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吃黑茶、苦瓜、秋葵就能降血糖?賣藥的哭了!

提到“血糖”二字, 很多糖尿病患者就會覺得緊張和苦惱。 一方面, 想要控制好血糖, 必須做好飲食、運動、藥物等方面的管理, 而這需要很高的生活自律性, 很多人覺得實在做不到;另一方面, 血糖控制不好又常常帶來對糖尿病併發症的恐懼和危機感, 更加影響心情。 基於這樣的認識和心態, 種種號稱“吃某一食物就能輕鬆降低血糖”的傳言便容易在糖尿病患者中蔓延開來, 黑茶、苦瓜、秋葵等均榜上有名。

然而, 雖然某一食物針對某些個體存在控制血糖上升的作用, 但仍不能說有“降糖”療效。

幾天前的一個早上, 張女士起床後照鏡子嚇了一大跳, 她的左眼一半白眼球變成了紅色。 心急如焚地就醫後, 醫生告訴她, 這是球結膜出血。 而眼底檢查顯示張女士的眼底(視網膜)有很多出血點。 醫生告訴她:眼底出血跟糖尿病關係很大, 幸好發現得早, 沒有對視力產生更大影響,

並問她是否按時服藥控制血糖。 張女士吞吞吐吐, 不知如何回答, 站在旁邊的女兒忍不住了, 對醫生說:“我媽查出糖尿病十幾年了, 前些年一直聽醫生的話好好吃藥, 可這兩年卻突然不吃了。 ”

醫生追問下去, 張女士終於道出實情。 原來, 她在同事介紹下認識了一位元開黑茶專賣店的老闆, 老闆聲稱自己原來也是糖友, 喝了一段時間黑茶後, 血糖就自然降下來了, 現在連藥都不用吃了。 “與其吃西藥傷肝傷腎, 幹嘛不通過喝天然的茶葉來降糖呢?”這句話一下子打動了張女士的心, 腦門一熱, 當即加入會員, 一下子買了兩萬塊錢的黑茶, 每天大量飲用, 同時放棄了口服降糖藥。 兩年來, 張女士沒做過一次血糖監測,

卻對黑茶的降糖功效深信不疑, 還把茶葉分發給長輩、朋友等, 讓大家一起喝。

聽了張女士的故事, 醫生深深地歎了一口氣, 滿臉無可奈何地說:“您被忽悠了!即使喝茶, 也不能丟掉降糖藥啊。 眼底出血可能就是高血糖長期沒得到控制, 導致微血管病變才引起的。

”聽了這話, 張女士悔不當初, 她說, 除了黑茶, 這些年她還看到過很多“食物降糖”的說法, 比如苦瓜, 一到夏天, 她就會買很多來吃, 熬水喝、炒著吃, 愛不離手。 還有最近比較火的秋葵, 也說有降糖功效, 成了她家餐桌上的常客。 張女士苦惱地說, 有關這些食物能“降糖”的證據都是長篇大論, 還有國外科研院校支持, 真不知道哪個該信。

近日, 筆者在朋友圈讀到一篇文章, 文中寫道:從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 就不斷有研究發現, 苦瓜汁液提取物中含三萜類、甾類、苷類和多肽等多種“降糖活性成分”, 其中多肽類物質的結構與胰島素相似, 能模擬胰島素的生理作用, 被稱為“植物胰島素”。 研究者將這些多肽物質注射到糖尿病小鼠皮下, 發現小鼠血糖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降低。 因此, 吃苦瓜可能治癒糖尿病。

從營養成分來看, 苦瓜確實有其獨特的一面, 另外苦瓜中水分多、碳水化合物少, 升糖指數低, 還含人體必需的膳食纖維、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物, 但這同時也是大多數蔬菜的共同特點。

苦瓜中的一些獨特物質確實可以使糖尿病患者吃飯後血糖升得不太高,但要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每天甚至每頓都吃苦瓜。這樣一來,一方面大量吃苦瓜可能對其他營養素會有干擾作用,另外,很多老年患者的胃也難以承受。因此,很多人只能短時間用苦瓜,還只能輔助用,該用的降糖藥還是要用的。

