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賀蘭山,詩詞裡的鐵血軍山

中國西北廣袤的沙海中, 一列雄偉峻峭的山脈拔地而起, 橫亙在寧夏平原與阿拉善荒原之間, 因山間樹木多呈青白色, 遠望如同青白花馬, 突厥語稱此種駿馬為“賀蘭”, 故得名賀蘭山。

賀蘭山是歷代兵家必爭的邊防重地。 西北少數民族北起大漠南下用兵時, 賀蘭山通常是他們要逾越的第一道坎。

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 節使三河募平少,詔書五道出將軍。

—唐•王維《老將行》

賀蘭山,是歷代中原王朝與漠北遊牧民族的界山,因而戰事頻繁。 當唐王朝繼承了隋的基業後,賀蘭山又爆發了一場血戰。 西元645年,漠北鐵勒薛延陀部的多彌可汗,乘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句麗之機,發兵入寇朔方郡(今陝西靖邊白城子),被守城唐軍擊潰。 此後,多彌可汗以為唐王朝無暇顧及他,多次派兵襲擾,但只要遇到唐軍就撤退,頗有“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的遊擊作風。

轉年,東征歸來的唐太宗,終於騰出手來收拾禍亂西北的薛延陀部,他令皇叔李道宗(注:就是護送文成公主出嫁的那位王爺)率軍出擊。 而此時的薛延陀內部,因多彌可汗對重臣的無端猜忌和殺戳,部眾早已不服,引發騷亂。 本隸屬薛延陀的回紇部與唐軍聯合,轉而進攻薛延陀。

唐、回聯軍密切配合,兵分四路, 在賀蘭山圍剿薛延陀部,致多彌可汗被殺,部眾被肅清。 而後,唐軍又殲滅薛延陀部殘餘于郁督軍山(今蒙古國杭支山),使其再無反抗之力,大唐的北疆由此得以安定。

唐朝強盛的軍力震懾了漠北,回紇等十餘個部族,紛紛派遣使者朝貢,以示臣服,“靈州會盟”因此上演。 當唐太宗駕臨賀蘭山東麓的靈州城(今寧夏靈武)時,受到回紇、拔野古等各部族的隆重迎接,並尊稱他為“天可汗”。

他們還立誓:“願得天至尊為奴等天可汗,子子孫孫常為天至尊奴,死無所恨。 ”唐太宗大喜過望,當場寫下“雪恥酬百王,除凶報千古”的詩句,而王維《老將行》詩中這個片段,描寫的正是萬千將士在賀蘭山,為大唐帝國的尊榮留下的一段邊塞傳奇。

靖康恥, 猶未雪。 臣子恨, 何時滅!駕長車, 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 朝天闕。

—宋•岳飛《滿江紅》

西元7世紀,因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有功,徙居在夏、銀(今陝北、寧夏)一帶的黨項族首領被賜姓“李”。 1038年,部落首領李元昊在賀蘭山東麓腳下建立“大夏”國,定都中興府(今銀川)。 賀蘭山成了西夏王畿(注:ji)的重要屏障,王權穩固的象徵。

西夏建國之初,一心想擴大疆土的李元昊,看准北宋皇帝的軟弱,採取“連遼抗宋”的策略,對北宋發動侵略。 他先是派小股軍隊向三川口(今陝西志丹縣南)的北宋守軍詐降,而且這齣戲演得相當逼真—凡西夏官兵見到宋軍將領,都要讓路行禮。

這使得宋軍以為西夏兵膽怯,遂驕氣興盛。 待宋軍鬆懈時,李元昊親率大軍,與城中的西夏兵裡應外合, 全殲宋軍。

這場大敗,在北宋朝野引起極大震動,宋仁宗不得已, 欽點韓琦、范仲淹等一批良臣名將出征。 而李元昊則領十萬精兵,埋伏在宋軍的必經之路—好水川口(今寧夏隆德縣)以逸待勞,並將百餘隻鴿子分裝在泥壇中置於路旁。 當宋軍經過,發現道旁泥壇中有聲響,便好奇地打開來看。 結果,西夏軍隊根據鴿子飛出的位置,準確地將宋軍包圍,又一次全殲宋軍。

之後,李元昊又提兵攻打北宋的邊防重鎮定川寨(今寧夏固原縣南)。 面對城高壕深的關隘,元昊使出兵法“詐字訣”的第二招—詐敗,而守城的宋將葛懷敏因輕敵貪功,竟率軍傾巢出動,結果可想而知。 這三次戰役,打得北宋“軍覆將死,財用空虛”,卻讓西夏依靠賀蘭山之勢,稱霸西北。

