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貴州一個地級市,有一群奇怪的人,至今穿著明朝流行的衣服

中國古代的屯田制度是歷代政權為軍隊取得給養和稅糧, 而利用兵士和農民墾種荒棄田地而採用的一項制度, 也可以理解為寓兵於農的制度。 屯田制度由來已久, 早期的有漢朝的西域屯田, 曹操的許下屯田, 唐以後各代屯田又稱營田, 有軍屯、民屯。 元明清各代沿襲屯田制度, 衛所屯田稱為軍屯。 明代“鹽商在邊郡募民開墾耕種, 以所得糧草換取鹽引”, 稱為商屯。 明代屯田的範圍最廣, 直到明末屯政廢馳。

在明王朝廣泛的屯田之中, 在今日貴州安順地區的屯田最具特色, 意義也很深遠, 甚至影響到現在當地民眾的生活方式。

貴州中西部的安順是今日黔省的一個地級市, 其實當地屯田歷史十分悠久。 兩漢時期, 漢武帝大力開疆拓土, 在西南地區進行屯戍, 安順地區就有少量屯田據點。 到了元朝, 今日安順一帶屬於普定路管轄。 貴州為三省的毗鄰之地, 屬於邊荒地區, 元代統治者鞭長莫及, 屯田顯得更加重要。 蒙古統一中國後, 控制天下的國策是“內而各衛, 外而行省, 皆立屯田, 以資軍餉”, 通過“寓兵於農”的方式, 從而達到“養兵息民”的目的。 普定路受曲靖宣慰司節制, 元代統治者亦“置屯田為守邊之計”。

古代的屯田

元明鼎革, 天下初創, 百廢待興, 明朝政府仿照唐代府兵制, 採用“寓兵於農”的措施, 獎勵屯田墾荒, 使“天下衛所州縣軍民皆事墾辟”, 在衛所設軍屯, 府州縣設立民屯, 招募鹽商于邊地組織商屯。 屯田制在貴州大為興起。 貴州屬戰略要地, 所設衛所極多, 軍屯更為發達。 據《明史·食貨志》載:“明初, 各鎮皆有屯田, 一軍之田, 足贍一軍之用, 衛所官吏俸糧, 皆取給焉。 ”另據明中葉的學者丘浚《大學衍義補》的說法:“惟我朝之制,

就在衛所所在有空閒之地分軍以立屯堡, 俾其且耕且戰。 ”

凡有衛所, 必有屯田, 而且衛所屯田據點就稱之為“屯堡”, 寓其能耕能戰的職能。 貴州衛所眾多, 明初建有二十四衛, 由於運糧艱難, 數十萬大軍只能靠“屯種自食”。 明王朝在安順地區設立軍屯, 則始於洪武十五年(1382)。 元代貴州分屬於四川、雲南、湖廣三個行省管轄, 明王朝建立十餘年後, 雲南仍為殘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勢力所盤據。 貴州處於西南要衝, 成為內地進入雲南的咽喉, 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雲南湖廣之間, 惟恃貴陽一線;有雲南, 不得不重貴陽”, 要長久控制雲南, 就得先鞏固雲南;要鞏固雲南, 就得先穩定貴州。

胡軍版朱元璋

當傅友德、藍玉、沐英率30萬大軍平定雲南後, 朱元璋就令湯和、周德興、陳桓、唐勝宗等人經營屯田, 以保證衛所軍人的口糧供應。 根據《明實錄》記載, 傅友德等人奏請在普定、烏撒等衛“戍兵屯田之入以給之”。 今日安順一帶主要屬普定衛, 是明代貴州屯田最早的衛所之一。

