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包公為什麼敢把唾沫星子濺到皇帝的臉上?

官場險惡, 風雲莫測, 包拯卻能在激烈的政治鬥爭中把握方向, 穩步向前。 “慶曆新政”時朋黨相爭, 包拯得到保守派的重用, 卻是一個堅定的改革者;新政失敗, 革新派遭到迫害, 包拯在朝廷孤掌難鳴, 請求外任, 但出其意料地被仁宗提升……

任何封建王朝, 皇帝都是至高無上、說一不二的。 皇上即使有什麼差錯, 為臣為民的也不敢說三道四。 包拯在很多問題上卻能直言不諱, 有時還敢當面指責仁宗, 這是什麼原因呢?

包拯本人的思想品格當然是主要的, 認真研究史料後發現, 這與他所處的環境有很大關係。

從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來看, 北宋王朝的統治者, 為克服唐王朝分封割據之弊, 強調中央集權, 統一法紀, 提倡“恭謹靜慎為賢”。 經過太祖、太宗、真宋三代(91年)的統治, 政治比較平穩, 百姓生活比較安定。 在近百年和平建設的大環境裡, 再加上宣導謙恭、謹慎、聽話, 逐漸地出現了一種負效應:循默苟且, 頹唐懶惰, 寬恕鬆弛, 又漸漸地發展到百職不修, 紀綱廢壞, 貪污腐敗之風蔓延, 隨之盜賊並起, 異族侵邊, 農民起義的動亂之事也多次出現。

到了仁宗時代, 已經是危機四伏了。 在高層領導者中間也迫切感覺到, 急需要來一場大的改革, 以清除積弊, 振興吏風。

在當時, 有好幾位有識之士仁, 也都向仁宗皇帝提出過這樣的意見。 危機四伏, 問題如山, 這種形勢在朝野當中已經形成了一種共識。 仁宗皇帝比較開明, 也想幹一番事業, 於是就以皇帝他自己為中心,

增加台諫的力量, 提倡大膽地批評和議論朝政, 甚至可以當他皇帝的面展開廷辯。

包拯所以敢於直言不諱, 而又沒有遭到大的噩運,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有了仁宗皇帝的支持;而仁宗皇帝立志改革的願望, 又是整個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所形成的;仁宗皇帝的軟弱、不堅定,

又是與他的個人經歷、腐朽的社會制度密不可分的。

包拯擔任監察禦史, 積極支持新政。 可以說, 是仁宗皇帝的需要、時代的需要, 需要有人站出來大聲疾呼, 於是, 包拯便應運而生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 也可以說是時勢造英雄。 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大環境、沒有希望改革的宋仁宗, 包拯是出不來的,即使出來也要被壓死的。

仁宗皇帝是一個比較開明的君主。他能夠聽取很尖銳的意見,又很瞭解包拯的忠誠。有時候,即使包拯的意見不符合他的意願,或者態度不夠冷靜,他也能夠理解、容忍。在多年的相處當中,仁宗瞭解包拯的忠誠,包拯也瞭解仁宗的寬厚。有了這種瞭解,談論國事也就比較大膽了。西元1058年(嘉祐三年),包拯向仁宗提出建議:應該建立太子。仁宗皇帝反問包拯:“你看應該立哪一位為太子?”包拯馬上就回答:“陛下,你這是對我有所懷疑吧?立太子這樣的事,應該由皇帝自己來確定,是不應該問我的。這是國家的大事,我只是提出建議,是沒有任何私念的啊。”從這段對話,我們可以看到,包拯的頭腦相當清醒、相當敏捷,毫不含糊地把仁宗的問話頂了回去。這種頂撞,是大膽的,是無畏的,也是坦誠的,因此也是很能夠喚起對方好感的。包拯就是用這種坦誠,而不是用順從贏得了仁宗的信任。包拯明明看到仁宗不喜歡聽的意見,他仍然敢一再地上奏議;包拯有時在廷辯時過分激動,態度失於檢點,甚至曾經在廷辯時唾沫濺到仁宗的臉上,仁宗也能夠容忍;包拯生病,仁宗派人送藥、問候;1062年五月二十四日包拯辭世,仁宗十分悲痛,宣佈“輟朝一日”,並親自到包拯家中弔唁。當他看到包拯家境貧寒,幼子包綬只有5歲,披麻帶孝,忍不住一陣心酸,當場賜給些錢物,賜給包綬一個太常寺太祝的官銜,並記錄在冊。仁宗很動情地說:“包拯一生,公而忘私,從來沒有給自己的子孫後代謀求福祿啊!”

包拯的政績和成名,與仁宗的至明上聖有著不可分的關係。沒有仁宗“善容正人,延讜議”,“有不可惑之聰”,包拯是很難做出那些政績的。包拯之所以能夠得到仁宗的信任,主要是他的真誠、正直、無私、忠孝兩全。可以這樣說:包拯因仁宗而成名;仁宗因任用包拯而受到人們的尊敬。明君賢臣,相輔相成,互相輝映,相得益彰。

包拯是出不來的,即使出來也要被壓死的。

仁宗皇帝是一個比較開明的君主。他能夠聽取很尖銳的意見,又很瞭解包拯的忠誠。有時候,即使包拯的意見不符合他的意願,或者態度不夠冷靜,他也能夠理解、容忍。在多年的相處當中,仁宗瞭解包拯的忠誠,包拯也瞭解仁宗的寬厚。有了這種瞭解,談論國事也就比較大膽了。西元1058年(嘉祐三年),包拯向仁宗提出建議:應該建立太子。仁宗皇帝反問包拯:“你看應該立哪一位為太子?”包拯馬上就回答:“陛下,你這是對我有所懷疑吧?立太子這樣的事,應該由皇帝自己來確定,是不應該問我的。這是國家的大事,我只是提出建議,是沒有任何私念的啊。”從這段對話,我們可以看到,包拯的頭腦相當清醒、相當敏捷,毫不含糊地把仁宗的問話頂了回去。這種頂撞,是大膽的,是無畏的,也是坦誠的,因此也是很能夠喚起對方好感的。包拯就是用這種坦誠,而不是用順從贏得了仁宗的信任。包拯明明看到仁宗不喜歡聽的意見,他仍然敢一再地上奏議;包拯有時在廷辯時過分激動,態度失於檢點,甚至曾經在廷辯時唾沫濺到仁宗的臉上,仁宗也能夠容忍;包拯生病,仁宗派人送藥、問候;1062年五月二十四日包拯辭世,仁宗十分悲痛,宣佈“輟朝一日”,並親自到包拯家中弔唁。當他看到包拯家境貧寒,幼子包綬只有5歲,披麻帶孝,忍不住一陣心酸,當場賜給些錢物,賜給包綬一個太常寺太祝的官銜,並記錄在冊。仁宗很動情地說:“包拯一生,公而忘私,從來沒有給自己的子孫後代謀求福祿啊!”

包拯的政績和成名,與仁宗的至明上聖有著不可分的關係。沒有仁宗“善容正人,延讜議”,“有不可惑之聰”,包拯是很難做出那些政績的。包拯之所以能夠得到仁宗的信任,主要是他的真誠、正直、無私、忠孝兩全。可以這樣說:包拯因仁宗而成名;仁宗因任用包拯而受到人們的尊敬。明君賢臣,相輔相成,互相輝映,相得益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