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深度」追求本源——體系的力量

(一)體系的力量

這個市場中絕大部分人命中註定會永久性陷入迷茫, 尋求各種手法、秘笈但終不能成功, 有些方法別人就是能用, 為什麼我學了卻不能用, 甚至會死?我也曾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看到的歐成效先生的一段話, 我才頓時醍醐灌頂。 先說一段歷史故事。

六王爺心懷忐忑, 不知道能哄能騙, 六百萬兩白銀可以買3000把槍否。 誰知道洋人一開口, 還沒等英國人法國人互相競爭。 奕欣立刻聽到了回復;“洋人不僅肯出售武器, 而且肯出售武器的製作方法”。 六王爺不禁大喜過望。 但奕欣拿到了大炮圖紙,

攤開一看, 不禁皺起了眉頭。 大炮其實很簡單, 就是一個圓筒形, 塞入火藥炮彈, 就可以發射。 真正的難題, 是鋼產量。 一門大炮上千公斤, 現代戰爭動輒幾百門, 幾千門大炮。 清廷上哪找這麼多純鋼去。 而且因為大炮的膛壓非常高, 這都要優質高爐的百煉精鋼, 不是鄉村裡的鐵匠鋪。 鴉片戰爭表面上是熱武器對於冷武器的勝利。 而實質上是鋼產量的勝利。 奕欣雖然拿到了圖紙, 可是他無法製造。 因為他沒有那麼多鋼鐵。 中國真正的工業革命, 從1861年開始。 如果你看看李鴻章當時的奏章, “唯今百計, 首在鐵”。 奕欣的重中之重, 首先要造漢陽鐵廠。 但是, 煉鋼需要用煤, 所以還需要開平煤礦。 從煤礦到鋼廠, 需要運輸, 於是有了津浦鐵路。
等到鋼煉出來了, 需要製造成槍炮。 這才有了江南製造總局。 在上海。 以上就構成了“洋務運動”的主體框架。

看到這段歷史, 我相信有靈性的人會有感悟, 再仔細深入思考, 或許還會感到恐懼。 因為即使滿清大力推行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最後還是失敗的。 直到八國聯軍之後, 清政府實在忍無可忍, 在全國興建了鋼鐵業。 普及“新軍”。 ——然後武漢新軍嘩變——再然後清政府滅亡。 對!滅亡了!

現在對照著看交易歷史來看, 很多人看到大神們的方法好賺錢啊(他們的武器先進), 然後我也要學, 學來了他們的方法(前提是有人願意給你看真正的武器圖紙), 然後你會發現就是你得到了圖紙, 你也根本造不出武器。 因為你和別人的交易思維,

交易框架根本不在一個維度上(一個農業化國家永遠都不會製造出工業化的武器)

所以你會發現真正正確的道路是從零開始先進行工業化, 先去找鐵礦、找煤礦、修鐵路、開工廠, 然後你就滅亡了。 (當你從全方位完成知識、人性、心理、手法的積累, 徹底滅亡了舊的交易體系、思維, 你才上路, 對!才上路。 假設1861年是工業化的開始, 中國基本完成工業化是在建國後。 所以交易體系的建立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實際上以上一段話解釋了:為啥交易技術反而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重要。 正真的財富是:交易體系, 交易體系的建立是完全個性化的。 正如每個國家工業化的過程都不一樣, 每個人的體系也都不一樣。

所以結論開始了, 在市場中死的N個情況:1、首先大多數人根本沒意識到你的競爭者是何等的可怕,

已經武裝牙齒。 而你連武器長什麼樣都見不到。 2、你見到了武器, 但你根本找不到真實的武器圖紙。 3、萬幸, 你見到真實的圖紙, 你發現有圖紙依然造不出武器, 因為你是落後的農業化國家, 你要迅速的進行工業化歷程。 4、萬幸你度過了各種天災人禍, 活了下來, 你會發現工業化路徑千差萬別。 最後需要你一步一步自己走。 5、實際上就算你千辛萬苦完成了工業化, 你會發現之後還有選擇路徑的區別。 選錯了, 還是會死。

