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非遺傳承人徐春華:唯有人能真正讓“白局”文化傳承

北京有京劇, 蘇州有評彈, 安徽有黃梅戲, 而南京的唯一地方劇種就是有著六百多年歷史的南京白局, 它一度擁有“金陵絕唱”的美譽。

但因種種歷史原因, 白局日漸式微, 瀕臨絕跡。 近日, 南京最大的社區服務中心——睿城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邀請南京白局省級非遺傳承人徐春華開設白局藝術培訓班, 義務教學, 傳承白局文化藝術, 培養白局表演人才。 記者昨天走進了徐春華的工作室, 與她聊聊白局的前世今生。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 有多少文化財富值得後人追憶?值南京曉莊學院90華誕之際, “六朝歷史與南京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昨天在南京曉莊學院召開。 記者從會上瞭解到, “家訓文化”在六朝曾經盛極一時, 其留下的不少思想財富值得今人珍視和傳承。

秦淮一帶給人的印象十分素雅, 白牆烏瓦、秀氣的樹, 穿過夫子廟縱深的巷落, 看到大觀園旁一角有一塊寫著“南京白局社”的大紅牌子, 走進去, 徐春華就在裡面笑盈盈地等候著, 帶著江南的秀氣。 徐春華是南京白局的省級傳承人, 這裡是她的工作室。

記者來到白局社的時候, 正逢徐春華的一位老友借著她的工作室擺曲藝會, 採訪時隔著門能聽到身後拉胡琴打板淺唱,

很應景。 “來啦,還好找啊?”“來咯, 麼得關係, 找找就找著了。 ”時不時有人探頭進來, 和徐春華熟絡地打招呼, 都是純正的南京味兒。 一轉頭, 徐春華自然地切換成普通話和記者交流。 話題便從方言開始。

“方言是白局最難的部分。 因為現在很多年輕人已經不說南京話了, 或是說不再講純正的南京話了。 而本土方言, 也在隨著人口的變遷、流行文化的更迭而改變。 ‘掃把’還是‘笤帚’?‘簸箕’還是‘搓撥’?大家的答案估計也都不大一樣了。 ”

徐春華18歲入劇團學藝, 那是57年前。 而後來再學習, 從師的是更老一輩的白局藝人們, 見證了南京話在潮起潮落中的演變。 作為《金陵十三釵》唯一的方言指導, 當時張藝謀看中的便是徐春華這點。

她教給演員們的是三四十年代的南京話, 與現在的大為不同。 “對於很多演員來說, 是個大挑戰, 即便是一個感歎語, 也很難拿捏准腔調。 張藝謀的要求很高, 希望能精准複刻當年的情景。 ”

2008年南京白局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而徐春華也成了最早一批的省級傳承人。 如今, 9年過去, 仍只有4位傳承人, 一位遠在河南, 還有一位也年事已高, 不再有身體條件授課。 已過古稀的徐春華深深感覺到後繼無人的憂慮。

“這些年來我教了很多的學生, 但是大多都是業餘興趣, 充實生活。 鮮有人願意下苦功夫, 真正學習到這門手藝的精髓。 而且大部分是老年人, 當他們學了六七年, 學成了, 也沒有精力去教別人了。 ”徐春華說,

雖然國家現在建立了語言資料庫, 非遺影音庫, 但是真正能夠將文化傳承的只有人。

“兩年前, 我跑去盲校和他們談, 想在那裡開課。 到現在我已經在那裡有了十幾個學生, 仍然每週去一次給他們教課。 他們很喜歡, 也很聰明, 不用譜子什麼的, 只是靠聽, 便學會了。 ”白局得名于古時藝人常給人“白唱一局”的慣例, 徐春華似乎也承接著這種精神, 到哪裡都不收錢。

“但是我真的希望這是一門可以讓人賺錢養家的手藝。 ”說著, 徐春華指了指牆上的幾張演出照, 照片上的幾位演出者都很年輕, 拿著配樂的小酒杯、筷子, 和徐春華站在一起。 “這些都是我的學生, 都是白局區級傳承人。 很年輕, 也有潛力和精力去做教學, 去創新段子。 但是他們都是有本職工作的,很多時候沒有辦法放那麼多時間在白局上,因為現在即使練出來,也無法單單靠著它生存。”

