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原來諸葛亮是劉表的人:三顧茅廬的真相

本文作者為黃昏深處, 主編為薩沙, 如果轉載請務必注明

“三顧茅廬”是三國時期的一個著名典故, 也是中國歷史上流傳最廣的君臣佳話故事,

可謂家喻戶曉。 不過, 真的是如《三國演義》上描述的那樣, 劉備求賢若渴, 諸葛亮清高淡薄, 前兩次拜訪都無功而返, 直到第三次才見面暢談的嗎?其實, 這些都是羅貫中在小說中為了凸顯人物形象, 製造劇情張力, 而用筆墨渲染上去的內容。 今天, 就讓我們剝開藝術加工的外表, 根據有限的歷史記載, 加上客觀的邏輯推斷, 去好好發掘和推敲一下三顧茅廬故事背後的內幕。

首先, 三顧茅廬的故事確實在史料上有著出處, 但這個“三顧”並非指的是“三次光顧”, 而是很多次。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記載:“由是先主遂詣亮, 凡三往, 乃見”;

《出師表》中, 諸葛亮也自述過“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眾所周知, 古人用字簡練, 說的“三”一般是代表一而再, 再而三之意, 這裡指的是劉備出訪隆中很多次, 而非是真正的“三次”。

而且, 諸葛亮是否真如《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那樣, 一開始不願意入世所以避而不見, 後來架不住劉皇叔的一再相邀, 被其誠意所感動才決定出山相助?其實從史料記載來看,

諸葛亮早就有了投奔劉備, 助其成就大業的想法, 不然他為什麼要自比管仲樂毅這兩位古代大賢?如果他真那麼淡薄清高, 只想在隆中郊外過著“草堂春睡足, 笑看天下事”的隱士生活, 何必多此一舉誇下這樣的海口?很明顯, 諸葛亮本身就是志在四方, 希望能跟隨一位英明的主公, 出將入相, 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而且, 這位主公不僅要英明, 起點還不能太高, 不然無法提供充分的空間讓他施展拳腳。

諸葛亮不可能投效曹操, 曹操麾下人才濟濟, 郭嘉、荀彧、荀攸、程昱……這些老員工他一個都難以逾越。 孫權那邊情況也差不多, 周瑜、魯肅、張昭、張紘……沒一個是省油的燈, 想要在這群人中脫穎而出同樣不是件容易事。 唯獨只有暫時寄人籬下的劉備, 儘管他起點低實力弱, 但志向卻很遠大, 而且也具備相當的政治能力。 看劉備之前在北方中原的表現, 以他那點微不足道的家底, 楞是憑藉著一己之力周旋于幾大諸侯之間, 混得有聲有色。

儘管劉備也沒打過什麼像樣的勝仗, 倒是敗仗吃了一系列, 但是隊伍卻一直沒有垮, 自己的仁義道德招牌也一直維持得很好。

諸葛亮早就對劉備的事蹟有所耳聞, 而且也目光敏銳地看到了劉備落魄外表之下的巨大發展潛力。 而且, 劉備的身份不僅是漢室宗親, 還是得到了當今天子所認可的皇叔。 投奔他可以為自己打上“扶助漢室”的標籤, 不僅名正言順而且對名聲很有好處。 更重要的是, 劉備身邊正好沒有一個能夠把握戰略大勢的, 並隨時出謀劃策的軍師角色, 而自己正好可以勝任這個職位。

同樣的, 對於劉備現下的狀況來說, 也是急需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

其一, 諸葛家的勢力不可小覷, 在荊州地界黑白兩道都認識不少人, 這對於劉備圖謀荊州的戰略來說很重要。

其二,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在江東為官,這對於日後拉攏東吳這個重要戰略夥伴來說,是個十分便利的條件。

其三,諸葛亮擅長治軍練兵,劉備之前在戰場上屢屢失敗,最大的問題就在於軍隊整體素質太差,所以一個懂得訓練軍隊的人才對他來說是當下最迫切需要的。

其四,諸葛亮擅長政治,並善於使用各種手段,這點和劉備正好臭味相投,能夠分擔很多以往劉備必須親力親為的事情。

其五,最重要的,諸葛亮還是個有相當水準的戰略家,能夠為整個劉備集團的發展路線作出規劃,制定出長遠的目標和策略。

說到這裡,問題又來了,既然劉備和孔明如此相投,而且都把對方視為了自己最迫切需要的人。那他們兩人為什麼不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反而是搞得雲裡霧裡,連見個面都這麼扭捏?很明顯,兩人中間肯定還橫著一個梗,一個無法逾越的梗。他們要合演了一出“N顧茅廬”的默契戲,來繞過這個梗。而這個梗不是別人,就是當下的荊州之主,和劉備同為漢室宗親,同樣有著仁義道德之名的劉表同志。

