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北宋與契丹的巔峰對決!騎兵和步兵誰是主宰

近代研究者大都稱:宋太宗第二次北伐, 原因在於契丹易主, 主幼母寡以及賀令圖等人的建議。 這種說法未免太過沿襲陳說, 沒做分析研究。 事實上, 遼景宗於(西元982年)病死後, 十二歲的遼聖宗即位, 其母蕭氏攝政。 其年十二月, 高陽關捕得契丹生口, 送至宋庭闕下。 “言虜中種族攜貳, 慮王師致討, 頗於近塞築城為備。 帝謂宰相曰:‘戎人以剽略為務, 乃修城壘為自全之計, 蓋天亡之時也。 ’因委曲論契丹衰盛情狀, 諭可討之計。 ”(《宋會要輯稿▪蕃夷》)可見, 那時趙光義就感覺到北伐或許開始出現有利時機。 經過多年準備,

宋雍熙二年(遼統和三年, 西元985年)十一月, 遼國東征女真族(《遼史▪聖宗一》), 南境空虛, 宋太宗感覺時機有利, 因此決定再次對燕雲地區用兵, 於第二年春, 也就是宋雍熙三年(986年)兵分三路攻遼, 史稱“雍熙北伐”。

一、戰前形勢分析

雙方經濟實力

宋人遠強於遼人這點是不必說的,

據宋人自己估計, “自京、鎮等處土田豐好, 兵強馬壯, 地利物產頗有厚利, 其他自中下州固已寂寥荒漠, 然折長補短, 地利綿亙, 周圍不過五千里, 計其所產所出, 未必敵河北、河東州郡也。 ”(《宋朝事實》)

兩國國內形勢及戰略態勢

此時雙方國內政治局勢就一句話:都較為穩定。 此處從略, 以免有騙稿費嫌疑。

宋人選在在春季出兵, 這個時間節點上對宋人有利。 遼人攻宋, 通常選擇在十月到正月, 北伐遊牧民族最重馬力, 那時秋高馬肥, 正適合戰馬馳騁;而且寒冷天氣對宋人克制騎兵最有力武器——弩, 影響極大。 故那時宋人有軍事術語叫做“防秋”。 而春季宋人出兵, 正是戰馬羸弱之時, 晚春時節雨季到來, 更不利騎兵機動。

地緣上, 契丹自得到燕雲十六州“形勝”之地後, 中原抵禦東北方向遊牧民族的大門就已敞開, 處於極端不利的態勢。 遼人重點經營的幽州更是“滄海環其東, 太行擁其右, 漳、衛襟帶于南, 居庸鎖鑰於北。 幽燕形勝, 實甲天下。 ”(《讀史方輿紀要▪卷十》)宋人稱:“幽薊不收, 則河北之地不固, 河北不固, 則河南不可高枕而臥。 ”(《宋史紀事本末▪卷十三》)後人亦言:“守關中, 守河北, 乃所以守河南也。 ”(《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六》)現代有些“學者”說, 北宋經略幽燕, 與民無利;或稱收復幽燕, 只會干戈不息;或稱憑什麼燕雲十六州非要由北宋佔領;更有甚者還說打勝仗的遼國沒有因此佔領宋人一寸土地。 一派“中國, 請等等你的人民。 ”“美國沒佔領中國一寸土地,

中國卻把它當成敵人。 ”的公知嘴臉, 令人驚詫不已。

幽州周圍諸多關隘, 其中最重要的是五關, 平州(今河北盧龍)之東是渝關(今河北撫寧東), 幽州東北是松亭關(即喜峰口), 北面是虎北口(即古北口), 西邊是居庸關, 西南是金陂關(即紫荊關)。 宋人稱:“宋若盡得諸關, 則幽山一路可保矣。 ”(《金虜節要》)其中, 渝關、松亭關、虎北口是遼人對宋用兵從北方和東北方集結部隊到幽州的主要通道;居庸關是山后到山前的主要通道;金陂關是從西南進攻幽州的主要通道。 從金陂關往東到海, 都是平原。

宋人方面從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 一直積極開展對東北亞高麗、渤海、定安、女真等的外交活動, 試圖在遼的東線拉攏盟友, 形成對遼牽制。 其中定安國反應最為積極,