所以看到這裡, 應該能得出一個結論:對絕大多數人而言, 終其一生都無法建立起一個行之有效, 符合自己實際的交易體系。

真正的財富是什麼?是體系。

一個正確的體系面對沒有體系的競爭才是真正的降維打擊。

(二)為什麼要止損

看了越來越多的文章, 越來越感受到:天下道理, 紛紛擾擾, 而大道根本, 基礎本源。 表面上各種技術眼花繚亂, 精巧萬分。 但我愈發喜歡更基礎、更底層、更本源的東西。 直指人心, 以巧破力。

本節寫止損, 傻子都知道止損, 但傻子做不到止損。 本節的目的很簡單:為什麼一定要止損?

其實這個市場中分兩種人:死過的人和沒死過的人。 沒死過的人永遠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人能把錢全部虧光, 股票怎麼還能虧光的?只要不退市, 難道不是永遠都會剩一點嗎?

正如正常人都無法理解:

1、巨鹿之戰, 項羽6萬對秦將章邯、王離40萬。 項羽軍隊破釜沉舟, 大敗20萬秦軍,並迫使另20萬秦軍投降。經過一場苦戰,秦軍還剩了20W,四倍於項羽,為什麼不能再拼一把?怎麼會投降的?

2、淝水之戰,東晉八萬對前秦八十余萬。為什麼戰前可以“投鞭斷流”,為什麼戰後卻是“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最終80萬大軍竟然能被8萬人殺得只剩十余萬?苻堅就是傻子,難道就不能整頓陣型重新穩住再戰嗎?

3、萊蕪戰役:最著名的是王耀武一句:“五萬多人,三天就被消滅光,就是放五萬頭豬,叫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

下面的話引用于歐成效先生文章。

一個國家中,最能打的部隊是哪支。如果純以裝備論,鎧甲鮮明,高頭大馬的,往往是拱衛京師的“御林軍”。但是你稍通史書的話,就知道“京師”部隊只是一支花架子,完全不經

打。最精銳的部隊,永遠都是“邊軍”。那些穿著破破爛爛的皮襖,粗制磨損的鐵器,臉上還有一坨一坨的煙灰。粗俗,鄙陋,身上還散發著汗臭體味的老兵們。眼神中流露著疲憊,冷漠和桀驁不馴。才是真正的精銳。一個打你六個。

但是,對於真正的“天下強兵”。以上都不重要。真正的“天下強兵”,核心指標只有一個:“崩潰率”。

在WWii之前,陸軍的戰鬥,嚴格地遵守“僵持---崩潰”定律。二支部隊接觸,就開始傷血。攻擊力越高,敵方傷血越快。但是這些都不重要。關鍵是,任何一支部隊都有一個“閾值”。有可能是5%,可能是10%,可能是20%一旦傷到20%,身邊的戰友一個個倒下,恐懼籠罩你心靈。整只部隊就可能完全崩潰。崩潰之後,就是一面倒的屠殺。

任何一個名將,最孜孜以求的,是維護部隊“崩潰率”盡可能地高。你生死關頭來幾回,炮灰硝煙都見慣了。看淡生死,你就是老兵。所以老兵Veteran這回事,不可能從“軍事院校”中教出來的。再強大的思想工作,也不如戰場生死走一回。死過人才能真正成長。

崩潰率

“崩潰率”數值通常很低。遠遠流不到最後一滴血。在古代農耕軍團,這個數字大概是5~10%“袁本初帶甲二十萬,斷其一指,餘眾自潰”。到了近代,這個數字也沒有上升多少。好比美國校尉,每個人手裡都有一冊《步兵操典》。裡面詳細列舉了紮營,行軍,作戰,防守等等標準流程。幾乎就是一本教科書。按照“步兵操典”。當然也有“投降”這一步驟。美軍對於尉官的要求是,傷亡率達到15~20%,指揮官可以考慮投降。當你傷亡率達到20%時,參謀部同意視為,你整個軍團士氣已經徹底崩潰。這時候如果尉官主動投降,可視為拯救部下,力戰不得已的行為。25%時投降,回國就肯定視為英雄了。