話說諸葛亮幼年喪父,由叔父諸葛玄帶大,諸葛玄頗有才能,而且素與劉表交好,還被劉表請到了荊州為官。從此,諸葛家族這一脈便在荊州定居,諸葛亮也在荊州長大,後來還娶了當地名仕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為妻。很多人不知道,黃承彥的老婆姓蔡,也就是蔡瑁和劉表夫人蔡氏的姐姐……這樣算起來,蔡瑁和劉表都成了諸葛亮的親戚,一個是他舅舅,一個是他二姨夫,他在這兩人面前都是侄兒。劉表也是個能力出眾而且眼光獨到的人,早就知道諸葛亮有大才,是個做大事的人,所以之前也肯定去請過他出山為官。而一心仕途的諸葛亮卻沒有答應,因為他看透了劉表外強中乾的本質,覺得跟著他幹毫無前途。

說白了,劉表在荊州只是個執政者,而非是統治者,荊州地界的實權是掌控在蔡張兩家手中。而且劉表雖頗有幾分才能,卻在政治手段上狠辣不足,執掌荊州僅20年都,就連軍隊的調動權都沒有拿到。更別說劉表現在已經一把年紀,早就沒有了進取的銳氣和發展的潛力,跟著他非但不會有前景,還有隨時被捲入荊州政治鬥爭漩渦的危險。聰明絕頂的諸葛亮可不想被這些破事波及,更不可能擔著全家跟著遭殃的風險去跟隨劉表。但是,劉表畢竟是他姨夫,對他諸葛家也算有恩,所以諸葛亮不能直接出言拒絕,只能假裝清高,故意擺譜,以不願入世為官的理由來搪塞劉表。

既然已經給自己帶上了清高出世的帽子,那諸葛亮就必須把這個戲繼續演下去,否則就是不給劉表面子。所以,哪怕是劉備真的是求賢若渴,諸葛亮也不可能輕易就把自己的戲捅穿幫,這等於是把自己和劉備都往火坑裡推。好歹,劉表現在還是名義上的荊州之主,是諸葛亮一家的父母官,劉備也是依附在其地盤上生存,開罪了劉表的後果,絕對是十分嚴重。

諸葛亮設計了一套表演劇本,他先讓好友孟公威、石廣元等將自己的名聲散佈出去,故意讓劉備聽到,又讓司馬徽等人在劉備面前提及“臥龍”這個稱號,再請徐庶等人趁熱打鐵,在劉備面前再推薦自己一次,引得劉備前來造訪。

果然,劉備也默契地配合起了諸葛亮的劇本,裝出被他人慫恿的樣子,從新野來到了隆中拜訪諸葛亮。不過,諸葛亮為了騙過劉表安插在自己身邊的耳目,繼續裝出清高的態度,閉門不見劉備。這種情況當然也在劉備的預料之中,於是表面裝作失望而歸的樣子,實際上卻是心照不宣地吃下了這碗閉門羹。

有了第一次閉門羹,也就有了之後的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閉門羹,眼看著老是這樣拒客於門外實在不禮貌,諸葛亮才打開了大門請劉備進去坐坐,喝上一盞熱茶,聊上一會便送出門外……其實,這些都是對劉表所使用的障眼法。劉表一開始倒也對劉備拜訪諸葛亮的事情很是關注,明裡暗裡都派人監視著他二人的動向。只見劉備隔三差五就帶些禮物往隆中跑,但不是被諸葛亮拒之門外就是邀進屋裡坐一會兒便走,連出門送客都懶得。

偶爾諸葛亮還會帶些禮物到新野回訪,但依然是坐一會兒就告辭返回隆中……時間長了,劉表的耳目們報上來的情況就總是這些,劉表也厭煩了,他覺得劉備和諸葛亮之間似乎也就是“朋友之交”的關係而已,疑心也自然放下了……其實,這都是劉備諸葛亮二人合唱的一出雙簧,製造出來的一種假像,讓劉表相信諸葛亮始終是保持著出世高人的架子,像拒絕他一樣拒絕了劉備,依然不願出山。

眼看著劉表慢慢放下了戒心,劉備依然覺得時機未到,他還要在劉表面前作一次更入戲表演,再趁熱打鐵一下。於是在一次酒席之間,劉備故意淚流滿面傷懷春秋,感歎自己“髀肉複生”,一把年紀了還在虛度光陰,一事無成。在贏取到劉表的同情過後,劉備又借這個話題發散,說長久沒打過仗,導致馬術生疏,所以就要經常騎馬出去溜溜,保持點活力。不過,既然都決定騎馬出門了,那就得找點事幹,於是就順便騎馬去拜訪荊州當地的名仕,大家喝茶聊天,也算解個悶……英明一世的劉表再次被劉備的演技忽悠了,心想原來劉備只是閒不住喜歡出去找朋友玩而已,看來之前的擔憂果然是多餘的。

