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撫順,不僅有好山好水,更有讓你垂涎三尺的美食

滿族的飲食習俗, 是隨著滿族歷史年代、社會生產、經濟條件的變化而形成和發展的。 滿族先民們除了“多畜豬, 食其肉”外, 捕魚、狩獵、採集是他們的主要的生產方式, 魚類、獸肉及野生植物、菌類則是他們的食物來源。 豬肉在滿族的食物構成中, 是和魚、鹿肉等不相上下的肉食。

吃祭神肉是滿族的一項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食俗。 在民間, 新年祭索羅杆(神杆)時, 都要做血腸(即後來的白肉血腸);昏夜祭七星時的祭品, 後來則演化成七星羊肉。 在滿族的祭祀中, 多以豬為犧牲, 稱豬肉為“福肉”、“神肉”, 祭祀後眾人分食。

滿族喜愛粘食, 喜食蜂蜜, 愛喝糊米茶等習俗, 也是他們在長期從事狩獵、採集、飼養、農種、養蜂等經濟生產的影響下, 並通過祭祀活動的祭品被習慣地認定下來。

到撫順不得不吃的十大美食

八碟八碗

八碟八碗原為滿族正宗桌席。 飯桌上的八碟八碗, 與滿人的豪爽相匹配。 碟是實實在在的大碟, 碗是深深大大的高碗, 當這高高大大的碗碟一齊落滿桌, 不由得你不舉碗痛飲, 暢快淋漓。 “八碟”通常是四涼四熱;“八碗”一般是四葷四素, 素菜基本是湯菜。 有東北的紅燒肉(或豬肉燉粉條)、酸菜汆白肉血腸、炒笨雞蛋、笨雞燉蘑菇、麅子肉炒酸菜、涼切白肉、皮凍、素燴湯、蘇子葉乾糧、大豐收、粘玉米、煎餅卷大蔥, 各類滿族粘面糕團……當然,

“八碟八碗”的菜品並不固定, 會根據季節選配。 現今八碟八碗的飯店已經在全國各地都有, 是典型的東北菜。 在撫順滿族的發祥地, 您能吃到最正宗的“八碟八碗"席。

大伙房水庫魚宴

撫順大伙房水庫水質好、魚類品種眾多, 產品有青魚、草魚、鰱魚、鱅魚(胖頭魚)、鯉魚、鯽魚、團頭魴(武昌)、黑魚、鯰魚、黃顙(嘎魚)、翹嘴紅鮊(大白魚)、紅鰭鮊(麻鰱)、參條(尖嘴)、重唇(蟲蟲)、甲魚等等。

其中以野生花鰱(俗稱“胖頭魚”)魚最為出名, 作為我國唯一野生花鰱魚生產基地, 大伙房水庫出產的花鰱魚個兒大、味兒鮮, 口感極佳。 這些魚生長緩慢, 平均週期為四至五年, 雖為人工養殖卻不投放任何餌料。 因品質高被農業部認證為有機水產品。

紅燒哈什蟆

紅燒哈什蟆即紅燒林蛙, 其味道極為鮮美, 有近千年的食用歷史, 清朝時被列為宮廷貢品, 素有“軟黃金、動物人參”的美譽。 它的營養成份主要含蛋白質, 以及多種氨基酸、酶類和各種胡蘿蔔素等物質。 此菜味甘、咸, 性平, 可以起到補腎益精, 養陰潤肺的作用。

滿族火鍋

滿族火鍋歷史悠久, 早在金代, 滿族先世女真人就有在野外狩獵時架火燒陶罐, 用雞湯煮食鹿、麅肉片的飲食風俗。 陶罐內煮沸的雞湯熱氣騰騰, 鹿、麅肉片隨切隨煮隨食。 滿族火鍋至今仍保持其傳統大沿火鍋, 即鍋有沿。 鍋內湯中加酸菜、肉片, 眾人圍坐而食, 四季皆宜。 現流行的滿族火鍋, 更具特色。 即把白肉、血腸、酸菜、粉條做好後, 把鍋端上餐桌, 桌案上有一自動開合的圓板, 將其取下, 坐上火鍋, 把燃著炭火的火盆放在鍋下。 另也有的人家備用寬沿大火鍋, 把火鍋放在火盆上特製的支架上, 每人一個醬碟,內放調料。就餐人盤膝而坐同食,別有一番風味。

酸湯子

“酸湯子”是滿族人民傳統風味食品,是滿族家庭招待貴客的美味佳餚。這種食品是由撫順地區興起,延長至寬甸、新賓、通化,直至長白山一帶地區,是一種用玉米麵粗糧細做的食品。將玉米先用水泡脹後,用磨磨成糊狀(俗稱水面),擠進“湯筒”(或鑿有小洞的豬哈拉巴骨),使之成麵條狀漏入沸騰水鍋中,煮熟即可食用,可加蜂蜜、芝麻做為輔料。甜中帶酸,味美適口。後來不但滿人喜愛吃,而且漢族等其他民族的人也都吃起來了。

