究聞名,開創了馮·諾依曼代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作出了貢獻。為研製電子數位電腦提供了基礎性的方案。1944年與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合著《博弈論與經濟行為》,是博弈論學科的奠基性著作。晚年,研究自動機理論,著有對人腦和電腦系統進行精確分析的著作《電腦與人腦》。

主要著作有《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1926)、《電腦與人腦》(1958)、《經典力學的運算元方法》、《博弈論與經濟行為》(1944)、《連續幾何》(1960)等。

馮·諾依曼從小就顯示出數學和記憶方面的天才,從孩提時代起,馮諾依曼就有過目不忘的天賦,六歲時他就能用希臘語同父親互相開玩笑。六歲時他能心算做八位數除法,八歲時掌握微積分,在十歲時他花費了數月讀完了一部四十八卷的世界史,並可以對當前發生的事件和歷史上某個事件做出對比,並討論兩者的軍事理論和政治策略,十二歲就讀懂領會了波賴爾的大作《函數論》要義。一次,在一個數學聚會上,有一個年輕人興沖沖的找到他,向他求教一個問題,他看了看就報出了正確答案。年輕人高興地請求他告訴自己簡便方法,並抱怨其他數學家用無窮級數求解的繁瑣。馮·諾依曼卻說道:“你誤會了,我正是用無窮級數求出的。”可見他擁有過人的心算能力。

《程式記憶體》是諾伊曼的傑作。通過對ENIAC的考察,諾伊曼敏銳地抓住了它的最大弱點-沒有真正的記憶體。ENIAC只在20個暫存器,它的程式是外插型的,指令存儲在電腦的其他電路中。這樣,解題之前,必需先想好所需的全部指令,通過手工把相應的電路聯通。這種準備工作要花幾小時甚至幾天時間,而計算本身只需幾分鐘。計算的高速與程式的手工存在著很大的矛盾。

針對這個問題,諾伊曼提出了程式記憶體的思想:把運算程式存在機器的記憶體中,程式設計員只需要在記憶體中尋找運算指令,機器就會自行計算,這樣,就不必每個問題都重新程式設計,從而大大加快了運算進程。這一思想標誌著自動運算的實現,標誌著電子電腦的成熟,已成為電子電腦設計的基本原則。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2001)

美國管理學家和社會,經濟組織決策管理大師,第十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1916年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密爾沃基。畢業于芝加哥大學,1943年獲得博士學位。曾先後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伊利諾工業大學和卡內基一梅隆大學任電腦科學及心理學教授,曾從事過計量學的研究。他還擔任過企業界和官方的多種顧問。他宣導的決策理論,是以社會系統理論為基礎,吸收古典管理理論、行為科學和電腦科學等的內容而發展起來的一門邊緣學科。由於他在決策理論研究方面的突出貢獻,他被授於197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

西蒙的博學足以讓世人折服,他獲得過9個博士頭銜:1943年的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1963年凱斯工學院科學博士學位、1963年耶魯大學科學博士學位、1963年法學博士學位、1968年瑞典倫德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70年麥吉爾大學法學博士、1973年鹿特丹伊拉斯莫斯大學經濟學博士、1978年米之根大學法學博士、1979年匹茨堡大學法學博士。

其研究橫跨諸多學科:認知心理學、認知科學、電腦、公共行政學、經濟學、管理學、科學哲學、社會學和政治科學;對人工智慧、資料處理、決策學、組織理論、複雜系統等當今熱點問題都有貢獻。

西蒙1916年出生于一個富裕的家庭,從小衣食無憂。小學時在課上畫畫,在家裡彈鋼琴不去上學。到了中學,靠著優渥的家境和小才藝,過著輕鬆的生活。16歲時靠家裡的關係,走後門進入名校芝加哥大學讀政治學。但他只顧彈琴、畫畫、旅行,甚至找人打架……他大學時唯一拿了優的課程是拳擊。畢業以後沒什麼本事,只能去遊樂場打工,在那裡撩到一位芝大的女秘書,在23歲的時候,他靠著這個女人,拿到了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後來,他倆就結婚了。

西蒙雖然不務正業,但是天賦異稟,他對世界抱有極大的好奇心,想知道人們做出各種各樣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其中有沒有規律可循?對於癡迷的事,他願意廢寢忘食,靠著聰明的頭腦,很快成為當地一位小有名氣的管理領域專家。後來他又陸續自學了很多學科的課程。26歲,在伊利諾理工學院當老師的時候,他已經能夠教授憲法學、城市規劃、地緣政治學、合同法、統計學、勞動經濟學、運籌學、美國史等眾多課程,幾乎涵蓋所有社會科學。

33歲時他被派遣到一所更差的學校,是當時全美排名後100位的大學,名叫卡內基梅隆大學。他被派來教授經濟學課程,但是此時的他對電腦感興趣,他想知道人類的邏輯,能不能被套用到機器上,於是決定認真研究電腦科學。在這期間,他成功開發出一個叫做“邏輯理論家”的程式,簡單來說就是能模擬人類解決問題時的思考過程。這個程式被譽為世界上第一個人工智慧程式。同時第一次證明了電腦之父圖靈的猜想——即機器可以具有智慧。後來,他又開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人工智慧程式設計語言——IPL語言,並且提出了“物理-符號系統假說”PSSH,簡單來說就是模擬了人類大腦的各種思考過程。這一假說直接推動了人工智慧領域之後40年的發展。

“我誠然是一個科學家,但是是許多學科的科學家。我曾經在許多科學迷宮中探索,這些迷宮並未連成一體。我的抱負未能擴大到如此程度,使我的一生有連貫性。我扮演了許多不同角色,角色之間有時難免互相借用。但我對我所扮演的每一種角色都是盡了力的,從而是有信譽的,這也就足夠了”。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