中醫認為,苦瓜屬於清苦類食物,大量食用可能傷及脾胃。如果不能長期用,就跟血糖需要長期控制存在矛盾了,更不要說很多人用了以後效果也並不如意,就更沒必要付出胃腸的代價了。

有些“健”字型大小產品號稱“植物胰島素”中含有苦瓜成份,其含量、純度、療效恐怕也只有產品的發明人和生產者心知肚明,其他人看到的都是推廣之辭而已。總之,目前,植物胰島素概念只是一種說法而已,尚未見到可溯的科學依據。建議糖友們不必聽信商業宣傳,多分析,多思考,多向專業醫生求證,不要貿然實踐才對。

具體說完苦瓜“降糖”不太靠譜,那麼很多人估計會問黑茶、秋葵的“降糖作用”,甚至還會將希望轉向南瓜、魔芋等食物。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

所有食品都不適宜談“降糖”。從醫學上評估降糖效果要從療效出發,即用了這個物質後,空腹、餐後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比不吃這個東西時能降多少。有實驗資料並經過科學驗證,才能說有“療效”,並堪稱“藥物”。也就是說,驗證療效要有代表性和覆蓋面,不能只看個體,要看較大規模人群的情況,比如,這些人平均血糖降了多少。

食物充其量只能是有一定的控糖作用,對降糖有輔助作用,而且輔助作用的大小也無法明確預期。目前,還沒有一種食物經過這樣的論證,倒是有一些號稱含有這樣特性食物的商品自稱效果不錯,但又常難免“老王賣瓜”之嫌,缺乏有力的科學依據。

有人可能會說,在西方不是也有一些草藥可以輔助治療某某疾病嗎?為什麼作為中醫大國的中國就不能推出幾個有“療效”的食藥同源方呢?我們從來不反對講求食物的特性及功效,問題是不能過度誇大這一作用,甚至使一些患者達到了盲信的程度。有關部門應該對保健品的作用宣傳加以規範和限定,以免誤導為上。作為大眾,也該對商業宣傳保持足夠的警惕,專業事聽專業人的,切勿滿懷希望,輕信狂言。

如果把“降糖”的說法改為“利於控制血糖升高”,一些食物可能還能搭上邊兒。不得不說,某些食物可能在一些人身上具有控制血糖升高的作用,這是真實存在的,比如吃同樣的飯,有些人搭配一點苦瓜等苦寒類食物,或飯後喝點綠茶、絞股藍茶,血糖、血脂升高幅度便會降低。

我們可以說,苦瓜、綠茶、絞股藍茶有控制血糖、血脂升高的作用,但這點往往具有強烈的個體化差異,有些人效果好,有些人則效果不明顯,甚至完全不耐受。因此,這種控制血糖升高的作用可以理解為輔助保健作用,但絕不是療效。雖然廠家可以將其作為保健品來賣,但患者絕不能當作藥物去吃,更不建議代替藥物大量食用。

不同年齡、不同病情、不同病程的人,對降糖藥物的反應都是千差萬別的。臨床上,一些人的高血糖用西藥和胰島素都降不下來,更別說反應非常弱效的某種食物了。最危險的莫過於,那些苦苦降不下來血糖的患者,單純地認為某個食物能幫自己,盲目信任,偏激使用,耽誤病情。

為什麼有關“食物降糖”的謠言傳播很廣,很多糖尿病患者深信不疑呢?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對西藥存在錯誤認識,認為無論哪種西藥都對人體不利,不僅損傷肝腎功能,還對胃腸不好,為了回避西藥,主觀上更願意相信“食物降糖”;

二是很多患者滿懷希望地想要逃出糖尿病的“陰影”,這種心理卻被保健品公司利用,不知不覺地落入陷阱,被保健品銷售人員口中的“新理論”所蒙蔽,聽信誇大的廣告宣傳。

糖尿病患者由於擔心安全性而回避西藥,完全沒有必要,因為臨床上使用的降糖藥物都經過嚴格的科學論證,每個藥物都有明確的適應症和禁忌症還有不良反應說明。相反,保健品往往在標準、規格、證據、建議等方面差異較大、參差不齊。

