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領導幹部要警惕“齊桓公現象”

“欲知大道, 必先為史。 ”我們黨歷來重視對歷史的回顧和學習, 高度重視民族、國家和自身歷史。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 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 始終不忘對歷史的研究, 以史為師、以史為鑒。

中國是一個有著上下5000年歷史的大國, 有太多人和事值得後人研究、揣摩、借鑒或警示。 作為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就是其中一位。

齊桓公是一個矛盾綜合體, 在他身上既有公允開明的一面——不計前嫌, 敢於重用曾經反對過, 甚至射殺過自己的管仲;也有愚蠢昏庸的一面——寵倖豎刁、易牙、開方三個為了金錢權勢而不顧做人底線的奸佞小人,

甚至在管仲死後愈發昏聵, 結果被這三個小人封堵宮門活活餓死。 一代霸主就因所信、所用非人落得個極其悲慘的境地, 實在令人哀戚不已。

縱觀歷史, 漢武帝、唐玄宗等無數明君、英豪都曾掉進過“同一條河流”, 不約而同地犯過類似的低級錯誤, 這就是所謂的“齊桓公現象”。

體味歷史, 反省自身。 其實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位齊桓公, 既有愛才用才、敢打敢拼、想成就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 又有“目好之五色, 耳好之五聲, 口好之五味”之凡人俗習。 一個單位也是如此, 管仲和易牙、豎刁、開方之流並存。 在此情況下, 如何管住自己、建好隊伍、樹好業績、揚長避短, 從而杜絕失敗後果,

考驗著每一位領導幹部的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有一段話講得很好, “我們要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 廣開進賢之路, 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等各方面優秀人才吸引過來、凝聚起來, 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大好局面”。 由此足見人才的重要性, 大到一個國家, 小到一個單位, 概莫如是。 然而, 很多事往往都是知易行難。 誰都知道人才重要, 但人才不會憑空而降, 作為一名領導幹部, 若想廣納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需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下一番“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功才行。

率先垂範, 當好一馬當先的“火車頭”

“對著幹、跟著幹、幫著幹、領著幹,

你有什麼樣的人才機制, 就有什麼樣的業績。 ”道理人人都懂, 領著幹肯定業績最佳, 因為強將手下無弱兵——上, 身先士卒率先垂範, 下, 必群情激奮戰力爆棚。 但現實往往不是如此, 因為領著幹太累, 又或者真是事務太多無法抽身, 所以大多數領導幹部習慣放手讓下屬衝鋒陷陣, 自己在後面遙控指揮。 當然, 這樣或許也能拼出業績, 但肯定不會取得最好的業績, 最終結果也往往不會是一個想有所作為的領導幹部所希望得到的。

筆者認為, “領導”二字內涵豐富, 其根本意思就是既要“領”又要“導”, 也就是說, 作為領導, 不能僅僅只教導別人, 更要做好引領和統率, 發揮好示範作用。 “領導不領, 水牛掉井”, 任何時候, 領導幹部都應該勇於主動給自己壓擔子、扛責任,

要敢於做既能運籌帷幄又能衝鋒陷陣的雙料冠軍。 試想, 如果單位一把手能做到如此, 黨組一班人也能如此, 就像動車組一樣, 每列車廂都有自主動力, 都能發揮“火車頭”作用, 那麼下屬必將有樣學樣, 人人奮勇拼搏, 單位這列火車必然會迸發出無窮的能量, 疾速前行。

任人唯賢, 樹好識人用人的“風向標”

老話說“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 用一小人則小人齊趨”。 歷史上就有“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的典故, 秦武王喜歡大力士, 所以全國的大力士都得以重用, 卻害得其最終舉鼎“絕臏而亡”;漢高祖劉邦, 不計前嫌、知人善任, 用韓信帶兵、張良出謀、蕭何保後, 安排得有條不紊, 最終成就千秋霸業。

以史為鑒, 領導幹部在識人選人用人的問題上不可不察, 不可只受自己喜好的支配、只按個人的偏愛行事。 在一個單位裡, 是真幹、實幹、能幹、苦幹的人得到重用, 還是唯心、唯上、阿諛逢迎的人得到提拔, 既決定著這個單位事業成敗的走向, 也影響著這個單位工作環境和政治生態的好壞。 一句話, 領導幹部要任人唯賢, 知人善任, 自覺樹好識人用人的“風向標”, 努力做到不讓踏實肯幹、德才兼備的人吃虧, 讓投機鑽營、趨炎附勢的人無處容身。

賞罰分明, 用好獎優罰劣的“指揮棒”

大鍋飯、幹好幹壞一個樣、來與不來一個樣, 一直是存在於很多單位、特別是一些國家單位的弊病, 在這樣的單位, 領導幹部往往老好人思想嚴重, 不願得罪人, 不想得罪人,奉行“多栽花少種刺”的工作策略,下屬犯錯很少批評,下屬取得成績,又表現得置若罔聞,很難做到賞罰分明。久而久之,寬容變成了縱容,無形中助長了歪風邪氣,也使得那些苦幹實幹卻得不到回報的同志心存不忿,對單位心生怨言。