更何況,就連我這個荊州之主,還憑著親戚關係都請不動諸葛亮出山,別提你劉備還是個外人呢?從此,劉表完全解除了這方面的疑心和戒心,對耳目報上來的各種消息也懶得關注了。就此,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來往更加頻繁,更加肆無忌憚,等到劉表背部生瘡,臥病在床起不了身管不了事的時候,諸葛亮才真正出山,來到劉備麾下效力……

關於“三顧茅廬”的歷史真相,大抵就是如此。不得不說,劉備和諸葛亮二人的政治能力和演技都太出色,做什麼都是滴水不漏,什麼話都能夠自圓其說。更難得的是,他們的默契度之高,已經到了心照不宣的程度,這二人湊一塊簡直就是絕配。從此,劉備的集團中有了諸葛亮這樣一位戰略總規劃師,也算是真正走上了正軌,並從此留下了千古流芳的君臣佳話。這正如某位三國研究者所說的:

劉備請來諸葛亮,

從事實業展鋒芒;

有如高祖遇張良,

恰似孝公得商鞅!

PS:諸葛亮被傳統文化包裝成了一個偶像式的人物,經常被描述成智慧的化身和忠臣的楷模。其實,拋開這些神化的水分,諸葛亮依然算得上是一代賢相,別的不說光是一篇洋洋灑灑的“隆中對”,就展示出了諸葛亮超強的戰略構想能力。他在劉備最低迷和茫然的時候為其撥雲見日,指明今後的發展道路和策略,使劉備重新燃起了稱霸天下的希望。之後的歷史也證明了,劉備確實是按照隆中對上的策略來做的,這才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

這對於劉備圖謀荊州的戰略來說很重要。

其二,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在江東為官,這對於日後拉攏東吳這個重要戰略夥伴來說,是個十分便利的條件。

其三,諸葛亮擅長治軍練兵,劉備之前在戰場上屢屢失敗,最大的問題就在於軍隊整體素質太差,所以一個懂得訓練軍隊的人才對他來說是當下最迫切需要的。

其四,諸葛亮擅長政治,並善於使用各種手段,這點和劉備正好臭味相投,能夠分擔很多以往劉備必須親力親為的事情。

其五,最重要的,諸葛亮還是個有相當水準的戰略家,能夠為整個劉備集團的發展路線作出規劃,制定出長遠的目標和策略。

說到這裡,問題又來了,既然劉備和孔明如此相投,而且都把對方視為了自己最迫切需要的人。那他們兩人為什麼不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反而是搞得雲裡霧裡,連見個面都這麼扭捏?很明顯,兩人中間肯定還橫著一個梗,一個無法逾越的梗。他們要合演了一出“N顧茅廬”的默契戲,來繞過這個梗。而這個梗不是別人,就是當下的荊州之主,和劉備同為漢室宗親,同樣有著仁義道德之名的劉表同志。

話說諸葛亮幼年喪父,由叔父諸葛玄帶大,諸葛玄頗有才能,而且素與劉表交好,還被劉表請到了荊州為官。從此,諸葛家族這一脈便在荊州定居,諸葛亮也在荊州長大,後來還娶了當地名仕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為妻。很多人不知道,黃承彥的老婆姓蔡,也就是蔡瑁和劉表夫人蔡氏的姐姐……這樣算起來,蔡瑁和劉表都成了諸葛亮的親戚,一個是他舅舅,一個是他二姨夫,他在這兩人面前都是侄兒。劉表也是個能力出眾而且眼光獨到的人,早就知道諸葛亮有大才,是個做大事的人,所以之前也肯定去請過他出山為官。而一心仕途的諸葛亮卻沒有答應,因為他看透了劉表外強中乾的本質,覺得跟著他幹毫無前途。

說白了,劉表在荊州只是個執政者,而非是統治者,荊州地界的實權是掌控在蔡張兩家手中。而且劉表雖頗有幾分才能,卻在政治手段上狠辣不足,執掌荊州僅20年都,就連軍隊的調動權都沒有拿到。更別說劉表現在已經一把年紀,早就沒有了進取的銳氣和發展的潛力,跟著他非但不會有前景,還有隨時被捲入荊州政治鬥爭漩渦的危險。聰明絕頂的諸葛亮可不想被這些破事波及,更不可能擔著全家跟著遭殃的風險去跟隨劉表。但是,劉表畢竟是他姨夫,對他諸葛家也算有恩,所以諸葛亮不能直接出言拒絕,只能假裝清高,故意擺譜,以不願入世為官的理由來搪塞劉表。