“最怕的是身邊很熱鬧,但回頭一看,後面沒有來人了。”徐春華的話不禁讓記者心裡一驚。

“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歌裡這麼唱著,許多人也這樣念叨著,說著現在一生只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有多麼的難。唱了白局一輩子的徐春華好像更能理解這種長久綿延的感情。“一開始真的不喜歡,覺得好像沒有昆曲越劇那麼優美,覺得有點‘土’。”說起青澀時被分配去學白局的經歷,她笑得像個孩子。“5點起床,練功、上課,到晚上9點,很嚴格也很辛苦,但是基本功就打下來了。”

徐春華惦念師傅,常去串門,師傅家中圍坐著老藝人們,說說唱唱的都是最經典最純正的白局段子。真正的熱愛源于這些在老師傅家裡聽到的白局。“都是些市井、生活,因為是民間的東西。當時就覺得,原來還可以這麼唱啊?就很新奇。一直去學,師傅便也喜歡我,因為那時已經沒有年輕人願意學這個了。”

學著學著,也感覺到其中的美。不承想,就這樣一直唱到了這個年紀。“別的東西縱有多少意思,也提不起很多興趣了,好像是把一生所有可以對事物的熱愛都投在了白局上。”徐春華也希望在培養的傳承人身上,看到這樣的一份熱愛。

據瞭解,徐春華目前在江東街道睿城社區開設了白局課堂,“6歲到60歲的只要有興趣我都教,每個星期六下午1個小時”,徐春華希望瞭解和喜歡南京白局的人越來越多。方言在時代的變化中如同一個活物,徐春華希望依託方言而生的白局也是這樣。“白局本身就是生於市井,生於雲錦工坊的大花樓機上,很生活。白局的傳承不僅在於將原來的段子、唱法、方言保留下來,更在於傳承這種融入生活、反映生活的態度。”所以,她不斷在創新白局段子,比如《環保小天使》《我是南京娃》,也開始在其中運用更為現代的南京方言。

近日,南京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留住市井的聲音”白局調研團隊成員採訪了白局各級傳承人及相關學者並走進目前白局唯一的固定表演場所——甘熙故居展開問卷調查,深入瞭解南京白局發展困境,探索解決之路。

演出市場狹小,白局後繼少人

徐春華和黃玲玲老師作為南京白局的省級傳承人,年近耄耋仍堅持傳授、表演白局。在她們眼裡,白局發展最大的阻礙是缺乏相應的演出設備和表演場地。“白局由南京方言所唱,外地人很難理解,如果能有投影設備打上字幕,勢必能讓白局被更多人接受”,徐春華這樣說。黃玲玲表示,有限的演出場地與場次並不能給白局演員帶來可觀的收入,以至於傳承者只能將白局作為副業,並不能全身心投入到白局事業中來。

觀眾少?藝術性不高是關鍵

談及白局陷入困境的原因,市級傳承人馬培培老師給出的解釋是,形式跟不上時代步伐,內容與現代生活嚴重脫節。“現代藝術形式發展越發多元化,單單依靠坐唱形式想吸引觀眾越來越難了。”而且,白局起源于織錦工人的搭台說唱,內容上有明顯的時代烙印,與人們的現代生活很難發生聯繫。大學生統計結果也顯示,67%的觀眾認為是與當代社會脫節的內容與審美傾向的改變是白局沒落的主要原因。

南藝青年學者,曲藝研究專家陳潔老師談及白局陷入困境的原因時總結到,藝術性不高是白局和眾多曲藝藝術普遍面臨的問題。與蘇州評彈、北方的京韻大鼓等曲藝藝術相比,白局曲目少,音樂性不強,流派不豐富,文辭水準不高,所以藝術性觀賞性較弱,對觀眾的吸引力也相對較差。

難發展?提高傳承人素質是關鍵

當前,各地政府也在加大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白局傳承現狀也稍有好轉。尤其2008年,南京白局成了國家非遺項目,傳承有了一些制度保障,但白局的職業傳承人卻依舊很少。