西夏與北宋三戰皆勝,北宋引以為恥。儘管這三場戰役並非發生在賀蘭山,但在宋人心中,它們都屬於“賀蘭山戰區”,賀蘭山作為西夏的地標,成了宋人心中永遠的痛。後來,南宋名將岳飛在抗金時遙想此事,便借題發揮,寫下了慷慨激昂的《滿江紅》。

賀蘭之山五百里,極目長空高插天。斷峰迤邐煙雲闊,古塞微茫紫翠連。曠野旌旗鳴曉日,高風鷹隼下長川。昔平僭偽俱塵土,猶有荒阡在目前。

—明•金幼孜《出郊觀獵至賀蘭山》

元滅西夏後,將中興府改名為寧夏府。寧夏,寓意安寧的西夏,蒙古人希望西夏故土從此安寧,但這樣的安寧只持續了百餘年。明朝建立後,賀蘭山又成為廝殺的戰場。

雖然元朝殘餘勢力退出中原,但在漠北建立了北元政權,繼續與明朝分庭抗禮。1380年,北元的大王脫火赤率萬餘蒙古鐵騎,偷偷越過賀蘭山,準備奇襲大同,卻被鎮守大同的開國功臣沐英察覺,遂緊急召集陝西之軍禦敵。

沐英率軍從北面渡過黃河,越過賀蘭山,歷時七晝夜,插到北元軍隊的背後,發動奇襲,蒙古兵以為這是天兵降臨,不戰而降。

如此這般的大小戰事,在賀蘭山持續了近200餘年。明王朝為了隔絕賀蘭山外的一切來襲,憑藉賀蘭山之險,在賀蘭山東麓修築關隘,在山南建起長城,還在寧夏府築起內長城,從東、西、北三面拱衛。明王朝如此重視這裡,是因為在明朝版圖中,寧夏“背山面河”,像楔入漠北的一隻犄角。

賀蘭山的軍事屏障作用,在明朝可謂發揮到了極致。除了長城、要塞等人工防禦措施,連賀蘭山中的草木,也是一道天然的屏障。

這三次戰役,打得北宋“軍覆將死,財用空虛”,卻讓西夏依靠賀蘭山之勢,稱霸西北。

西夏與北宋三戰皆勝,北宋引以為恥。儘管這三場戰役並非發生在賀蘭山,但在宋人心中,它們都屬於“賀蘭山戰區”,賀蘭山作為西夏的地標,成了宋人心中永遠的痛。後來,南宋名將岳飛在抗金時遙想此事,便借題發揮,寫下了慷慨激昂的《滿江紅》。

賀蘭之山五百里,極目長空高插天。斷峰迤邐煙雲闊,古塞微茫紫翠連。曠野旌旗鳴曉日,高風鷹隼下長川。昔平僭偽俱塵土,猶有荒阡在目前。

—明•金幼孜《出郊觀獵至賀蘭山》

元滅西夏後,將中興府改名為寧夏府。寧夏,寓意安寧的西夏,蒙古人希望西夏故土從此安寧,但這樣的安寧只持續了百餘年。明朝建立後,賀蘭山又成為廝殺的戰場。

雖然元朝殘餘勢力退出中原,但在漠北建立了北元政權,繼續與明朝分庭抗禮。1380年,北元的大王脫火赤率萬餘蒙古鐵騎,偷偷越過賀蘭山,準備奇襲大同,卻被鎮守大同的開國功臣沐英察覺,遂緊急召集陝西之軍禦敵。

沐英率軍從北面渡過黃河,越過賀蘭山,歷時七晝夜,插到北元軍隊的背後,發動奇襲,蒙古兵以為這是天兵降臨,不戰而降。

如此這般的大小戰事,在賀蘭山持續了近200餘年。明王朝為了隔絕賀蘭山外的一切來襲,憑藉賀蘭山之險,在賀蘭山東麓修築關隘,在山南建起長城,還在寧夏府築起內長城,從東、西、北三面拱衛。明王朝如此重視這裡,是因為在明朝版圖中,寧夏“背山面河”,像楔入漠北的一隻犄角。

賀蘭山的軍事屏障作用,在明朝可謂發揮到了極致。除了長城、要塞等人工防禦措施,連賀蘭山中的草木,也是一道天然的屏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