在歷史上,極少數極精銳的部隊。在特殊的戰役,決定性的戰場中,曾經打出非常高的“野戰不崩潰率”。在奪取加拿大的關鍵性戰役中,1759年的亞伯拉罕平原會戰。[1]4000法軍迎戰4800英軍。

法軍在離開英軍180米的時候,亂射第一排槍。

到了150米時,又射一陣

120米,亂射

90米,亂射

英國人排成嚴謹的方陣,打著軍鼓。可是指揮官的命令沒有下。英國人咬著牙挨著子彈,一槍不發。

60米,又一輪法軍射擊。

36米,最佳射程的二倍。

30米,法軍最後一次射擊。據說已有1/4的英軍負傷。

18米,最佳射程。法軍仍在裝彈。英軍突然齊射。

“轟隆隆,轟隆隆”,排山倒海。

“轟隆隆,轟隆隆”

在十分鐘之內,英軍連續發出了三輪齊射。近距離的密集排槍徹底擊潰了法軍。硝煙彌漫中,英軍忍著巨大的損失,負傷率達到25%時。指揮官依然一槍不發。可是等到英軍開始齊射,三輪齊射,法軍徹底崩潰。這一戰決定了加拿大的命運。英國人吞併了全部法屬印第安那。加拿大從此成為一個英語國家。英裔人口,占了大多數。

因此陸軍的戰鬥,往往是1:10的戰鬥。戰損比從來不是1:1.2或者1:1.5,而是1:10。其中的1,發生在雙方“僵持”階段。二方各死10%的人。

此後的9,發生在“崩潰”。一旦軍陣崩潰,那就是一面倒的屠殺了。

看到這裡你是否理解了“兵敗如山倒、殘存亦沒路”?

對於陸軍遊戲規則“僵持---崩潰”,也不是沒有明眼人。古往今來,有無數研究兵書的人。力圖避開這個陷阱。其中最典型的,是武田信玄。武田信玄的用兵信仰,稱之為“風林火山”。

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武田信玄的用兵理念,其實是“永遠不要讓部隊崩潰”。

好比我有15000人。但我永遠永遠也不會把15000人都投入戰場。永遠只派1500人。

以一個標準的武田軍制設計:

風二部,合計2500人

林二部,合計2500人

火二部,合計3000人

山一部,合計6000人

在每一次戰鬥中,武田信玄會派出他的爪牙。或者風部,或者林部。輕騎兵,或者長槍兵。侵略如火,剽悍如林。但是,你回過頭呢。“山”在山上。山是永遠不動的。對於武田軍來說,每一部各有勝負。世上沒有不敗的軍隊。但是對於“風,林,火”來說,他們都很清楚。他們只是小股週邊部隊。

每一次戰鬥“風,林,火”都竭盡全力。使盡勇氣和謀略去戰鬥。可是他們從未絕望,從未失望。每當他們感到疲憊,對勝利感到疑惑,對戰鬥感到困擾時。他們就抬頭看看上方。

“山”在那裡,那個魔神一般的男人,他就坐在那裡。跟在他身邊的,是黑壓壓的,數之不盡的戰友和同袍。我們的“主力”在那裡。於是將士們就釋懷了。“不是我打不過你”。

“我們還有90%的士兵在背後”“換一批人上,肯定揍死你”。

武田信玄兵法的奧義,其實在於最後一句:“不動如山”。山是不動的。永遠也不能動。

他雖然帶了14000士兵上戰場,可是能投入戰鬥的,永遠只有8000人。剩下的6000人是他的“主陣”。“山”字陣是用來壓陣的。他永遠也不能親自上場。只要“山”還在,地面上還在戰鬥的部隊,就能保持很高的士氣,也不容易崩潰。

“風林火山”可以保證每一次投入戰鬥的部隊,都是最佳狀態。

“山”如果下場,難保連底褲都輸掉。

武田信玄死了以後,他的兒子(孫子他爸)繼位。

在年輕人的眼裡,老頭子總是愚蠢的。凡事都不如他聰明。

長筱之戰,武田家傾巢而出。4小時之內戰死所有騎兵。

武田家喪失全部野戰兵力。

從此積屍待宰。八年後武田勝賴切腹。

現在你能理解:為什麼要止損了?

