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驛道上的挑子客

長久以來, 四川盆地的溫江、郫縣、崇州、新都、灌縣、雙流、華陽、新津、邛崍、蒲江等地時常有小商業者或者貨郎于農閒時節, 挑著擔子, 裝些針線、火柴、香蠟之類的雜貨, 深入雜穀腦河流域之村寨吆喝販賣, 雖是小本買賣, 卻能補貼家用。 這些行商被當地人稱為“挑子客”。 雜穀腦有一個藏語的地名, 叫尼亞卡, 直譯就是漢口, 因為出了雜穀腦以東是漢人的區域, 清末民國時期, 由於雜穀腦河上游地區歸屬梭磨土司管轄, 漢人之生命財產鮮能獲得保障, 故而挑子客所能抵達的西北邊緣即是雜穀腦。 雜穀腦當時是當地族群和漢人交易的中心,

雜穀腦河、黑水區域、大小金川流域一帶當地族群都來這裡和漢人交易。 民國時期在雜穀腦的北岸有一個“興隆場”, 今日叫做“老街”的, 是一個漢商雲集的市場。 挑子客在興隆場街市擺設攤位, 或在雜穀腦周邊村寨遊走兜售, 農忙時節則返回內地務農。

1917年驛道上的挑子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