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殺了慈禧的“小安子”,吃貨丁寶楨入蜀創“宮爆雞丁”

喜歡吃川菜的食客, 都知道有道名菜叫“宮爆雞丁”, 就是用紅辣椒、花生米爆炒碎雞丁, 吃起來酸辣可口, 讓人欲罷不能, 是逢年過節川蜀地區宴請客人的必備菜目。 其實, 這道菜原名“宮保雞丁”, 是清朝名臣丁寶楨發明的。

宮保雞丁(網路圖)

一、 丁寶楨入蜀創“宮爆雞丁”

史載, 丁寶楨字稚璜, 貴州省畢節市織金縣人。 他一生事蹟不少, 其中較聞名的有兩件。 其一是怒殺安德海。 1869年, 安德海在主子慈禧太后的默許下, 威風凜凜地走出紫禁城, 沿京杭大運河南下。 安德海狐假虎威, 以“奉旨辦案”為名, 公然行賄。 船到德州介面時, 氣壞了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 當時, 丁巡撫正在吃飯, 聽到這消息時, 連最喜歡的“醬爆雞丁”也沒了味口。 “這狗奴才不想方設法勸主子抵抗洋人, 還一味狗仗人勢。 真是國之將亡, 必出妖孽!”想到這裡, 他果斷地派人逮捕了安德海一行, 並押送到了濟南府巡撫衙門。

為防夜長夢多, 丁寶楨親自審問, 兩天后, 安德海及黨徒二十余人被綁赴刑場斬首示眾。

都江堰的丁寶楨塑像。 (丁寶楨1820年-1886年)

慈禧太后知道自己的“小安子”被殺, 只得暗暗歎氣;畢竟國事維艱, 不能因一小奴才就降罪一方大員。 此舉在朝臣中影響很深,

連曾國藩也稱他為“豪傑士”。 慈禧太后嘴巴雖然不說, 但心疼得很。 1876年, 她找機會調丁寶楨任四川總督。 丁寶楨是個實幹家, 他治蜀十年, 為官剛正不阿, 在四川整頓吏治, 改革都江堰水利設施, 創辦四川機器局。 第二件對後世影響至深的事就發生在四川總督任上。

丁寶楨是個美食家, 喜歡吃雞和花生米, 尤好辣味。 他一到四川, 就被麻辣味為主的川菜迷住了。 他看到川人炒菜必用花椒、辣椒、豆瓣時, 靈機一動, 便讓廚師對“醬爆雞丁”進行改革:雞丁不變, 把山東常用的麵醬換為鮮辣椒, 再加上當地產的小花生米。 廚師經過一番功夫, 端出一盤青裡透紅的爆雞丁。 丁寶楨品嘗後, 便與廚師現場討論, 是不是雞肉丁太大,

是不是太辣了……經過幾次爆炒, 丁寶楨終於滿意。 當朋友們品嘗這道菜後, 都讚不絕口。 漸漸地, 這道菜成為丁寶楨宴請賓朋時的看家菜;漸漸地, 這道菜在四川範圍開始流傳, 並以星火燎原之勢擴向全國。

(網路圖)

2014年7月6日, 德國總理默克爾訪問中國期間在成都學做宮保雞丁。

因多種功勞, 丁寶楨被朝廷封為“太子少保”。 太子少保與太子太師、太子少師、太子太保等官職主要是封給朝中重臣的虛銜。 咸豐帝以後, 這幾個虛銜不再用 “某某師”而多用“某某保”, 所以這些最高級的虛銜又有了一個別稱——“宮保”。 所以, 丁寶楨被人們稱為“丁宮保”, 而他發明的這道菜, 也被稱為“宮保雞丁”。

宮保雞丁傳到北京後, 受到京城人民的極大歡迎。 後來, 因為一位人民藝術家, 味道由純麻辣改為酸甜。 這位藝術家便是大名鼎鼎的梅蘭芳。

二、 梅蘭芳與“小荔枝口”

目前, 宮保雞丁全球流行, 尤其在英美等西方國家“氾濫成災”, 幾乎成了中國菜的代名詞, 情形類似於義大利菜中的義大利麵條。 作為地道的川菜, 宮保雞丁本應該是麻辣口味,但北京的宮保雞丁是酸甜中帶著微辣,當地人都叫做“小荔枝口”。這種口味,主要體現了北京菜的講究,集各家所長于一身。從原料上,用的不是一般的雞胸脯肉,而是帶皮的小公雞腿肉;切的丁不是方丁,而是菱形丁,目的是受熱均勻,入味足;爆炒時必須“鍋紅、油溫、爆上汁”,把握好火候。炒出來的雞丁鬆散且爽脆,質嫩而不綿,菜盛到盤裡見紅油不見汁。尤其是這碗汁,被作家描述為“直通靈魂的汁”;由於微酸微甜,與荔枝入口極相似,所以稱“小荔枝口”。之所以如此講究,這與京劇大師梅蘭芳密不可分。