身為學者的陳潔老師卻認為白局應該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並提出兩條傳承道路並行的想法:一條路是原汁原味地傳承,保留白局本身獨特的曲種表演特點;另一條則是結合時代進行創新,迎合大眾需要。她還認為傳承人要有提高曲種藝術性的意識和能力。作為創新的探索,甚至可以學習蘇州彈詞、揚州清曲等姊妹曲種,嘗試編寫中篇曲目,“即是編作者又是表演者,通過觀察和積累,發現新的題材點進行創作,又進過不斷地舞臺實踐打磨造就精品,這是傳統曲藝藝術能夠傳承並發展的特點,同樣值得今天曲藝人借鑒。”

白局的未來之路在何方

對於白局表演語言的局限性,傳承人和學者也有共同的意見,那就是在演出時加上字幕,這樣聽眾不會為方言所限,能更好地欣賞曲藝。

陳潔老師還認為白局應該找准自己的定位。在甘熙故居的調查中,51%的觀眾是第一次聽白局且有56%的觀眾聽不懂白局,不過超過七成的觀眾表現出了對白局的喜愛與深入瞭解的興趣,說明了外地聽眾已經佔據了聽眾的半壁江山,而且即使是聽不懂的外地人,也可以欣賞白局。“同樣受方言局限的蘇州評彈之所以能夠在蘇州市民、甚至很大一部分吳方言年輕人中佔有一席之地,是因為旋律優美,唱詞典雅、朗朗上口,更是得益于演員精湛的演出技巧。”陳潔說,“而當下的白局曲目和表演形式,已無法給老南京人提供更加精緻的美的享受,更別說讓外地人去欣賞了。”因此,提升演員素質和曲種本身,在獲得本地人認同的同時聚焦外地遊客,並加大在各旅遊景點的宣傳力度,是白局推廣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蓬勃發展,博物館化,還是自然消亡?

暑期實踐團隊隊長呂安琪是一位南京姑娘,她說自己生活在南京18年,對南京白局一無所知,卻是從外地同學處得知該曲種。南京人對自己的本地曲種都十分陌生,這使她感觸頗深。正是一種對本地文化的認同感和危機感促使她建立起團隊去瞭解,保護白局,而這種危機感和文化的自豪感也正是白居在本地發揚光大所最需要的,廣大南京人更應該承擔起保護本土文化的責任。因此,在聽到陳潔老師建議南京市中小學的校本課程應該加入白局的內容時,隊員們也都十分贊同。

然而,就現狀來看,白局傳承依舊困難重重。傳統白局確實正與社會潮流漸行漸遠,如果選擇堅守,白局最好的結局不過是成為博物館藝術,如同罐頭中的水果雖然存活卻失去生命力;如果大量創新,白局則會失去其原本韻味,這其中的平衡很難把握。收入與市場之間的惡性循環難以打破,又要面對義務教學的老一輩傳承人逐漸老去的事實。不論如何,白局的傳承依舊在南京各個傳承社繼續著,以他們自己的方式保留南京的一份傳統。至於白局能不能完成一場華麗的轉身,只有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

白局傳承人徐春華進社區說唱《莫愁四弄》 蘇大12位女生央視獻演評彈《閃亮的青春》

【閱讀摘要】 近日,南京鼓樓區幕府山街道五塘新村二段社區的活動卻拉近了白局文化與居民的距離,南京白局傳承社當家人徐春華在該社區活動中的現場表演和解說,讓社區老百姓初次聞見“白局”的煙火氣。在該社區書記看來,這樣的活動不僅傳承了白局文化,更提升了群眾文化的品位。>>>詳細

白局、京劇、錫劇唱進南京地鐵

南京地鐵近期將推出星期廣播文化沙龍,將京劇、錫劇等傳統文化引進車廂,乘客可邊乘車邊看戲。14日地鐵大行宮站就將迎來充滿濃濃老南京味道的白局和吆喝,而15日緊鄰南京兒童醫院的珠江路站,則將上演兒童劇。

>>>詳細

南京白局十年保護成果展演舉行

【閱讀摘要】 據悉,近年來,我市對南京白局的保護傳承做了大量工作,成立南京白局研究會、組建白局演出隊,逐步收集和整理南京白局的文史資料等。目前,全市共有白局省級傳承人4名、市級傳承人3名、區級傳承人9名,南京雲錦研究所、秦淮區文化館、北京東路小學分校紅太陽小學被確立為白局傳習基地。

>>>詳細

但是他們都是有本職工作的,很多時候沒有辦法放那麼多時間在白局上,因為現在即使練出來,也無法單單靠著它生存。”

