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你知道嗎 2000多年前古人已經開始“防霾”了

每年一到冬天, “霧霾”都會重回大眾視線, 出門看天氣也變成了出門看PM2.5指數, 這似乎是現代人的“活法”。 但其實, “霾”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

“霾”這個字早在甲骨文卜辭中就已出現, 《詩經》也有關於霾的記載, 可見, 霾很早就出現在人類的生活中了。

不過古代沒有現代工業, 沒有汽車尾氣, 所以古代的霾和今天的霾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最大的區別應該在霾的物理含量:過去的霾, 空氣中的懸浮物主要是塵土, 現在除了塵土, 還有大量的工業排放的顆粒狀污染物, 如硫酸鹽、硝酸鹽、有機化合物等。

希望每天都是豔陽天-芒碭山

那麼古人是如何對付霧霾的呢?

在還不能通過科學解釋的年代, 古人普遍認為霧霾是災變和不祥之兆。 《後漢書.郎顗襄楷列傳》裡有“不則太陽不光, 天地混濁, 時氣錯逆, 霾霧蔽日。 ”意思是如果為王者不能賢明, 那麼太陽不放光明, 天地渾濁不清,

時氣錯亂, 霧霾遮蔽太陽。 因此當發生嚴重霧霾時, 皇帝會下罪己詔, 對施政進行反省, 以求得上天的原諒。

除此之外, 古人還是有很多積極的防治辦法的。 比如, 《秦律十八種》裡規定:不到夏季, 不准焚燒草木灰當肥料。 南北朝時, 農民只能在冬季規定的一個月內燒荒, 其他季節一律禁止。

甚至, 古人還發明了一些環保的用品, 比如下圖中的“濾煙宮燈”。

濾煙宮燈

該燈屬西漢晚期器物, 出土自河南省芒碭山漢墓群, 芒碭山是千里豫東平原上唯一的山群, 平地突起, 如蛟龍騰躍, 雖不高峻, 但孤峰鶴立, 尤顯峭拔, 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同時風光旖旎, 氣候適宜, 更是生態休閒養生的好地方。

濾煙宮燈用青銅鑄造, 從下而上由三足爐、燈盤、燈罩、煙道等部分構成。 爐的各部分可拆卸, 便於清洗燈內積灰。

宮燈旁邊的把手能夠轉動和打開, 燈油從這裡放進去, 光從旁邊的缺口透出來, 它所產生的煙則由朱雀鳥的頸部進入腹部, 腹部有水就可以把有害的煙過濾掉, 非常科學環保。

由此可見, 我們的先輩在漢代時期就已經有了很強的環保意識, 是不是忍不住要為古人的智慧點贊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