突然發現有人誤解了第二節風林火山的含義。我趕緊來解釋一下。

“風林火山”我的本意就一句話——武田信玄的用兵理念,其實是“永遠不要讓部隊崩潰”。我的本意:這段話是在強調一旦判斷失誤,出現了崩潰的危險,一定要止損,一定要撤退,一定要保留住你的山字本陣。絕不能把有序的止損撤退,變成災難性的潰敗。

對於分倉,其實我認為如果不是上千萬,上億的資金,對於普通散戶的小資金來說根本不需要分倉。小資金最大的有點就是靈活,買一檔股票,投入100%的精力,盯緊這一檔股票就夠了。想像一下,如果小資金買了3-5檔股票,萬一哪天股災開始了,大面積快速暴跌,一檔股票容易分析,容易跑;3-5支股票,沒有時間給你分析,你怎麼來得及跑?

或許風林火山那一段也可從板塊輪動的方面理解。

大盤的運行,總是某些版塊輪流上陣,正如風、林、火部輪流表演。但假設,一如一場戰役打了很長時間,各部都表演過了。突然有一天,山字本陣動了,而且所有的風林火山所有的板塊都動了,都開始全軍出擊了,意味著什麼?

當你看到行情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突然有一天所有的板塊都在上漲,意味著什麼?

還能意味著什麼,一場持續的戰役,一旦全軍出擊,只有一個可能,無論勝敗,戰爭馬上就要結束。對於股市來說,即使不是長期高點,那也肯定是短期高點。

就像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雷打不動——最後一個節目——所有演員上臺謝幕——齊唱“難忘今宵”

好像個人風格都不太一樣,我只能說說我個人感觸,供大家參考。我是趨勢交易者,我始終覺得,如果只是幾十萬、小幾百萬的資金,是沒有分倉的必要的。資金上千萬了,那股票容量就不夠了,所以必須分倉。小資金為什麼要分倉呢?分倉分散的風險的同時,也分散了盈利。最重要的會分散人的精力,機會稍瞬即逝,精力才是最寶貴的資源。是分倉防範風險的作用更大?還是止損防範風險的作用更大呢?我覺得肯定是止損啊。

其實還有一個崩潰率的問題,我沒寫完。崩潰率到底多高才好呢?是越高越好嗎?明顯不是,如果你的崩潰率是90%,損失了90%都能抗住,這市場上還有一種事叫退市。所以這內容我沒法寫,只能按照每個人的實際情況,個性化處理。所以歸根結底,最後還得靠自己。

職業投資者都上的網站--淘股吧

大敗20萬秦軍,並迫使另20萬秦軍投降。經過一場苦戰,秦軍還剩了20W,四倍於項羽,為什麼不能再拼一把?怎麼會投降的?

2、淝水之戰,東晉八萬對前秦八十余萬。為什麼戰前可以“投鞭斷流”,為什麼戰後卻是“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最終80萬大軍竟然能被8萬人殺得只剩十余萬?苻堅就是傻子,難道就不能整頓陣型重新穩住再戰嗎?

3、萊蕪戰役:最著名的是王耀武一句:“五萬多人,三天就被消滅光,就是放五萬頭豬,叫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

下面的話引用于歐成效先生文章。

一個國家中,最能打的部隊是哪支。如果純以裝備論,鎧甲鮮明,高頭大馬的,往往是拱衛京師的“御林軍”。但是你稍通史書的話,就知道“京師”部隊只是一支花架子,完全不經

打。最精銳的部隊,永遠都是“邊軍”。那些穿著破破爛爛的皮襖,粗制磨損的鐵器,臉上還有一坨一坨的煙灰。粗俗,鄙陋,身上還散發著汗臭體味的老兵們。眼神中流露著疲憊,冷漠和桀驁不馴。才是真正的精銳。一個打你六個。