糖尿病雖然不能根治,但希望糖友能正確看待糖尿病,將糖尿病理解為一種需要及時預防相關併發症的特殊身體狀態,而不是要麼不當回事,要麼過分恐懼。聰明的糖尿病患者應具備以下三點技能:

注重飲食管理。單一的某種食物雖沒有“降糖”作用,但整體的飲食管理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卻極為重要。注意營養搭配,禁用含碳水化合物過高的甜食,控制精白米麵的食用,多攝入五穀雜糧,限制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增加新鮮蔬菜的攝入,不僅對血糖管理大有益處,還會促進整體健康。

不信誇大宣傳。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在堅持用藥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可能控制血糖升高的單一食物和保健品,但動機要明確,避免長期、大量使用,千萬不要聽信他人宣傳,被商業宣傳左右。

全面看待血糖。很多糖尿病患者為了控制血糖水準,都會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殊不知這不是一條適用於所有人的標準。血糖控制不僅要考慮吃飯後血糖穩定,升高得不快、不多,降低得不過快,還要考慮長時間對整體健康的影響。因此,一定要用更多維度來衡量食物對健康的作用。

對腦細胞處於衰退狀態、腦迴圈也不太好的老年人來說,食物血糖指數太低也不太有利。血糖控制過度,往往導致身形消瘦、精神疲憊、腸胃不好。因此,針對65歲以上老年人,我們常常不特別主張飲食控制,而主要祛除個別飲食中的不利因素。對於70~75歲以上或有消化吸收障礙的人,積極鼓勵進食,不必太避諱食用好消化、易吸收的高升糖指數食物,以便更好地利用糖,同時搭配藥物及食物平衡血糖。▲(作者:健康行者。轉載請告知)

但這同時也是大多數蔬菜的共同特點。

苦瓜中的一些獨特物質確實可以使糖尿病患者吃飯後血糖升得不太高,但要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每天甚至每頓都吃苦瓜。這樣一來,一方面大量吃苦瓜可能對其他營養素會有干擾作用,另外,很多老年患者的胃也難以承受。因此,很多人只能短時間用苦瓜,還只能輔助用,該用的降糖藥還是要用的。

中醫認為,苦瓜屬於清苦類食物,大量食用可能傷及脾胃。如果不能長期用,就跟血糖需要長期控制存在矛盾了,更不要說很多人用了以後效果也並不如意,就更沒必要付出胃腸的代價了。

有些“健”字型大小產品號稱“植物胰島素”中含有苦瓜成份,其含量、純度、療效恐怕也只有產品的發明人和生產者心知肚明,其他人看到的都是推廣之辭而已。總之,目前,植物胰島素概念只是一種說法而已,尚未見到可溯的科學依據。建議糖友們不必聽信商業宣傳,多分析,多思考,多向專業醫生求證,不要貿然實踐才對。

具體說完苦瓜“降糖”不太靠譜,那麼很多人估計會問黑茶、秋葵的“降糖作用”,甚至還會將希望轉向南瓜、魔芋等食物。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

所有食品都不適宜談“降糖”。從醫學上評估降糖效果要從療效出發,即用了這個物質後,空腹、餐後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比不吃這個東西時能降多少。有實驗資料並經過科學驗證,才能說有“療效”,並堪稱“藥物”。也就是說,驗證療效要有代表性和覆蓋面,不能只看個體,要看較大規模人群的情況,比如,這些人平均血糖降了多少。

食物充其量只能是有一定的控糖作用,對降糖有輔助作用,而且輔助作用的大小也無法明確預期。目前,還沒有一種食物經過這樣的論證,倒是有一些號稱含有這樣特性食物的商品自稱效果不錯,但又常難免“老王賣瓜”之嫌,缺乏有力的科學依據。