表示“受天朝之密畫, 率勝兵而助討, 必欲報敵, 不敢違命。 ”(《續資治通鑒長編》)不過遼人幾年來對南幾乎未啟邊釁, 轉為防禦, 一直致力於鞏固後方, 於982年-986年間多次東征, 在上文所提的985年東征中, 定安國遭遇重創, 國脈已不絕如縷。 另一方面, 遼人也積極試圖從側翼削弱宋人, 採用多種手段積極分化府州折氏和豐州王氏這兩個當地豪強世襲團防家族, 但都被折氏和王氏所拒, 而遼人在982和983年對府州和豐州的攻擊行動也均被府州折禦卿和豐州王承美所破, (《續資治通鑒長編》)“是月, 契丹三萬騎分道入寇:……一攻府州, 折禦卿擊破之新澤寨, 斬首七百級, 禽酋長百余人, 獲兵器羊馬萬計。 ”“閏十二月庚寅, 豐州刺史王承美言契丹日利、月益、沒細、兀瑤等十一族七萬餘帳內附;又與契丹戰, 破其萬餘眾,斬首二千級,獲天德節度使韋太〔一九〕及羊馬、兵器萬數,遣其弟承義來獻俘。”“壬申,豐州刺史王承美言契丹來寇,承美擊敗其眾萬餘,追北百有餘裡,至青塚,斬首二千餘級,降者三千帳,獲羊馬兵仗以萬計。”未能對宋人側翼構成威脅。雙方在戰略上依然保持均勢。

軍事實力

1、雙方兵力

宋人在太祖開寶年間(968年-976年)共有兵員三十七萬八千人,其中禁軍十九萬三千人;太宗至道年間(995年-997年)共有兵員六十六萬六,其中禁軍三十五萬八千人。(《宋史▪兵一》)估計在雍熙北伐時,宋人擁有禁軍三十萬左右。(“雍熙之間,天下之兵僅三十萬。”《欒城集▪卷二十一》)北伐出動兵力約為二十萬。(《元豐類稿▪卷四十九》)“在行之兵實二十萬。”這二十萬人一般認為是指禁軍,如果包含廂軍在內僅二十萬眾,此次北伐就有點兒戲了,宋人還不致如此。

遼人兵力因史料缺少難以準確計算,宋人估計不足三十萬(《宋朝事實》),根據《遼史▪兵衛志》和《宋會要輯稿▪蕃夷》的記載,戰鬥部隊不超過二十萬人,其中精銳主力——禦賬親軍(即皮室軍)和宮衛騎軍(即斡魯朵軍)當在十萬上下(此處當考,宮衛騎軍很可能就是皮室軍中最精銳部分,此前諸學者對此認識可能有誤,限於本文篇幅,此處不述。),和宋人所言“每契丹南侵,其眾不啻十萬。”(《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十七》)相當,另有各部族軍、漢軍等。需要注意的是,按遼軍編制體制,其騎兵有正軍一人,即有後勤兵兩人,故十萬騎兵當有三十萬眾。宋軍北伐時,據《遼史▪兵衛志》、《宋朝事實類苑》和宋琪奏疏計算,幽州地區遼軍作戰部隊應不足四萬人,其中宮衛騎軍約一萬六千人,漢人禁軍約一萬五千人,另有奚兵數千人。

2、軍兵種及戰術

遼軍中契丹本族人全是騎兵,其“每正軍一名馬三匹” (《遼史▪兵衛志》),另也有部分步兵,主要是漢人禁軍和一些部族軍,比如奚族步兵。其騎兵以騎射為主,亦能衝鋒突陣。戰術戰法繼承草原民族一貫傳統,相當靈活,充分利用騎兵的高機動性,重視偵察警戒,重視敵情判斷,重視通信聯絡,重視控制交通要道,重視破壞劫掠,重視襲擊敵方輜重;與敵對陣,面對有準備強硬之敵,極少硬拼,往往選擇耐心等待戰機。

宋軍以步兵為主,騎兵也占相當數量,馬匹品質也相當好,這主要得益於與女真通商的緣故。“舊日女真賣馬,歲不下萬匹,今已為契丹所隔。”(《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十一》)

但是騎兵還是承中原軍隊的舊方法,主要用於保護兩翼,即使追擊也是陣前的短促出擊;沒有大規模使用騎兵部隊進行戰略奔襲、迂回的相應戰術。針對契丹人的特點,步騎兵主要裝備弓弩,比例高達百分之八十左右。(《河南先生文集▪奏閱習短兵狀》)這就決定了宋軍還是依靠傳統戰法,以堅固方陣抗擊騎兵,長槍在外,刀手繼之,弓弩手在中間,主要依靠遠端力量對敵實施打擊,而騎兵從旁掩護或尋找戰機側擊。從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多年來的交手經驗來看,這種戰術是行之有效的。

3、軍隊戰鬥力

宋初,禁軍戰鬥力甚強,“其自廂軍而升禁兵,禁兵而升上軍,上軍而升班直者,皆臨軒親閱,非材勇絕倫不以應募,餘皆自下選補。”(《宋史▪兵八》)因此,雖然宋軍在高粱河一役敗北後,宋遼又多次交手,大都宋勝遼敗,遼軍只在瓦橋關一戰占得上風。然而問題是,如前所述,宋軍大兵團作戰的主要戰術是防守反擊,哪怕是進攻作戰也是這樣,這就導致宋軍缺乏大規模殲敵的能力,雖然屢戰屢勝,大都是擊潰戰,並沒有消滅多少遼人的有生力量。