但是,對於真正的“天下強兵”。以上都不重要。真正的“天下強兵”,核心指標只有一個:“崩潰率”。

在WWii之前,陸軍的戰鬥,嚴格地遵守“僵持---崩潰”定律。二支部隊接觸,就開始傷血。攻擊力越高,敵方傷血越快。但是這些都不重要。關鍵是,任何一支部隊都有一個“閾值”。有可能是5%,可能是10%,可能是20%一旦傷到20%,身邊的戰友一個個倒下,恐懼籠罩你心靈。整只部隊就可能完全崩潰。崩潰之後,就是一面倒的屠殺。

任何一個名將,最孜孜以求的,是維護部隊“崩潰率”盡可能地高。你生死關頭來幾回,炮灰硝煙都見慣了。看淡生死,你就是老兵。所以老兵Veteran這回事,不可能從“軍事院校”中教出來的。再強大的思想工作,也不如戰場生死走一回。死過人才能真正成長。

崩潰率

“崩潰率”數值通常很低。遠遠流不到最後一滴血。在古代農耕軍團,這個數字大概是5~10%“袁本初帶甲二十萬,斷其一指,餘眾自潰”。到了近代,這個數字也沒有上升多少。好比美國校尉,每個人手裡都有一冊《步兵操典》。裡面詳細列舉了紮營,行軍,作戰,防守等等標準流程。幾乎就是一本教科書。按照“步兵操典”。當然也有“投降”這一步驟。美軍對於尉官的要求是,傷亡率達到15~20%,指揮官可以考慮投降。當你傷亡率達到20%時,參謀部同意視為,你整個軍團士氣已經徹底崩潰。這時候如果尉官主動投降,可視為拯救部下,力戰不得已的行為。25%時投降,回國就肯定視為英雄了。

在歷史上,極少數極精銳的部隊。在特殊的戰役,決定性的戰場中,曾經打出非常高的“野戰不崩潰率”。在奪取加拿大的關鍵性戰役中,1759年的亞伯拉罕平原會戰。[1]4000法軍迎戰4800英軍。

法軍在離開英軍180米的時候,亂射第一排槍。

到了150米時,又射一陣

120米,亂射

90米,亂射

英國人排成嚴謹的方陣,打著軍鼓。可是指揮官的命令沒有下。英國人咬著牙挨著子彈,一槍不發。

60米,又一輪法軍射擊。

36米,最佳射程的二倍。

30米,法軍最後一次射擊。據說已有1/4的英軍負傷。

18米,最佳射程。法軍仍在裝彈。英軍突然齊射。

“轟隆隆,轟隆隆”,排山倒海。

“轟隆隆,轟隆隆”

在十分鐘之內,英軍連續發出了三輪齊射。近距離的密集排槍徹底擊潰了法軍。硝煙彌漫中,英軍忍著巨大的損失,負傷率達到25%時。指揮官依然一槍不發。可是等到英軍開始齊射,三輪齊射,法軍徹底崩潰。這一戰決定了加拿大的命運。英國人吞併了全部法屬印第安那。加拿大從此成為一個英語國家。英裔人口,占了大多數。

因此陸軍的戰鬥,往往是1:10的戰鬥。戰損比從來不是1:1.2或者1:1.5,而是1:10。其中的1,發生在雙方“僵持”階段。二方各死10%的人。

此後的9,發生在“崩潰”。一旦軍陣崩潰,那就是一面倒的屠殺了。

看到這裡你是否理解了“兵敗如山倒、殘存亦沒路”?

對於陸軍遊戲規則“僵持---崩潰”,也不是沒有明眼人。古往今來,有無數研究兵書的人。力圖避開這個陷阱。其中最典型的,是武田信玄。武田信玄的用兵信仰,稱之為“風林火山”。

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武田信玄的用兵理念,其實是“永遠不要讓部隊崩潰”。

好比我有15000人。但我永遠永遠也不會把15000人都投入戰場。永遠只派1500人。

以一個標準的武田軍制設計:

風二部,合計2500人

林二部,合計2500人

火二部,合計3000人

山一部,合計6000人

在每一次戰鬥中,武田信玄會派出他的爪牙。或者風部,或者林部。輕騎兵,或者長槍兵。侵略如火,剽悍如林。但是,你回過頭呢。“山”在山上。山是永遠不動的。對於武田軍來說,每一部各有勝負。世上沒有不敗的軍隊。但是對於“風,林,火”來說,他們都很清楚。他們只是小股週邊部隊。