“最怕的是身邊很熱鬧,但回頭一看,後面沒有來人了。”徐春華的話不禁讓記者心裡一驚。

“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歌裡這麼唱著,許多人也這樣念叨著,說著現在一生只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有多麼的難。唱了白局一輩子的徐春華好像更能理解這種長久綿延的感情。“一開始真的不喜歡,覺得好像沒有昆曲越劇那麼優美,覺得有點‘土’。”說起青澀時被分配去學白局的經歷,她笑得像個孩子。“5點起床,練功、上課,到晚上9點,很嚴格也很辛苦,但是基本功就打下來了。”

徐春華惦念師傅,常去串門,師傅家中圍坐著老藝人們,說說唱唱的都是最經典最純正的白局段子。真正的熱愛源于這些在老師傅家裡聽到的白局。“都是些市井、生活,因為是民間的東西。當時就覺得,原來還可以這麼唱啊?就很新奇。一直去學,師傅便也喜歡我,因為那時已經沒有年輕人願意學這個了。”

學著學著,也感覺到其中的美。不承想,就這樣一直唱到了這個年紀。“別的東西縱有多少意思,也提不起很多興趣了,好像是把一生所有可以對事物的熱愛都投在了白局上。”徐春華也希望在培養的傳承人身上,看到這樣的一份熱愛。

據瞭解,徐春華目前在江東街道睿城社區開設了白局課堂,“6歲到60歲的只要有興趣我都教,每個星期六下午1個小時”,徐春華希望瞭解和喜歡南京白局的人越來越多。方言在時代的變化中如同一個活物,徐春華希望依託方言而生的白局也是這樣。“白局本身就是生於市井,生於雲錦工坊的大花樓機上,很生活。白局的傳承不僅在於將原來的段子、唱法、方言保留下來,更在於傳承這種融入生活、反映生活的態度。”所以,她不斷在創新白局段子,比如《環保小天使》《我是南京娃》,也開始在其中運用更為現代的南京方言。

近日,南京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留住市井的聲音”白局調研團隊成員採訪了白局各級傳承人及相關學者並走進目前白局唯一的固定表演場所——甘熙故居展開問卷調查,深入瞭解南京白局發展困境,探索解決之路。

演出市場狹小,白局後繼少人

徐春華和黃玲玲老師作為南京白局的省級傳承人,年近耄耋仍堅持傳授、表演白局。在她們眼裡,白局發展最大的阻礙是缺乏相應的演出設備和表演場地。“白局由南京方言所唱,外地人很難理解,如果能有投影設備打上字幕,勢必能讓白局被更多人接受”,徐春華這樣說。黃玲玲表示,有限的演出場地與場次並不能給白局演員帶來可觀的收入,以至於傳承者只能將白局作為副業,並不能全身心投入到白局事業中來。

觀眾少?藝術性不高是關鍵

談及白局陷入困境的原因,市級傳承人馬培培老師給出的解釋是,形式跟不上時代步伐,內容與現代生活嚴重脫節。“現代藝術形式發展越發多元化,單單依靠坐唱形式想吸引觀眾越來越難了。”而且,白局起源于織錦工人的搭台說唱,內容上有明顯的時代烙印,與人們的現代生活很難發生聯繫。大學生統計結果也顯示,67%的觀眾認為是與當代社會脫節的內容與審美傾向的改變是白局沒落的主要原因。

南藝青年學者,曲藝研究專家陳潔老師談及白局陷入困境的原因時總結到,藝術性不高是白局和眾多曲藝藝術普遍面臨的問題。與蘇州評彈、北方的京韻大鼓等曲藝藝術相比,白局曲目少,音樂性不強,流派不豐富,文辭水準不高,所以藝術性觀賞性較弱,對觀眾的吸引力也相對較差。

難發展?提高傳承人素質是關鍵

當前,各地政府也在加大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白局傳承現狀也稍有好轉。尤其2008年,南京白局成了國家非遺項目,傳承有了一些制度保障,但白局的職業傳承人卻依舊很少。