有人可能會說,在西方不是也有一些草藥可以輔助治療某某疾病嗎?為什麼作為中醫大國的中國就不能推出幾個有“療效”的食藥同源方呢?我們從來不反對講求食物的特性及功效,問題是不能過度誇大這一作用,甚至使一些患者達到了盲信的程度。有關部門應該對保健品的作用宣傳加以規範和限定,以免誤導為上。作為大眾,也該對商業宣傳保持足夠的警惕,專業事聽專業人的,切勿滿懷希望,輕信狂言。

如果把“降糖”的說法改為“利於控制血糖升高”,一些食物可能還能搭上邊兒。不得不說,某些食物可能在一些人身上具有控制血糖升高的作用,這是真實存在的,比如吃同樣的飯,有些人搭配一點苦瓜等苦寒類食物,或飯後喝點綠茶、絞股藍茶,血糖、血脂升高幅度便會降低。

我們可以說,苦瓜、綠茶、絞股藍茶有控制血糖、血脂升高的作用,但這點往往具有強烈的個體化差異,有些人效果好,有些人則效果不明顯,甚至完全不耐受。因此,這種控制血糖升高的作用可以理解為輔助保健作用,但絕不是療效。雖然廠家可以將其作為保健品來賣,但患者絕不能當作藥物去吃,更不建議代替藥物大量食用。

不同年齡、不同病情、不同病程的人,對降糖藥物的反應都是千差萬別的。臨床上,一些人的高血糖用西藥和胰島素都降不下來,更別說反應非常弱效的某種食物了。最危險的莫過於,那些苦苦降不下來血糖的患者,單純地認為某個食物能幫自己,盲目信任,偏激使用,耽誤病情。

為什麼有關“食物降糖”的謠言傳播很廣,很多糖尿病患者深信不疑呢?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對西藥存在錯誤認識,認為無論哪種西藥都對人體不利,不僅損傷肝腎功能,還對胃腸不好,為了回避西藥,主觀上更願意相信“食物降糖”;

二是很多患者滿懷希望地想要逃出糖尿病的“陰影”,這種心理卻被保健品公司利用,不知不覺地落入陷阱,被保健品銷售人員口中的“新理論”所蒙蔽,聽信誇大的廣告宣傳。

糖尿病患者由於擔心安全性而回避西藥,完全沒有必要,因為臨床上使用的降糖藥物都經過嚴格的科學論證,每個藥物都有明確的適應症和禁忌症還有不良反應說明。相反,保健品往往在標準、規格、證據、建議等方面差異較大、參差不齊。

糖尿病雖然不能根治,但希望糖友能正確看待糖尿病,將糖尿病理解為一種需要及時預防相關併發症的特殊身體狀態,而不是要麼不當回事,要麼過分恐懼。聰明的糖尿病患者應具備以下三點技能:

注重飲食管理。單一的某種食物雖沒有“降糖”作用,但整體的飲食管理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卻極為重要。注意營養搭配,禁用含碳水化合物過高的甜食,控制精白米麵的食用,多攝入五穀雜糧,限制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增加新鮮蔬菜的攝入,不僅對血糖管理大有益處,還會促進整體健康。

不信誇大宣傳。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在堅持用藥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可能控制血糖升高的單一食物和保健品,但動機要明確,避免長期、大量使用,千萬不要聽信他人宣傳,被商業宣傳左右。

全面看待血糖。很多糖尿病患者為了控制血糖水準,都會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殊不知這不是一條適用於所有人的標準。血糖控制不僅要考慮吃飯後血糖穩定,升高得不快、不多,降低得不過快,還要考慮長時間對整體健康的影響。因此,一定要用更多維度來衡量食物對健康的作用。

對腦細胞處於衰退狀態、腦迴圈也不太好的老年人來說,食物血糖指數太低也不太有利。血糖控制過度,往往導致身形消瘦、精神疲憊、腸胃不好。因此,針對65歲以上老年人,我們常常不特別主張飲食控制,而主要祛除個別飲食中的不利因素。對於70~75歲以上或有消化吸收障礙的人,積極鼓勵進食,不必太避諱食用好消化、易吸收的高升糖指數食物,以便更好地利用糖,同時搭配藥物及食物平衡血糖。▲(作者:健康行者。轉載請告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