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東北到底有多少“闖關東”的後代?

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界定及分隔關外和中原大地。

自從明朝滅亡, 滿清入主中原, 中國東北稱做"龍興之地", 康熙七年推行封禁政策, 此後措施越來越嚴厲, 從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 從驗關封海, 到驅逐流民。 所以到東北謀生, 喚之闖關東。 闖關東從清初開始一直持續到民國, 綿延近300年。

到了清朝晚期, 破產農民不顧禁令, 成千上萬的山東、河北漢攜妻兒冒懲罰之險, 也不顧關外煙瘴荒涼, 天寒地凍艱苦, “闖”關入東北謀生。

由於沙俄侵掠黑龍江邊境, 咸豐年間, 清庭採納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 局部開禁放墾, 1897年全部開禁。

伴隨著關東地區的逐漸開放, “出關謀生者, 日以眾多”, 年增年長, 蔚成大觀, 山東、直隸流民更是“聞風踵至”, “終年聯屬於道”, 使東北終於 成為一個“移民社會”。

“由奉天入興京, 道上見夫擁獨輪車者, 婦女坐其上, 有小兒哭者眠者, 夫從後推, 弟自前挽, 老媼拄杖, 少女相依, 踉蹌道上……由奉天至吉林之日, 旅途所共寢者皆山東移民。 破產農民不顧禁令, 成千上萬的冒著危險, "闖"入東北。 ”

當年許多闖關東的山東人“挑起籮筐, 一頭放孩子, 一頭放鍋子”地前往東北, 大體就是如此情形。

據估計, 宣統三年(1911年)東北人口共18 41萬人,

其中約1000萬人是由山東、河北、河南省先後自發湧入的流民, “而其中以山東為最, 約占百分之七十至八十。 由此推斷, 清代 山東移往東北的流民約在七百萬至八百萬人之間”。 規模之巨, 可以想見。

闖關東是悲壯的, 是在死亡線上為謀求生存,

自發的不可遏止地逐漸發展成移民壯舉。 為了養家糊口, 要在冰天雪地裡, 農墾, 採礦, 放排, 挖參, 伐木, 淘金……無數人懷揣著謀生的夢想倒下, 葬身異鄉。

當時闖關東人從事的職業, 有一首順口溜:

“砍樹的, 放排的, 幫著人家奶孩的,

打獵的, 下套的, 光著屁股采藥的,

淘金的, 扛活的, 背著老爺過河的,

種地的, 放馬的, 下河摸魚穿褲衩的,

賣皮子的, 賣木耳的, 專在墳地看小鬼的,

挖人參的, 抓飛龍的, 趕著大車起五更的,

下煤窯的, 採礦石的, 吆五吆六趕大集的,

脫大坯的, 壘大牆的, 守在家裡賣大炕的。 ”

清初, 移民數量不多, 大多從事采參、淘金、砍伐森林、獵取獸皮等職業, 出現很多“走山者”, 他們不顧朝廷禁令, 常常成群結隊馱負糧布深入深山, 有些采參、淘金人入山既遠,

一去不返。 此後, 移民漸以耕作為主要職業。

開始, 他們既沒有土地, 也沒有開墾權, 於是“始而為傭, 繼而為佃”, “租得旗人土地, 從事耕作”。 也有私自開墾土地的, “山東人入境者即集合同族, 建造所謂家屋之窩棚, 以為根據地, 開始在附近土地燒荒, 第一年種蕎麥, 第二年起順序栽種高粱、稻粟”。

民國初期軍閥割據, 兵荒馬亂, 生靈塗炭, 民不聊生, 百姓紛紛“闖關東”, 似洪流澎湃, 山東人闖關東數量達年均48萬人之多, 至1949年總數超過1830萬, 落地生根的山東人達792萬之多。 據統計, 民國時期, 山東移民東北的人數即達1836.4萬人。

時至今日, 東北到底有多少闖關東的後代, 恐怕無人計算清楚。 但至少知道, 筆者的祖籍來自山東, 而周圍許多朋友的上幾代, 也大多是當年闖關東過來的。

也大多是當年闖關東過來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