身為學者的陳潔老師卻認為白局應該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並提出兩條傳承道路並行的想法:一條路是原汁原味地傳承,保留白局本身獨特的曲種表演特點;另一條則是結合時代進行創新,迎合大眾需要。她還認為傳承人要有提高曲種藝術性的意識和能力。作為創新的探索,甚至可以學習蘇州彈詞、揚州清曲等姊妹曲種,嘗試編寫中篇曲目,“即是編作者又是表演者,通過觀察和積累,發現新的題材點進行創作,又進過不斷地舞臺實踐打磨造就精品,這是傳統曲藝藝術能夠傳承並發展的特點,同樣值得今天曲藝人借鑒。”

白局的未來之路在何方

對於白局表演語言的局限性,傳承人和學者也有共同的意見,那就是在演出時加上字幕,這樣聽眾不會為方言所限,能更好地欣賞曲藝。

陳潔老師還認為白局應該找准自己的定位。在甘熙故居的調查中,51%的觀眾是第一次聽白局且有56%的觀眾聽不懂白局,不過超過七成的觀眾表現出了對白局的喜愛與深入瞭解的興趣,說明了外地聽眾已經佔據了聽眾的半壁江山,而且即使是聽不懂的外地人,也可以欣賞白局。“同樣受方言局限的蘇州評彈之所以能夠在蘇州市民、甚至很大一部分吳方言年輕人中佔有一席之地,是因為旋律優美,唱詞典雅、朗朗上口,更是得益于演員精湛的演出技巧。”陳潔說,“而當下的白局曲目和表演形式,已無法給老南京人提供更加精緻的美的享受,更別說讓外地人去欣賞了。”因此,提升演員素質和曲種本身,在獲得本地人認同的同時聚焦外地遊客,並加大在各旅遊景點的宣傳力度,是白局推廣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蓬勃發展,博物館化,還是自然消亡?

暑期實踐團隊隊長呂安琪是一位南京姑娘,她說自己生活在南京18年,對南京白局一無所知,卻是從外地同學處得知該曲種。南京人對自己的本地曲種都十分陌生,這使她感觸頗深。正是一種對本地文化的認同感和危機感促使她建立起團隊去瞭解,保護白局,而這種危機感和文化的自豪感也正是白居在本地發揚光大所最需要的,廣大南京人更應該承擔起保護本土文化的責任。因此,在聽到陳潔老師建議南京市中小學的校本課程應該加入白局的內容時,隊員們也都十分贊同。

然而,就現狀來看,白局傳承依舊困難重重。傳統白局確實正與社會潮流漸行漸遠,如果選擇堅守,白局最好的結局不過是成為博物館藝術,如同罐頭中的水果雖然存活卻失去生命力;如果大量創新,白局則會失去其原本韻味,這其中的平衡很難把握。收入與市場之間的惡性循環難以打破,又要面對義務教學的老一輩傳承人逐漸老去的事實。不論如何,白局的傳承依舊在南京各個傳承社繼續著,以他們自己的方式保留南京的一份傳統。至於白局能不能完成一場華麗的轉身,只有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

白局傳承人徐春華進社區說唱《莫愁四弄》 蘇大12位女生央視獻演評彈《閃亮的青春》

【閱讀摘要】 近日,南京鼓樓區幕府山街道五塘新村二段社區的活動卻拉近了白局文化與居民的距離,南京白局傳承社當家人徐春華在該社區活動中的現場表演和解說,讓社區老百姓初次聞見“白局”的煙火氣。在該社區書記看來,這樣的活動不僅傳承了白局文化,更提升了群眾文化的品位。>>>詳細

白局、京劇、錫劇唱進南京地鐵

南京地鐵近期將推出星期廣播文化沙龍,將京劇、錫劇等傳統文化引進車廂,乘客可邊乘車邊看戲。14日地鐵大行宮站就將迎來充滿濃濃老南京味道的白局和吆喝,而15日緊鄰南京兒童醫院的珠江路站,則將上演兒童劇。

>>>詳細

南京白局十年保護成果展演舉行

【閱讀摘要】 據悉,近年來,我市對南京白局的保護傳承做了大量工作,成立南京白局研究會、組建白局演出隊,逐步收集和整理南京白局的文史資料等。目前,全市共有白局省級傳承人4名、市級傳承人3名、區級傳承人9名,南京雲錦研究所、秦淮區文化館、北京東路小學分校紅太陽小學被確立為白局傳習基地。

>>>詳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