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南澳島這個古炮臺與對岸大萊蕪炮臺竟是一對“姐妹炮臺”!

美麗的海上綠洲——南澳島, 坐落在閩、粵、台三省交界海面, 自古今來, 南澳是東南沿海一帶通商的必經泊點和中轉站, 早在明朝就已有“海上互市”的稱號。

長山尾炮臺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 與澄海的大萊蕪炮臺是一對“姐妹炮臺”, 兩者相對, 共同守衛長山尾洋的安全。

城廊呈長方形, 長60米、寬20米、高6米、牆垣厚2米, 現存城門由高約3米、寬2米的用石條石板構築, 貼著南、北牆垣各有梯級可登城, 西面有高大平臺用以置放大炮的。 登城遠望, 可將對岸的萊蕪山, 西北海中的鳳嶼島, 盡收眼底。

附近的牽萊園有臨風觀海的倚霞亭和利用自然奇險的碩石設置的登崖旋梯, 可供登高望海。

清澄海大萊蕪炮臺位於澄海市壩頭鎮之萊蕪島上。 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是清初潮州府的海防營汛。東至南澳島的五嶼水汛30海裡,西至放雞山水汛60海裡,南至達濠水汛40海裡,北至鎮標右營水汛30海裡。炮臺面積1348平方米,原設火炮8門(已失)、營房27間(存殘垣)、配水兵42名,屬清兵防南澳鎮澄海協左營。現炮臺仍在,呈長方形,長52米、寬25.9米、高5米,外堞厚0.7米、內堞1.8米、垛高1米,炮臺內西南角一平面方形炮位,邊長13米、堞厚2.1米、面積169平方米,炮臺東南面開一門,高2.7米、寬1.55米。

歷史上萊蕪島是潮州海防軍事重地,據《澄海縣誌》載:明隆慶三年(1569年)已夏6月,左侍郎劉濤總督閩廣軍務,大破海寇曾一本於此。當時總兵郭成趕來配合戰鬥,以萊蕪火炮攻海寇船隻,迫海寇曾一本投水死亡。明崇禎四年(1631年),福建海寇李之奇,駕舟10艘,聚眾由萊蕪入南港犯澄海縣城,也由萊蕪營汛與內地官兵聯合圍剿李之奇、殲滅賊寇。

明末鄭成功(1624年—1662年)下臺灣,也先後兩次駐足萊蕪要防。至清康熙年間,潮州總兵右營把總分兵駐紮於此,始正式建大萊蕪炮臺。它對研究廣東、潮州海防史及清代軍事佈防都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

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是清初潮州府的海防營汛。東至南澳島的五嶼水汛30海裡,西至放雞山水汛60海裡,南至達濠水汛40海裡,北至鎮標右營水汛30海裡。炮臺面積1348平方米,原設火炮8門(已失)、營房27間(存殘垣)、配水兵42名,屬清兵防南澳鎮澄海協左營。現炮臺仍在,呈長方形,長52米、寬25.9米、高5米,外堞厚0.7米、內堞1.8米、垛高1米,炮臺內西南角一平面方形炮位,邊長13米、堞厚2.1米、面積169平方米,炮臺東南面開一門,高2.7米、寬1.55米。

歷史上萊蕪島是潮州海防軍事重地,據《澄海縣誌》載:明隆慶三年(1569年)已夏6月,左侍郎劉濤總督閩廣軍務,大破海寇曾一本於此。當時總兵郭成趕來配合戰鬥,以萊蕪火炮攻海寇船隻,迫海寇曾一本投水死亡。明崇禎四年(1631年),福建海寇李之奇,駕舟10艘,聚眾由萊蕪入南港犯澄海縣城,也由萊蕪營汛與內地官兵聯合圍剿李之奇、殲滅賊寇。

明末鄭成功(1624年—1662年)下臺灣,也先後兩次駐足萊蕪要防。至清康熙年間,潮州總兵右營把總分兵駐紮於此,始正式建大萊蕪炮臺。它對研究廣東、潮州海防史及清代軍事佈防都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