歷史上有個人叫裴矩,曾在北齊、北周都有任職,後又為隋臣,最後降唐。他不僅是“貳臣”還是“四臣”,在封建社會的傳統道德裡,這樣的人是為人所不齒的。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在降唐後受到唐太宗的推崇,屢被重用,死後還被追贈絳州刺史,諡號敬。何也?司馬光評價說,隋煬帝喜歡恭維,他就溜鬚拍馬,唐太宗愛聽真話,他就面折廷爭。裴矩“非其性有變也”,而是君明則臣直,“君樂聞其過,則佞化為忠”。這說明什麼?不正說明只要領導有方,獎優罰劣,指揮得當,劣幣照樣可以變成良幣嗎?因此筆者認為,領導幹部就要敢於堅持原則,公平公正,賞罰分明,不斷健全獎懲機制,在評先獎優的問題上堅持優中選優,對業績不好的堅決按既有規則執行懲處措施,決不能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通過獎勤罰懶,讓先進更先進,讓後進知恥後勇、奮起直追。

放寬胸懷,煉好試錯容錯的“定心丸”

經常洗碗的人難免偶爾失手將碗打破,自責之余,周圍有人可能還嚴厲指責:“怎麼這麼不小心?”甚至有人落井下石不依不饒:“就你能耐!丟人現眼了吧!”不刷碗的人不會把碗打破,勤快的人卻因為小小的閃失落埋怨、受責備,有人將此歸結為“洗碗效應”。

“勤漢費力不討好,懶漢討好不費力”,一個單位如果放任這種現象發生,那麼“只要不出事,寧願不幹事”的風氣就會越來越濃,明哲保身、但求無過的人便會越來越多,任勞任怨的“洗碗人”就會越來越少,這個單位的前途命運就令人堪憂了。

這個問題怎麼解決?筆者認為,工作中難免“磕碗碰盤”,作為領導要擺正心態,放寬胸懷,同時不斷完善容錯機制,精心煉好試錯容錯的“定心丸”。一方面,對於那些不慎犯錯的人,只要不是為個人謀私利,不是犯了原則性、法紀性錯誤,應該予以諒解,給他一顆允許犯錯、鼓勵改錯的“定心丸”;另一方面,對於那些敢幹事、能幹事的人,要理直氣壯、旗幟鮮明地予以肯定和支持,給他吃下勇於嘗試、不怕犯錯的“定心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幹事創業的人有幹頭、得甜頭、有奔頭,而不是把心思消耗在後顧之憂上,進而在全單位營造出積極向上的員工心態、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蒸蒸日上的發展勢態。

(作者分別系河南省偃師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政策研究室主任)

不想得罪人,奉行“多栽花少種刺”的工作策略,下屬犯錯很少批評,下屬取得成績,又表現得置若罔聞,很難做到賞罰分明。久而久之,寬容變成了縱容,無形中助長了歪風邪氣,也使得那些苦幹實幹卻得不到回報的同志心存不忿,對單位心生怨言。

歷史上有個人叫裴矩,曾在北齊、北周都有任職,後又為隋臣,最後降唐。他不僅是“貳臣”還是“四臣”,在封建社會的傳統道德裡,這樣的人是為人所不齒的。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在降唐後受到唐太宗的推崇,屢被重用,死後還被追贈絳州刺史,諡號敬。何也?司馬光評價說,隋煬帝喜歡恭維,他就溜鬚拍馬,唐太宗愛聽真話,他就面折廷爭。裴矩“非其性有變也”,而是君明則臣直,“君樂聞其過,則佞化為忠”。這說明什麼?不正說明只要領導有方,獎優罰劣,指揮得當,劣幣照樣可以變成良幣嗎?因此筆者認為,領導幹部就要敢於堅持原則,公平公正,賞罰分明,不斷健全獎懲機制,在評先獎優的問題上堅持優中選優,對業績不好的堅決按既有規則執行懲處措施,決不能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通過獎勤罰懶,讓先進更先進,讓後進知恥後勇、奮起直追。

放寬胸懷,煉好試錯容錯的“定心丸”

經常洗碗的人難免偶爾失手將碗打破,自責之余,周圍有人可能還嚴厲指責:“怎麼這麼不小心?”甚至有人落井下石不依不饒:“就你能耐!丟人現眼了吧!”不刷碗的人不會把碗打破,勤快的人卻因為小小的閃失落埋怨、受責備,有人將此歸結為“洗碗效應”。

“勤漢費力不討好,懶漢討好不費力”,一個單位如果放任這種現象發生,那麼“只要不出事,寧願不幹事”的風氣就會越來越濃,明哲保身、但求無過的人便會越來越多,任勞任怨的“洗碗人”就會越來越少,這個單位的前途命運就令人堪憂了。

這個問題怎麼解決?筆者認為,工作中難免“磕碗碰盤”,作為領導要擺正心態,放寬胸懷,同時不斷完善容錯機制,精心煉好試錯容錯的“定心丸”。一方面,對於那些不慎犯錯的人,只要不是為個人謀私利,不是犯了原則性、法紀性錯誤,應該予以諒解,給他一顆允許犯錯、鼓勵改錯的“定心丸”;另一方面,對於那些敢幹事、能幹事的人,要理直氣壯、旗幟鮮明地予以肯定和支持,給他吃下勇於嘗試、不怕犯錯的“定心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幹事創業的人有幹頭、得甜頭、有奔頭,而不是把心思消耗在後顧之憂上,進而在全單位營造出積極向上的員工心態、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蒸蒸日上的發展勢態。

(作者分別系河南省偃師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政策研究室主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