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日本吞併琉球清政府裝孫子,為何長崎事件卻成了大爺

文/寂寞的紅酒

琉球, 位於中國東部, 日本列島南部, 古代一直是中國的藩屬, 素有“小中華”之稱。 琉球雖然國小民弱, 但由於孤懸海外, 又有中國撐腰, 所以一直保持著獨立。 清朝晚期, 清政府內憂外患, 而日本明治維新後, 一直蠢蠢欲動, 竟然打上了琉球的主意, 琉球向中國緊急求助, 清政府忍氣吞聲, 視而不見, 任由日本吞併琉球。 日本見清政府裝孫子, 所以野心膨脹, 1874年, 日本藉口琉球水手在臺灣遭到原住民殺害, 公然入侵臺灣, 製造了牡丹社事件。 清政府再次忍氣吞聲, 賠償日本50萬兩白銀, 並承認日本吞併琉球的事實。

但在1886年, 日本圖謀朝鮮, 清政府大怒。 為震懾倭寇, 清政府派遣北洋水師四艘軍艦前往日本“訪問”。 在長崎, 北洋水兵因嫖妓和日本方面發生衝突, 憤怒的大清水兵砸了日本警察局, 並揚言要炮轟長崎。 李鴻章得知後, 對日本公使公然發出戰爭威脅,

警告日本要妥善處理, 嚇得日本趕緊道歉賠款, 把北洋水師禮送出境。 那麼為何相隔十幾年, 清政府前後判若兩人?

這種態度的前後轉變和一個重要人物有關, 他就是李鴻章。 牡丹社事變爆發時, 中國內憂外患, 列強步步緊逼, 大清國邊境狼煙四起,

清政府窮於應付, 顧此失彼, 加上被列強嚇破了膽, 所以不敢輕啟戰端。 此外, 清朝對琉球根本不重視, 所以才對日本的侵略行徑忍氣吞聲, 希望儘快擺平事端。

不過日本吞併琉球、侵略臺灣的事清政府雖然認了慫, 但這件事卻在清廷內掀起了軒然大波,

北洋和南洋兩派都受到了刺激, 尤其是北洋的李鴻章, 感覺到了危機和恥辱, 上書練兵買艦鞏固海防, 李鴻章耗費鉅資打造了強大的北洋艦隊, 三艘德國鐵甲艦稱雄亞洲。 正是雄厚的海軍實力讓李鴻章底氣十足, 才敢和日本叫板。 北洋艦隊是李鴻章的私產, 北洋水兵在長崎和日本發生了衝突, 李鴻章自然不會袖手旁觀。 事實上, 李鴻章本就一直在防範日本, 視日本為心腹大患, 所以李鴻章才敢如此強硬, 甚至不惜一戰要搞掉日本。 日本自知不是北洋水師的對手, 所以服軟, 向中國賠款道歉, 把北洋水師禮送出境。 不過, 長崎事件又嚴重刺激了日本人的自尊心, 日本上下瘋狂買船造艦, 誓要報長崎之辱的仇,
最終在九年後在甲午海戰報了一箭之仇。

歷史就是那麼戲劇性, 臺灣事件刺激了中國, 中國勵志圖強在長崎羞辱了日本。 日本在長崎受辱, 忍辱負重, 臥薪嚐膽, 又在甲午海戰報了長崎的仇。 只是清政府不爭氣, 甲午海戰後再也沒有李鴻章, 也沒有翻盤的資本, 中國這個龐然大物被日本欺負了幾十年。

中國這個龐然大物被日本欺負了幾十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