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孕期最容易生7種病!第6種太尷尬了!准媽媽要做好預防工作!

准媽媽在懷孕期間, 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但是往往事與願違, 懷孕後准媽媽有些疾病的發病率反而會提高。 那麼,

有哪些病症在孕期的發病率高呢?准媽媽有必要瞭解一下, 以便做好預防工作。

水腫

90%以上的女性在懷孕期間腳踝和腿部會出現水腫現象, 這種水腫一般從孕28周開始, 在懷孕後期便會好轉。 水腫和懷孕期間體內的水分增加、盆腔靜脈受壓、下肢靜脈回流受阻有關, 如果因水腫而產生不適時, 應該盡可能抬高腿部以利於下肢靜脈回流;最好能側躺下來, 在小腿處墊一個小枕頭, 休息半小時。

痔瘡

痔瘡是比較常見的慢性病, 只不過懷孕後的准媽媽更容易得痔瘡, 這個發病率可高達76%左右。 這是因為隨著胎兒逐漸長大, 子宮壓迫下腔靜脈, 對血液的迴圈有一定的影響, 導致痔靜脈充血、擴張、彎曲成團, 最後形成痔瘡。

妊娠糖尿病

發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准媽媽, 大都存在飲食不合理的情況, 所以平時准媽媽一定要在飲食上加以控制, 並應在孕24—28周時到醫院進行糖尿病篩查。 特別是有糖尿病家族史、年齡偏大或肥胖的糖尿病高危人群, 懷孕後應儘早接受糖尿病的篩查, 以便及早診斷。

牙齦炎

妊娠期牙齦腫大在懷孕第3個月就會開始, 到第8個月到達顛峰, 准媽媽牙縫間開始腫大、色澤鮮豔、質軟、容易流血。 據估計, 約有50%的孕婦會患上妊娠期牙齦炎。 這是因為懷孕後, 女性體內雌、孕激素增多, 會使牙齦毛細血管擴張、彎曲、彈性減弱, 以至血液淤滯及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造成牙齦炎。 此外, 准媽媽由於飲食習慣和身體狀況的改變, 容易忽略口腔衛生, 這也是牙周疾病的重要誘因。

皮膚瘙癢

約有20%的婦女在懷孕期間, 身體不同部位的皮膚會出現搔癢的情形, 而在懷孕期間產生的皮膚問題, 醫學上上將這些症狀統稱為“妊娠搔癢症”。

引起妊娠搔癢症的原因很多, 也有少數是不明原因引起的。 如果是外在因素引起的皮膚搔癢問題, 只要找出病症, 對症下藥, 就能“不藥而愈”;但如果是不明原因引起的, 建議孕媽咪做進一步檢查, 並接受藥物治療, 才能讓自己度過愉快的孕期, 以免因為“癢”而影響個人情緒。

黴菌性陰道炎

女性懷孕後性激素水準高,

加上陰道充血、分泌旺盛、外陰濕潤等, 創造了一個非常有利於黴菌生長的環境, 孕期最常見的生殖系統疾病就是黴菌性陰道炎。 據統計, 約有1/3的孕婦陰道中帶有念珠菌, 發病率在15%左右。 一般來說, 黴菌性陰道炎在孕早期的3個月不需治療, 如果發展嚴重, 醫生會在孕3個月後酌情用藥治療, 不會對胎兒造成感染。 在分娩之前, 通常都能治好。

妊娠高血壓

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簡稱妊高征), 這是孕產婦特有的疾病, 一般發生在妊娠20周以後至產後2周, 主要症狀有水腫、高血壓、蛋白尿, 嚴重的還會伴有頭痛、眼花, 甚至抽搐、昏迷。 因此, 准媽媽要做好孕期保健工作, 妊娠早期應測量1次血壓, 作為孕期的基礎血壓, 以後定期檢查, 尤其是在妊娠36周以後, 應每週觀察血壓及體重的變化、有無蛋白尿及頭暈等自覺症狀。

應每週觀察血壓及體重的變化、有無蛋白尿及頭暈等自覺症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