每一次戰鬥“風,林,火”都竭盡全力。使盡勇氣和謀略去戰鬥。可是他們從未絕望,從未失望。每當他們感到疲憊,對勝利感到疑惑,對戰鬥感到困擾時。他們就抬頭看看上方。

“山”在那裡,那個魔神一般的男人,他就坐在那裡。跟在他身邊的,是黑壓壓的,數之不盡的戰友和同袍。我們的“主力”在那裡。於是將士們就釋懷了。“不是我打不過你”。

“我們還有90%的士兵在背後”“換一批人上,肯定揍死你”。

武田信玄兵法的奧義,其實在於最後一句:“不動如山”。山是不動的。永遠也不能動。

他雖然帶了14000士兵上戰場,可是能投入戰鬥的,永遠只有8000人。剩下的6000人是他的“主陣”。“山”字陣是用來壓陣的。他永遠也不能親自上場。只要“山”還在,地面上還在戰鬥的部隊,就能保持很高的士氣,也不容易崩潰。

“風林火山”可以保證每一次投入戰鬥的部隊,都是最佳狀態。

“山”如果下場,難保連底褲都輸掉。

武田信玄死了以後,他的兒子(孫子他爸)繼位。

在年輕人的眼裡,老頭子總是愚蠢的。凡事都不如他聰明。

長筱之戰,武田家傾巢而出。4小時之內戰死所有騎兵。

武田家喪失全部野戰兵力。

從此積屍待宰。八年後武田勝賴切腹。

現在你能理解:為什麼要止損了?

突然發現有人誤解了第二節風林火山的含義。我趕緊來解釋一下。

“風林火山”我的本意就一句話——武田信玄的用兵理念,其實是“永遠不要讓部隊崩潰”。我的本意:這段話是在強調一旦判斷失誤,出現了崩潰的危險,一定要止損,一定要撤退,一定要保留住你的山字本陣。絕不能把有序的止損撤退,變成災難性的潰敗。

對於分倉,其實我認為如果不是上千萬,上億的資金,對於普通散戶的小資金來說根本不需要分倉。小資金最大的有點就是靈活,買一檔股票,投入100%的精力,盯緊這一檔股票就夠了。想像一下,如果小資金買了3-5檔股票,萬一哪天股災開始了,大面積快速暴跌,一檔股票容易分析,容易跑;3-5支股票,沒有時間給你分析,你怎麼來得及跑?

或許風林火山那一段也可從板塊輪動的方面理解。

大盤的運行,總是某些版塊輪流上陣,正如風、林、火部輪流表演。但假設,一如一場戰役打了很長時間,各部都表演過了。突然有一天,山字本陣動了,而且所有的風林火山所有的板塊都動了,都開始全軍出擊了,意味著什麼?

當你看到行情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突然有一天所有的板塊都在上漲,意味著什麼?

還能意味著什麼,一場持續的戰役,一旦全軍出擊,只有一個可能,無論勝敗,戰爭馬上就要結束。對於股市來說,即使不是長期高點,那也肯定是短期高點。

就像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雷打不動——最後一個節目——所有演員上臺謝幕——齊唱“難忘今宵”

好像個人風格都不太一樣,我只能說說我個人感觸,供大家參考。我是趨勢交易者,我始終覺得,如果只是幾十萬、小幾百萬的資金,是沒有分倉的必要的。資金上千萬了,那股票容量就不夠了,所以必須分倉。小資金為什麼要分倉呢?分倉分散的風險的同時,也分散了盈利。最重要的會分散人的精力,機會稍瞬即逝,精力才是最寶貴的資源。是分倉防範風險的作用更大?還是止損防範風險的作用更大呢?我覺得肯定是止損啊。

其實還有一個崩潰率的問題,我沒寫完。崩潰率到底多高才好呢?是越高越好嗎?明顯不是,如果你的崩潰率是90%,損失了90%都能抗住,這市場上還有一種事叫退市。所以這內容我沒法寫,只能按照每個人的實際情況,個性化處理。所以歸根結底,最後還得靠自己。

職業投資者都上的網站--淘股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