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不為世人所知的清詞三大家

納蘭性德

字容若, 號楞伽山人, 明珠長子, 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1655年1月19日)出生于滿州正黃旗。 原名成德, 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諱,

改名性德。 因生於臘月, 小時稱冬郎。 納蘭性德自幼天資聰穎, 讀書二次過目即不忘, 數歲時即習騎射, 17歲入太學讀書, 為國子監祭酒徐文元賞識, 推薦給其兄內閣學士, 禮部侍郎徐乾學。 納蘭性德18歲參加順天府鄉試, 考中舉人, 19歲參加會試, 中式, 但因病沒能參加殿試, 因此未能成為進士。

爾後數年中他更發奮研讀, 並拜徐乾學為師。 在名師的指導下, 他在兩年中, 主持編纂了一部1792卷編的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 受到康熙皇帝的賞識, 也為今後發展打下了基礎。 納蘭成德在編校《經解》過程中, 得到了徐乾學、朱彝尊、嚴繩孫、顧湄、陸元輔的悉心指導和大量幫助。 他寫的《經解序》有許多是在師友們講授指點下完成的。 納蘭成德也不否認這一點, 他在《經解總序》已經說明這部書是"與同志雕版行世"而成的。 也就在這個時候, 成德將其藏書室"花間草堂"改葺為"通志堂", 又冠為《經解》之名。 所謂"通志"者, "志趣相通"也。 即有徐乾學在《經解序》中所說的"同志群相助成"和納蘭成德在《經解序》中所說的"與同志雕版行世"之義。

他又把搜讀經史過程中的見聞和學友傳述記錄整理成文, 用三四年時間, 編成四卷集《淥水亭雜織》, 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曆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方面知識。 表現出他相當廣博的學識基礎和各方面的意趣愛好。

朱彝尊

詩人、詞人、學者。 字錫鬯, 號竹垞, 晚稱小長蘆釣魚師, 又號金風亭長。 秀水(今浙江嘉興市)人。 明崇禎二年(1629)八月二十一日(10月7日)生。 "少而聰慧絕人", "書過眼複誦, 不遺一字"。 少年時肆力於古文, 博覽群書。 雖家境貧寒, 常常斷炊, 但他依然安坐書房讀書。 每每他客游南北時, 一見到廢墟塚墓之文、祠堂佛刹之記, 無不搜剔考證。 由於他治學嚴謹, 根底扎實, 終成一代大學者。 康熙十八年(1679), 五十歲時, 以布衣身份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 入選, 任翰林院檢討, 入直南書房, 參與修撰《明史》。 曾出典江南省試。 後因疾未及畢其事而罷歸。 朱彝尊博通經史, 能詩詞古文, 詞推崇薑蘷, 為浙西詞派的創始人。 與山東桓台縣人王士禎同為詩壇領袖, 合稱為"南朱北王"。

著述甚豐, 著有《經義考》、《日下舊聞》、《曝書亭集》等, 編有《明詩綜》、《詞綜》等。

陳維崧

詞人、駢文作家。 字其年, 號迦陵。 宜興(今屬江蘇)人。 清初諸生, 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 授翰林院檢討,54歲時參與修纂《明史》, 4年後卒于任所。

陳維崧出生於講究氣節的文學世家, 祖父陳于廷是明末東林黨的中堅人物,父親陳貞慧是當時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反對"閹党",曾受迫害,明亡後出家為僧。陳維崧少時作文敏捷,詞采瑰瑋,吳偉業曾譽之為"江左三鳳凰"之一。

明亡(1644)時,陳維崧才20歲。入清後雖補為諸生,但長期無法中舉人,因此無法得到官職,身世飄零,游食四方,接觸社會面較廣。又因早有文名,一時名流如吳偉業、冒襄、龔鼎孳、姜宸英、王士禛、邵長蘅、彭孫遹等,都與他交往,其中與朱彝尊尤其接近,兩人在京師時切磋詞學,並合刊過《朱陳村詞》。清初詞壇,陳、朱並列,陳為"陽羨派"詞領袖。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西山雨文化

祖父陳于廷是明末東林黨的中堅人物,父親陳貞慧是當時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反對"閹党",曾受迫害,明亡後出家為僧。陳維崧少時作文敏捷,詞采瑰瑋,吳偉業曾譽之為"江左三鳳凰"之一。

明亡(1644)時,陳維崧才20歲。入清後雖補為諸生,但長期無法中舉人,因此無法得到官職,身世飄零,游食四方,接觸社會面較廣。又因早有文名,一時名流如吳偉業、冒襄、龔鼎孳、姜宸英、王士禛、邵長蘅、彭孫遹等,都與他交往,其中與朱彝尊尤其接近,兩人在京師時切磋詞學,並合刊過《朱陳村詞》。清初詞壇,陳、朱並列,陳為"陽羨派"詞領袖。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西山雨文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