破其萬餘眾,斬首二千級,獲天德節度使韋太〔一九〕及羊馬、兵器萬數,遣其弟承義來獻俘。”“壬申,豐州刺史王承美言契丹來寇,承美擊敗其眾萬餘,追北百有餘裡,至青塚,斬首二千餘級,降者三千帳,獲羊馬兵仗以萬計。”未能對宋人側翼構成威脅。雙方在戰略上依然保持均勢。

軍事實力

1、雙方兵力

宋人在太祖開寶年間(968年-976年)共有兵員三十七萬八千人,其中禁軍十九萬三千人;太宗至道年間(995年-997年)共有兵員六十六萬六,其中禁軍三十五萬八千人。(《宋史▪兵一》)估計在雍熙北伐時,宋人擁有禁軍三十萬左右。(“雍熙之間,天下之兵僅三十萬。”《欒城集▪卷二十一》)北伐出動兵力約為二十萬。(《元豐類稿▪卷四十九》)“在行之兵實二十萬。”這二十萬人一般認為是指禁軍,如果包含廂軍在內僅二十萬眾,此次北伐就有點兒戲了,宋人還不致如此。

遼人兵力因史料缺少難以準確計算,宋人估計不足三十萬(《宋朝事實》),根據《遼史▪兵衛志》和《宋會要輯稿▪蕃夷》的記載,戰鬥部隊不超過二十萬人,其中精銳主力——禦賬親軍(即皮室軍)和宮衛騎軍(即斡魯朵軍)當在十萬上下(此處當考,宮衛騎軍很可能就是皮室軍中最精銳部分,此前諸學者對此認識可能有誤,限於本文篇幅,此處不述。),和宋人所言“每契丹南侵,其眾不啻十萬。”(《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十七》)相當,另有各部族軍、漢軍等。需要注意的是,按遼軍編制體制,其騎兵有正軍一人,即有後勤兵兩人,故十萬騎兵當有三十萬眾。宋軍北伐時,據《遼史▪兵衛志》、《宋朝事實類苑》和宋琪奏疏計算,幽州地區遼軍作戰部隊應不足四萬人,其中宮衛騎軍約一萬六千人,漢人禁軍約一萬五千人,另有奚兵數千人。

2、軍兵種及戰術

遼軍中契丹本族人全是騎兵,其“每正軍一名馬三匹” (《遼史▪兵衛志》),另也有部分步兵,主要是漢人禁軍和一些部族軍,比如奚族步兵。其騎兵以騎射為主,亦能衝鋒突陣。戰術戰法繼承草原民族一貫傳統,相當靈活,充分利用騎兵的高機動性,重視偵察警戒,重視敵情判斷,重視通信聯絡,重視控制交通要道,重視破壞劫掠,重視襲擊敵方輜重;與敵對陣,面對有準備強硬之敵,極少硬拼,往往選擇耐心等待戰機。

宋軍以步兵為主,騎兵也占相當數量,馬匹品質也相當好,這主要得益於與女真通商的緣故。“舊日女真賣馬,歲不下萬匹,今已為契丹所隔。”(《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十一》)

但是騎兵還是承中原軍隊的舊方法,主要用於保護兩翼,即使追擊也是陣前的短促出擊;沒有大規模使用騎兵部隊進行戰略奔襲、迂回的相應戰術。針對契丹人的特點,步騎兵主要裝備弓弩,比例高達百分之八十左右。(《河南先生文集▪奏閱習短兵狀》)這就決定了宋軍還是依靠傳統戰法,以堅固方陣抗擊騎兵,長槍在外,刀手繼之,弓弩手在中間,主要依靠遠端力量對敵實施打擊,而騎兵從旁掩護或尋找戰機側擊。從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多年來的交手經驗來看,這種戰術是行之有效的。

3、軍隊戰鬥力

宋初,禁軍戰鬥力甚強,“其自廂軍而升禁兵,禁兵而升上軍,上軍而升班直者,皆臨軒親閱,非材勇絕倫不以應募,餘皆自下選補。”(《宋史▪兵八》)因此,雖然宋軍在高粱河一役敗北後,宋遼又多次交手,大都宋勝遼敗,遼軍只在瓦橋關一戰占得上風。然而問題是,如前所述,宋軍大兵團作戰的主要戰術是防守反擊,哪怕是進攻作戰也是這樣,這就導致宋軍缺乏大規模殲敵的能力,雖然屢戰屢勝,大都是擊潰戰,並沒有消滅多少遼人的有生力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