貴州各衛下的軍屯, 一般以百戶所為單位, 有的稱屯, 有的稱堡, 有的稱哨堡, 這些各稱現今安順一帶仍保留著。

除了衛所軍屯, 在明朝的安順地區還有一定數量的民屯, 民屯的來源主要是內地的漢族移民。 在明代中期以後, 外省流民因遭兵禍、荒災, 大量移遷貴州。 民屯, 在貴州主要採取“調北填南”、“調湖廣填貴州”的方式, 從中原、湖廣、江南等省強行徵調大批農民、工匠、役夫、商人、犯官等遷徙貴州, 對農民還發給耕牛、種子、農具, 實行稅收優惠政策, 以安定移民, 保障移民大量開墾土地, 以便州縣增加賦稅。 從現存資料來看, 今安順一帶民屯甚少, 大多為軍屯轉化而來。

屯堡人的儺戲

明朝後期屯田事業衰頹,甚至很多土地出現拋荒,政府對軍屯士兵的控制也漸趨鬆弛。清朝建立以後,逐步廢除了前明的衛所制度,衛所屯田自然也廢除了。原先的這些屯田士兵的後裔大都保留了內地的生活習慣,與貴州當地人很不一樣。在安順的屯軍後裔被稱為“屯堡人”,他們在生活上基本上保留了明代江南漢民族的風俗習慣。

成書於清代的很多貴州地方誌都認為屯堡人是明朝屯軍的後裔,而且說他們多來自於安徽或江蘇地區,也保留了很多江南地區的語言風俗習慣,“郡民皆客籍,惟寄籍有先後,其可考者,屯軍堡子,皆奉洪武敕調北征南”,當地婦女的服裝“皆鳳陽漢裝”。

在屯堡人自己的家譜資料中,大多也將故鄉追溯到千里之外的江南地區,他們普遍認同的故鄉是南京應天府石灰巷。這種將故鄉與故都聯繫在一起的做法未必是歷史的真相,這或許是遙遠邊地民眾的一種自我中心化塑造吧。

今日安順屯堡女人

事實上,明朝屯軍的後裔只能構成安順屯堡人的主體,而不是安順屯堡人的整體。雖安順屯堡人在形成的過程中有軍人的成分,有以其他形式進入屯堡區域的移民。許多屯堡村寨雖然形成於明代,但發展擴大卻在清代,而有的屯堡村寨卻是在清以後才形成的。

屯堡人畢竟相對獨立於周邊的貴州土著民族,故而幾百年來確實也形成了一套較為特殊的生活方式,時至今日,安順屯堡人還保留了明初江淮地區的服裝、語言等特質,這不能不說是人類學上的奇跡。

屯堡人的儺戲

明朝後期屯田事業衰頹,甚至很多土地出現拋荒,政府對軍屯士兵的控制也漸趨鬆弛。清朝建立以後,逐步廢除了前明的衛所制度,衛所屯田自然也廢除了。原先的這些屯田士兵的後裔大都保留了內地的生活習慣,與貴州當地人很不一樣。在安順的屯軍後裔被稱為“屯堡人”,他們在生活上基本上保留了明代江南漢民族的風俗習慣。

成書於清代的很多貴州地方誌都認為屯堡人是明朝屯軍的後裔,而且說他們多來自於安徽或江蘇地區,也保留了很多江南地區的語言風俗習慣,“郡民皆客籍,惟寄籍有先後,其可考者,屯軍堡子,皆奉洪武敕調北征南”,當地婦女的服裝“皆鳳陽漢裝”。

在屯堡人自己的家譜資料中,大多也將故鄉追溯到千里之外的江南地區,他們普遍認同的故鄉是南京應天府石灰巷。這種將故鄉與故都聯繫在一起的做法未必是歷史的真相,這或許是遙遠邊地民眾的一種自我中心化塑造吧。

今日安順屯堡女人

事實上,明朝屯軍的後裔只能構成安順屯堡人的主體,而不是安順屯堡人的整體。雖安順屯堡人在形成的過程中有軍人的成分,有以其他形式進入屯堡區域的移民。許多屯堡村寨雖然形成於明代,但發展擴大卻在清代,而有的屯堡村寨卻是在清以後才形成的。

屯堡人畢竟相對獨立於周邊的貴州土著民族,故而幾百年來確實也形成了一套較為特殊的生活方式,時至今日,安順屯堡人還保留了明初江淮地區的服裝、語言等特質,這不能不說是人類學上的奇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