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如果白起戰鬥力為100分,我給趙括打80分!

戰國時期, 有一個名氣很大的趙括, 他的名字幾乎與“紙上談兵”劃等號, 比喻空談理論而不注重聯繫實際情況, 不能解決具體問題。

趙括被後世之人當成一個笑話, 其客觀原因是因為他輸了, 輸得很慘。 成王敗寇, 歷史就是這樣冷冰冰的, 從此之後, 趙括的家人都改姓為馬。 可是歷史的真相並非如此簡單。

這好比你年輕時談過幾段戀愛, 卻沒能登記結婚。 於是, 有人背後說你挑三揀四, 朝三暮四, 不三不四, 這種評價肯定是有失公允的。 沒有成功走入婚姻的戀愛未必就是失敗, 戰死沙場的將軍不應該成為笑話。

趙括之于白起, 正如周瑜遭遇孔明, 白崇禧遇上林彪。 不是趙括段位低, 而是對手太牛逼。

據梁啟超先生考證, 整個戰國時期戰死人數約二百萬, 白起殺敵占一半。 白起善於殲滅敵人有生力量, 沒有任何戰敗記錄, 號稱戰神。

如果說白起的戰鬥力是100分,

我個人認為, 趙括應該是80分, 趙括絕對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

趙括, 名將趙奢之子, 才思敏捷, 少年成名, 趙惠文王很欣賞趙括, 讓他陪太子讀書, 也就是今後的趙孝成王。

大戰之前, 藺相如以及趙括之母不贊同趙括替代廉頗, 趙孝成王沒有採納他們的意見。

如果說趙王很昏庸, 無識人之能。 滿朝文武, 還有燕國的客卿樂毅, 平原君趙勝, 田單, 虞卿等人, 他們不可能都很無能。

這說明什麼?依照當時的局面, 廉頗老將軍已與王齕對峙三載, 趙國急需結束戰爭狀態, 而“趙括”是問題的最優解。

繼續守城不行, 國內經濟空虛, 糧食供給不足, 四十五萬大軍每天都需要吃飯。 再耗下去, 一定是坐以待斃。

退兵當然不行, 退到哪兒去呢?秦軍乘勝追擊怎麼辦?這會直接打到都城邯鄲去。

四十五萬大軍, 守了三年, 直接撤退, 趙國軍民不答應。

求和也不行, 秦王不答應。

惟有速戰速決, 才可能存在贏面。 自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後, 趙軍既靈動又剽悍, 軍事是趙國的強項, 弱項在於經濟。 打持久戰,

于趙國不利, 廉頗將軍固守三年, 可謂是錯失了先機。

斯時, 天下局勢格外明朗, 能與秦國抗衡的只有趙國, 其他國家都是打醬油的, 他們十分畏懼強秦, 只願意靜靜地觀望, 不必說派志願軍, 甚至都不願意借糧食給趙國, 這等於是見死不救。

趙王排除了其它選項, 他剩下的選擇也只能是賭上一把, 而恰好趙括主張大舉進攻。

當年僅二十八歲的趙括大將軍勇往直前的時候, 一直以為對手是王齕。 根據有關部門的情報顯示, 白起請了病假, 這說明趙國的間諜工作很不專業。

白起採用誘敵深入的策略, 切斷趙軍的糧道, 結合有利地形, 包圍趙軍, 使之困于長平。 趙括突圍不成功, 修築壁壘, 保存實力, 等待援軍。 理論上來講, 如果趙孝成王增派援軍,

實現內外夾擊, 最終究竟是魚死還是網破?結局未可知。 不過, 趙括什麼都沒有等到。

《史記》裡面這樣記載:“趙軍不得食四十六日, 皆內陰相殺食。 來攻秦壘, 欲出。 為四隊, 四五複之, 不能出。 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 秦軍射殺趙括。 ”

趙軍在缺糧的情況下, 有本事支撐四十六天, 還能發起多次突圍。 也就是說這些肚子餓了吃人肉的趙國軍隊, 依然很有凝聚力, 我不得不說, 趙括的管理才能是卓越的。

如果對手不是戰神白起,趙括未必會輸,從戰鬥力來看,秦軍稍遜風騷。歷史當然不容許假設,秦軍的確勝了,卻也只是慘勝,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為這場大戰,秦國把整個家底都打空了。

秦國為什麼能贏?絕對不是因為秦昭襄王姓贏。事實上,秦王與趙王都是嬴姓,也都是趙氏,五百年前是一家。我不想用歷史唯物論來解釋,我認為是因緣際會,天命所歸。

白起能贏趙括,背後有一百多年的積累作為支撐,秦國君臣琴瑟和諧,政治制度一脈相承,經濟高速發展。

趙括輸給白起,乃是必然。就算讓韓信和張良一起出馬,結果也無濟於事。

馬服子趙括將軍背負紙上談兵這口黑鍋或多或少有些冤枉,他其實是在替趙王承受駡名。

如果對手不是戰神白起,趙括未必會輸,從戰鬥力來看,秦軍稍遜風騷。歷史當然不容許假設,秦軍的確勝了,卻也只是慘勝,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為這場大戰,秦國把整個家底都打空了。

秦國為什麼能贏?絕對不是因為秦昭襄王姓贏。事實上,秦王與趙王都是嬴姓,也都是趙氏,五百年前是一家。我不想用歷史唯物論來解釋,我認為是因緣際會,天命所歸。

白起能贏趙括,背後有一百多年的積累作為支撐,秦國君臣琴瑟和諧,政治制度一脈相承,經濟高速發展。

趙括輸給白起,乃是必然。就算讓韓信和張良一起出馬,結果也無濟於事。

馬服子趙括將軍背負紙上談兵這口黑鍋或多或少有些冤枉,他其實是在替趙王承受駡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