麻辣拌

麻辣拌是撫順人在引入的麻辣燙基礎上發明的,非常受歡迎,有甜酸口味,麻辣口味等等。現在遼寧周邊也有麻辣拌出現,不過最正宗的都在撫順。是撫順兒女出門在外最思念之物。麻辣拌主要有土豆、 海帶結、豆皮、 丸子、 魚丸、甘藍、寬粉、茼蒿、白菜、燜子、豆泡、蟹棒、蘑菇等原料組成。跟麻辣燙原料相似,不過是在煮過後瀝幹水分,加鹽,陳醋,糖,花生碎,辣椒,孜然,麻油等拌勻後食用。由於北方的冬季大部分是以熱菜為主,花樣比較單一,所以在寒冷的冬季吃上一盤麻辣拌,不僅可以驅寒,且是居家必備之良菜。

新賓羊湯

選取農家笨養的“遛達羊”身上各個部位的精華,用大鐵鍋經過大火、漫長的熬制後,製成老湯,加上秘制配方和佐料,濃香、可口,逐漸成為當地人招待外地客人和友人的招牌菜。

蘇子葉餑餑

粘耗子是滿族人喜愛的風味粘食。其做法是將粘米(粘高梁米、粘大黃米、粘小米、粘苞米、粘糯米,近代才加入了粘大米)浸泡後磨成粘米麵,將小豆煮熟搗成泥狀做成豆餡,包進粘米麵中,外側用蘇子葉裹上,而後放在籠屜中蒸熟即可食用。蘇子葉清香可口,是滿漢人民都喜歡的食品。

薩其瑪

薩其瑪是用水和雞蛋或奶油把白麵和好,擀成薄片,切成細條,用油炸熟。再用砂糖或冰糖熬成糖稀與之攪拌,倒入事前鋪好芝麻、青紅絲、瓜子仁的木槽內,將其壓平,取出切成方塊即可食用,香甜適口。

清代關外三陵祭祀,以其為供品,可見滿族對其重視喜愛。薩其瑪現為全國各地、各民族人民普遍喜愛的糕點。

滿族粘食(粘火燒、粘豆包)

粘豆包和粘火燒的製作方法差不多,首先是將粘米麵濾淨水分,再將小豆餡包入其中,團成饅頭狀的叫粘豆包,擀成餅狀的叫粘火燒。粘豆包用鍋蒸、粘火燒用鍋烙,熟時食用既香又甜。過去粘豆包和粘火燒的製作都是在冬季,現在夏天也可吃到。

每人一個醬碟,內放調料。就餐人盤膝而坐同食,別有一番風味。

酸湯子

“酸湯子”是滿族人民傳統風味食品,是滿族家庭招待貴客的美味佳餚。這種食品是由撫順地區興起,延長至寬甸、新賓、通化,直至長白山一帶地區,是一種用玉米麵粗糧細做的食品。將玉米先用水泡脹後,用磨磨成糊狀(俗稱水面),擠進“湯筒”(或鑿有小洞的豬哈拉巴骨),使之成麵條狀漏入沸騰水鍋中,煮熟即可食用,可加蜂蜜、芝麻做為輔料。甜中帶酸,味美適口。後來不但滿人喜愛吃,而且漢族等其他民族的人也都吃起來了。

麻辣拌

麻辣拌是撫順人在引入的麻辣燙基礎上發明的,非常受歡迎,有甜酸口味,麻辣口味等等。現在遼寧周邊也有麻辣拌出現,不過最正宗的都在撫順。是撫順兒女出門在外最思念之物。麻辣拌主要有土豆、 海帶結、豆皮、 丸子、 魚丸、甘藍、寬粉、茼蒿、白菜、燜子、豆泡、蟹棒、蘑菇等原料組成。跟麻辣燙原料相似,不過是在煮過後瀝幹水分,加鹽,陳醋,糖,花生碎,辣椒,孜然,麻油等拌勻後食用。由於北方的冬季大部分是以熱菜為主,花樣比較單一,所以在寒冷的冬季吃上一盤麻辣拌,不僅可以驅寒,且是居家必備之良菜。

新賓羊湯

選取農家笨養的“遛達羊”身上各個部位的精華,用大鐵鍋經過大火、漫長的熬制後,製成老湯,加上秘制配方和佐料,濃香、可口,逐漸成為當地人招待外地客人和友人的招牌菜。

蘇子葉餑餑

粘耗子是滿族人喜愛的風味粘食。其做法是將粘米(粘高梁米、粘大黃米、粘小米、粘苞米、粘糯米,近代才加入了粘大米)浸泡後磨成粘米麵,將小豆煮熟搗成泥狀做成豆餡,包進粘米麵中,外側用蘇子葉裹上,而後放在籠屜中蒸熟即可食用。蘇子葉清香可口,是滿漢人民都喜歡的食品。

薩其瑪

薩其瑪是用水和雞蛋或奶油把白麵和好,擀成薄片,切成細條,用油炸熟。再用砂糖或冰糖熬成糖稀與之攪拌,倒入事前鋪好芝麻、青紅絲、瓜子仁的木槽內,將其壓平,取出切成方塊即可食用,香甜適口。

清代關外三陵祭祀,以其為供品,可見滿族對其重視喜愛。薩其瑪現為全國各地、各民族人民普遍喜愛的糕點。

滿族粘食(粘火燒、粘豆包)

粘豆包和粘火燒的製作方法差不多,首先是將粘米麵濾淨水分,再將小豆餡包入其中,團成饅頭狀的叫粘豆包,擀成餅狀的叫粘火燒。粘豆包用鍋蒸、粘火燒用鍋烙,熟時食用既香又甜。過去粘豆包和粘火燒的製作都是在冬季,現在夏天也可吃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