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家的鄉村初冬出現的“新工種”,估計很多人還是第一次聽說!

圖文:劉新鈴

每年的初冬時, 是魚台和豐縣產棉區最為忙碌的季節, 一些稻區或土地較少的農戶, 往往會聚集在江蘇和山東交界的一個集市, 在那裡, 自發形成了一個勞務市場。 不少賦閑在家的農人, 常常會早早的來到這裡, 他們停在路邊等候前來雇工的事主。

此時的棉花, 開始進入收穫的旺季, 由於採摘時間比較集中, 種植較多的人家, 不得不外出尋找“幫工”。

於是, 勞務關係就這樣潛在的形成。

在短短的一個多月裡, 他們在離家十幾公里的範圍內, 替人拾棉花或賣棉花, 用體力和辛勞賺取過冬的零花錢。

在魚台縣王廟鎮棉花地裡, 看到一位元大哥採摘棉花速度非常快, 他拿著一個編織袋, 在棉花地裡快速的來回走動,

幾十分鐘就能裝滿一包, 據這位大哥講:他是從稻田地區過來的, 也是在家裡無事可做, 於是, 我村裡的人一起出來, 通過採摘棉花的方式, 賺一些辛苦錢。 今年已經是他來這邊采棉花的第六個年頭了, 他屬於手速比較快的那種, 一天能采120斤左右, 差不多可以賺100多元。

當然, 其間也能發現一些老人的身影, 本該安享晚年的年紀, 他們還依然奮鬥在“一線”。 農人們就是這樣, 只要力所能及, 總是儘量的多賺點錢, 不願意給子女們添麻煩。

據瞭解, 棉花採摘是按棉花等級來算錢的, 最差的棉花一般是1元一斤的人工費,

最好的棉花一般是一塊多一斤的人工費, 在這裡有快手大哥一天能采150斤左右, 也就是說平均一天能賺150元。

採摘棉花是一個辛苦活, 農村裡的年輕人基本上是不屑一顧的, 在整個棉花地裡清一色的都是上了年紀的大媽, 偶爾也會有大爺, 據瞭解,做的時間最長最快的已經採摘了差不多50天了,基本上一個冬季可以賺三四千元左右。

而幫人賣棉花,基本是短時間內完成。

有時,一戶人家的棉花,都有上千斤。幫賣棉花的人家裝包也是個體力活,幾個人組成一個裝棉隊往來於各村莊,今天碰到附近仇莊村的裝包隊,挺辛苦的活,五個人從早晨到中午,沒有顧得上吃飯,才裝了3000餘斤,每斤提成5分錢,一天下來也能掙個一百多元。

為了防止棉花掉在地上,他們在往返的必經之路上,鋪上了塑膠布。

幹這個活,年紀太大的吃不消,他們都是能吃苦耐力的中年人,外出打工不好找活,在家門口找點活幹,這樣也好,方便舒心,還能照看老人接孩子上學。

在寒冷的冬季,習慣了蓋著棉花被子睡覺,它柔軟,舒適,吸水,透氣,又保暖,聞著太陽曬過的味道,睡得很香,很甜,很踏實。殊不知,每一株棉花上,都飽含著農人們辛苦的印跡。

到鄉村收購棉花,都會有這樣一個磅秤。

滿滿的一包棉花有300斤,抬著很費力,還要經歷過秤、裝車等環節,好在有小吊車,不用往車上抬了。

一包包棉花,就這樣被裝上車。

在車上的人,擺放也要一定的技巧,不但裝的要實,還要裝的對稱。

辛苦的付出,總有回報,不到兩個小時,就裝了滿滿一車棉花。少頃,他們再進行適當的捆紮,車子向著大型的收棉站駛去……

農人們賺的錢,都是汗水裡浸出來的,無論是種植戶,還是打零工者,都是如此。據說,今年的棉花每斤在3.5元左右,畝產五百斤上下。除去化肥、農藥、澆水各方面的費用,每畝的實際收入也就千元左右,當然,農民的人工也是包含在內的。

我們農村長大的孩子,都是穿著棉衣長大的,對棉花,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懷。這溫暖而聖潔的天賜靈物,在母親勤勞而皴裂的手中變成棉鞋,變成了棉襖,變成了棉被,變成楚楚衣冠。大雪飄飛、滴水成冰的寒冬臘月,穿著厚厚的棉襖上學去,晚上鑽進暖暖的被窩裡看書。那時候,即便棉衣棉被露出了棉絮,我嗅著棉花的味道,依然盡享棉花之福。

據瞭解,做的時間最長最快的已經採摘了差不多50天了,基本上一個冬季可以賺三四千元左右。

而幫人賣棉花,基本是短時間內完成。

有時,一戶人家的棉花,都有上千斤。幫賣棉花的人家裝包也是個體力活,幾個人組成一個裝棉隊往來於各村莊,今天碰到附近仇莊村的裝包隊,挺辛苦的活,五個人從早晨到中午,沒有顧得上吃飯,才裝了3000餘斤,每斤提成5分錢,一天下來也能掙個一百多元。

為了防止棉花掉在地上,他們在往返的必經之路上,鋪上了塑膠布。

幹這個活,年紀太大的吃不消,他們都是能吃苦耐力的中年人,外出打工不好找活,在家門口找點活幹,這樣也好,方便舒心,還能照看老人接孩子上學。

在寒冷的冬季,習慣了蓋著棉花被子睡覺,它柔軟,舒適,吸水,透氣,又保暖,聞著太陽曬過的味道,睡得很香,很甜,很踏實。殊不知,每一株棉花上,都飽含著農人們辛苦的印跡。

到鄉村收購棉花,都會有這樣一個磅秤。

滿滿的一包棉花有300斤,抬著很費力,還要經歷過秤、裝車等環節,好在有小吊車,不用往車上抬了。

一包包棉花,就這樣被裝上車。

在車上的人,擺放也要一定的技巧,不但裝的要實,還要裝的對稱。

辛苦的付出,總有回報,不到兩個小時,就裝了滿滿一車棉花。少頃,他們再進行適當的捆紮,車子向著大型的收棉站駛去……

農人們賺的錢,都是汗水裡浸出來的,無論是種植戶,還是打零工者,都是如此。據說,今年的棉花每斤在3.5元左右,畝產五百斤上下。除去化肥、農藥、澆水各方面的費用,每畝的實際收入也就千元左右,當然,農民的人工也是包含在內的。

我們農村長大的孩子,都是穿著棉衣長大的,對棉花,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懷。這溫暖而聖潔的天賜靈物,在母親勤勞而皴裂的手中變成棉鞋,變成了棉襖,變成了棉被,變成楚楚衣冠。大雪飄飛、滴水成冰的寒冬臘月,穿著厚厚的棉襖上學去,晚上鑽進暖暖的被窩裡看書。那時候,即便棉衣棉被露出了棉絮,我嗅著棉花的味道,依然盡享棉花之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