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你真的理解“杞人憂天”的含義嗎

杞人憂天

“杞人憂天”的寓言最早出現在《列子•天瑞》:“杞國有人, 憂天地崩墜, 身亡(無)所寄, 廢寢食者。 ”後用以比喻不必要的憂慮。 然而這“憂天”的為何獨獨是杞人,

而不是楚人、鄭人、宋人……據我所知春秋戰國時期被寫入寓言最多的是宋人, 而有關杞人的寓言也只這一則, 這其中必有什麼深意吧。 要瞭解這些, 先讓我們瞭解一下杞國。

杞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雖是一小國, 但他的歷史卻十分久遠和輝煌, 他是大禹的直系後裔, 國君為姒姓, 自夏到戰國初年, 國祚延綿1500多年。 在商湯滅夏以後, 夏的後裔就衰微下去, 直到周朝初年, 杞國才重新建國。 周武王滅亡商朝之後, 尋找夏禹的後裔, 結果找到了杞東樓公, 便封他到杞地(河南開封杞縣), 延續杞國國祚, 主管對夏朝君主的祭祀。

春秋時期的杞國

對於夏, 我們就熟悉多了。 雖然現在近現代史學界一直有人質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 但這並不妨礙民間老百姓對夏朝的認可, 大禹的故事就不必說了, 中國古稱“華夏”, 我們現在一直還在使用的農曆叫做“夏曆”, 可見夏之深入民心。

要進一步瞭解夏, 可以把他和商周放在一起對比一下, 古人有“夏尚忠, 商尚鬼, 周尚文”之說。

“周尚文”我們知道, 是指周人崇尚的是人文或文化。 “商尚鬼”則指商人敬重鬼神。 商人認為鬼是祖先死後而成的, 是神的一種。 戰國時期的墨子就特別提倡相信鬼神, 就因為他是宋國人, 而宋是商的後代。 有人要說那孔子祖上也是宋國人, 他為何不信鬼神, 其實孔子只是更認同周禮, 畢竟他自己是魯國人, 而魯國, 是周公的後裔, 對於鬼神孔子也是敬的, 《論語》裡就有“敬鬼神而遠之”的說法, 孔子只是不願多說“怪, 力, 亂, 神”而已, 他並非不信, 只是不說而已。

古代求雨

最後我們來說說“夏尚忠”, 是指夏人忠於社會, 崇尚為社會謀福。 其實夏在歷史是一個更認同自然科學的朝代。 夏代的一個天文曆法相當發達, 要不然到現在我們就不會還一直用著“夏曆”, 而夏的大巫據說也非常厲害, 有人要說巫那是迷信, 然而真是那樣嗎?

我們先來看看“巫”這個字, 這是一個會意字, 上面一橫代表天, 下面一橫代表地, 左右兩個人, 一個代表人, 一個代表鬼, 而巫是能溝通天地, 鬼神的人。 《說文解字》中說:“巫,

祝也。 女能事無形, 以舞降神者也。 ”可見巫是有著超能力的人, 有人會覺得不相信。 那讓我們來看一個現象, 凡是出現大的自然災害如地震、海嘯、火山等時許多動物都能夠預先感知, 而我們人卻一無所覺, 為什麼呢, 難道人不如別的動物嗎?很顯然不是的, 在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也有這種能力的, 夏的“巫”就是這其中的代表, 他們才是最親近自然的人, 而隨著文明的發展我們人逐漸喪失了“巫”的這種能力。

古代巫術

再回到“杞人憂天”這件事,“杞人”作為夏的後代,一定會懂得許多當時別國人不懂得天文知識,或許他還具備一些“巫”的能力,因此他才會“憂天”。

另外,據地質學家們考證,在春秋時期,杞國所在地曾發生過強烈的地震、山崩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左傳》中就有過類似的記載:“魯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星隕如雨”。那麼“杞人”的“憂天”就變得更加的理所當然了。

但是“杞人”的這種超前的憂患意識,卻被我們嘲笑了兩千多年,而兩千多年在宇宙大紀年只不過是一瞬而已,再看看那窗外那不見天際的霧霾,難道我們不該也憂憂天嗎?所以我們不僅不應該去嘲笑“杞人”而應該為他這種精神鼓鼓掌喝彩。就像現在的許多科學家憂慮大氣層的黑洞,地球氣候的變暖等等,我們能說這些憂慮都沒有必要嗎?

古代巫術

再回到“杞人憂天”這件事,“杞人”作為夏的後代,一定會懂得許多當時別國人不懂得天文知識,或許他還具備一些“巫”的能力,因此他才會“憂天”。

另外,據地質學家們考證,在春秋時期,杞國所在地曾發生過強烈的地震、山崩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左傳》中就有過類似的記載:“魯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星隕如雨”。那麼“杞人”的“憂天”就變得更加的理所當然了。

但是“杞人”的這種超前的憂患意識,卻被我們嘲笑了兩千多年,而兩千多年在宇宙大紀年只不過是一瞬而已,再看看那窗外那不見天際的霧霾,難道我們不該也憂憂天嗎?所以我們不僅不應該去嘲笑“杞人”而應該為他這種精神鼓鼓掌喝彩。就像現在的許多科學家憂慮大氣層的黑洞,地球氣候的變暖等等,我們能說這些憂慮都沒有必要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