既然已經給自己帶上了清高出世的帽子,那諸葛亮就必須把這個戲繼續演下去,否則就是不給劉表面子。所以,哪怕是劉備真的是求賢若渴,諸葛亮也不可能輕易就把自己的戲捅穿幫,這等於是把自己和劉備都往火坑裡推。好歹,劉表現在還是名義上的荊州之主,是諸葛亮一家的父母官,劉備也是依附在其地盤上生存,開罪了劉表的後果,絕對是十分嚴重。

諸葛亮設計了一套表演劇本,他先讓好友孟公威、石廣元等將自己的名聲散佈出去,故意讓劉備聽到,又讓司馬徽等人在劉備面前提及“臥龍”這個稱號,再請徐庶等人趁熱打鐵,在劉備面前再推薦自己一次,引得劉備前來造訪。

果然,劉備也默契地配合起了諸葛亮的劇本,裝出被他人慫恿的樣子,從新野來到了隆中拜訪諸葛亮。不過,諸葛亮為了騙過劉表安插在自己身邊的耳目,繼續裝出清高的態度,閉門不見劉備。這種情況當然也在劉備的預料之中,於是表面裝作失望而歸的樣子,實際上卻是心照不宣地吃下了這碗閉門羹。

有了第一次閉門羹,也就有了之後的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閉門羹,眼看著老是這樣拒客於門外實在不禮貌,諸葛亮才打開了大門請劉備進去坐坐,喝上一盞熱茶,聊上一會便送出門外……其實,這些都是對劉表所使用的障眼法。劉表一開始倒也對劉備拜訪諸葛亮的事情很是關注,明裡暗裡都派人監視著他二人的動向。只見劉備隔三差五就帶些禮物往隆中跑,但不是被諸葛亮拒之門外就是邀進屋裡坐一會兒便走,連出門送客都懶得。

偶爾諸葛亮還會帶些禮物到新野回訪,但依然是坐一會兒就告辭返回隆中……時間長了,劉表的耳目們報上來的情況就總是這些,劉表也厭煩了,他覺得劉備和諸葛亮之間似乎也就是“朋友之交”的關係而已,疑心也自然放下了……其實,這都是劉備諸葛亮二人合唱的一出雙簧,製造出來的一種假像,讓劉表相信諸葛亮始終是保持著出世高人的架子,像拒絕他一樣拒絕了劉備,依然不願出山。

眼看著劉表慢慢放下了戒心,劉備依然覺得時機未到,他還要在劉表面前作一次更入戲表演,再趁熱打鐵一下。於是在一次酒席之間,劉備故意淚流滿面傷懷春秋,感歎自己“髀肉複生”,一把年紀了還在虛度光陰,一事無成。在贏取到劉表的同情過後,劉備又借這個話題發散,說長久沒打過仗,導致馬術生疏,所以就要經常騎馬出去溜溜,保持點活力。不過,既然都決定騎馬出門了,那就得找點事幹,於是就順便騎馬去拜訪荊州當地的名仕,大家喝茶聊天,也算解個悶……英明一世的劉表再次被劉備的演技忽悠了,心想原來劉備只是閒不住喜歡出去找朋友玩而已,看來之前的擔憂果然是多餘的。

更何況,就連我這個荊州之主,還憑著親戚關係都請不動諸葛亮出山,別提你劉備還是個外人呢?從此,劉表完全解除了這方面的疑心和戒心,對耳目報上來的各種消息也懶得關注了。就此,劉備和諸葛亮之間的來往更加頻繁,更加肆無忌憚,等到劉表背部生瘡,臥病在床起不了身管不了事的時候,諸葛亮才真正出山,來到劉備麾下效力……

關於“三顧茅廬”的歷史真相,大抵就是如此。不得不說,劉備和諸葛亮二人的政治能力和演技都太出色,做什麼都是滴水不漏,什麼話都能夠自圓其說。更難得的是,他們的默契度之高,已經到了心照不宣的程度,這二人湊一塊簡直就是絕配。從此,劉備的集團中有了諸葛亮這樣一位戰略總規劃師,也算是真正走上了正軌,並從此留下了千古流芳的君臣佳話。這正如某位三國研究者所說的:

劉備請來諸葛亮,

從事實業展鋒芒;

有如高祖遇張良,

恰似孝公得商鞅!

PS:諸葛亮被傳統文化包裝成了一個偶像式的人物,經常被描述成智慧的化身和忠臣的楷模。其實,拋開這些神化的水分,諸葛亮依然算得上是一代賢相,別的不說光是一篇洋洋灑灑的“隆中對”,就展示出了諸葛亮超強的戰略構想能力。他在劉備最低迷和茫然的時候為其撥雲見日,指明今後的發展道路和策略,使劉備重新燃起了稱霸天下的希望。之後的歷史也證明了,劉備確實是按照隆中對上的策略來做的,這才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政治局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