梅蘭芳(1894年10月22日 -1961年8月8日)

1950年夏季的一天,梅蘭芳在長安劇院唱完戲後,聽同事們在討論一家新開的川菜館,叫峨嵋酒家。他是江蘇泰州人 ,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對飲食頗為講究。由於唱戲需要保護嗓子,他的口味一般比較淡。

梅蘭芳到峨嵋酒家點了一份宮保雞丁。酒家老闆見大名鼎鼎的藝術家光顧,受寵若驚,當即吩咐廚師炒好這份菜。廚師得知是為梅蘭芳炒的時,便一面炒其它小菜,一面思考如何改良麻辣的宮保雞丁。半小時後,服務員送上酸甜中帶微辣的宮保雞丁。梅蘭芳吃後非常滿意,此後隔三差五專門來品嘗;現場吃不過癮,又打包裝到飯盒帶回家。店老闆想,一般爆炒的菜放涼後被皮了,不入口,於是他交待廚師再度改良。於是,峨嵋酒家的宮保雞丁即使涼了,依然口感鮮嫩,味道始終不變。

小荔枝口的宮保雞丁(網路圖)

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梅蘭芳知道店家好意後,也不多話,只是一如既往地照顧生意。一晃就是十年。1960年5月,峨嵋酒家十周年慶典之際,梅蘭芳再度光臨,品嘗宮保雞丁後,欣然提筆作詩:“峨嵋靈秀落杯盞,醉飽人人意未闌。應時識清培育廣,良庖能事也千般。”這一招不得了。畫家齊白石得知欣然前往,酒足飯飽之餘為酒家留下一幅大蝦圖;郭沫若、馬連良等名流也紛紛光臨。一時,宮保雞丁成為峨嵋酒家的招牌菜。之後幾十年間,凡來峨嵋酒家用餐的食客幾乎是桌桌必點“小荔枝口”。

梅蘭芳為峨眉酒家題寫的詩作(網路圖)

宮保雞丁本應該是麻辣口味,但北京的宮保雞丁是酸甜中帶著微辣,當地人都叫做“小荔枝口”。這種口味,主要體現了北京菜的講究,集各家所長于一身。從原料上,用的不是一般的雞胸脯肉,而是帶皮的小公雞腿肉;切的丁不是方丁,而是菱形丁,目的是受熱均勻,入味足;爆炒時必須“鍋紅、油溫、爆上汁”,把握好火候。炒出來的雞丁鬆散且爽脆,質嫩而不綿,菜盛到盤裡見紅油不見汁。尤其是這碗汁,被作家描述為“直通靈魂的汁”;由於微酸微甜,與荔枝入口極相似,所以稱“小荔枝口”。之所以如此講究,這與京劇大師梅蘭芳密不可分。

梅蘭芳(1894年10月22日 -1961年8月8日)

1950年夏季的一天,梅蘭芳在長安劇院唱完戲後,聽同事們在討論一家新開的川菜館,叫峨嵋酒家。他是江蘇泰州人 ,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對飲食頗為講究。由於唱戲需要保護嗓子,他的口味一般比較淡。

梅蘭芳到峨嵋酒家點了一份宮保雞丁。酒家老闆見大名鼎鼎的藝術家光顧,受寵若驚,當即吩咐廚師炒好這份菜。廚師得知是為梅蘭芳炒的時,便一面炒其它小菜,一面思考如何改良麻辣的宮保雞丁。半小時後,服務員送上酸甜中帶微辣的宮保雞丁。梅蘭芳吃後非常滿意,此後隔三差五專門來品嘗;現場吃不過癮,又打包裝到飯盒帶回家。店老闆想,一般爆炒的菜放涼後被皮了,不入口,於是他交待廚師再度改良。於是,峨嵋酒家的宮保雞丁即使涼了,依然口感鮮嫩,味道始終不變。

小荔枝口的宮保雞丁(網路圖)

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梅蘭芳知道店家好意後,也不多話,只是一如既往地照顧生意。一晃就是十年。1960年5月,峨嵋酒家十周年慶典之際,梅蘭芳再度光臨,品嘗宮保雞丁後,欣然提筆作詩:“峨嵋靈秀落杯盞,醉飽人人意未闌。應時識清培育廣,良庖能事也千般。”這一招不得了。畫家齊白石得知欣然前往,酒足飯飽之餘為酒家留下一幅大蝦圖;郭沫若、馬連良等名流也紛紛光臨。一時,宮保雞丁成為峨嵋酒家的招牌菜。之後幾十年間,凡來峨嵋酒家用餐的食客幾乎是桌桌必點“小荔枝口”。

梅蘭芳為峨眉酒家題寫的詩作(網路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