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汽車同平臺打造的尿性,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古代傳說中, 龍生有九子, 而在當今汽車廠家中, 也有著很多“龍子”存在, 例如同平臺打造的“不同”車型, 最有名氣的當屬大眾旗下的兩大平臺:MQB與MLB, 當然還有非常規車型的MEB平臺, 只用來打造電動汽車, 然而同平臺之下不同品牌的差異也比較明顯, 不過這就是另一個執行標準的問題, 本次不涉及這方面, 先來探討關於同平臺的問題。

首先進入汽車知識大講堂時間, 解釋一下很重要的平臺概念, 同平臺之下的車輛, 車身前半部分的基礎設計, 包括駕駛艙與機器艙的轉向機構、前懸掛和前車軸在內, 經設計確定相對位置之後不能進行更改;而這之後的車身後半部分,

就能根據設計需求進行不同的變動, 如中國特供的L版車型, 也就是拉長軸距、展寬輪距, 還有對車輛後橋懸掛方式進行改變等一系列的改動, 所以平臺的概念, 可以簡單的總結為兩句話:同平臺之下的車型前半車身相同, 後半車身則能根據不同車型和市場需求進行改變。

其實很多人對同平臺車型的偏見, 也就在這裡體現出來, 平臺誕生的本質就是為了降低汽車廠家的成本, 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並且經過整合之後的平臺, 能快速對產品進行不同的修改, 來提升產品推出的速度。

而世界上第一個轎車平臺由大眾打造, 那種千篇一律的家族式前臉也由此出現, 由德系發起的“套娃”式車型, 更是讓消費者們無力吐槽, 比如對此伎倆爐火純青的賓士, 旗下的C級、E級、S級車型, 把其軸距修改到相同尺寸, 絕對沒有幾個人能仔細的區分出車型是哪款, 賓士自家的E級長軸距版在上市之後, 默認的宣傳策略是更像S級的E級車型,

所以消費者們能不吐槽?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人比人氣死人, 車比車氣爆胎, 平臺之下的對比更是讓人無語, 大眾品牌作為“典範”車企, 無數次被釘在“恥辱柱”之上, 接受著無盡的“蹂躪”, 大眾與奧迪算是中國汽車品牌前列的巨頭, 奧迪是大眾的子品牌也是眾所周知。

在BBA的體系之中, 奧迪銷量在數年中一直位居三者首位, 也算是占了大眾的平臺優勢, 更顯著的優勢也就是售價, BBA同級別的車型之中, 奧迪基本都是三者中起步價最便宜的一個, 之所以便宜就和平臺的低成本搭上關係, 奧迪有著大眾更加龐大且精細的MQB和MLB平臺, 來共同在中國市場打造著不同的子品牌車型, 但是寶馬和賓士沒有平臺優勢, 只能慢慢的延伸更低一級的產品, 這其中多投入的金錢和精力, 只能瞅著大眾在心裡默念三字經。

有話說:

如果真要給平臺化區分好與壞, 就當前各品牌對於平臺的猥瑣尿性, 只能說消費者方面更多的感覺是壞處稍大一點, 車企占著平臺化的優勢,

稍微鼓搗一下不同的產品, 就想從消費者兜裡掏出更多的利潤, 不過隨著之後各家車企對自家平臺進行整合, 其中的撕逼也會變的更加厲害, 這個長遠來講也是有所優勢, 但是以大眾MQB鼓搗這麼些年的效率, 不知是不是在藏著掖著, 還是真的連個新的前臉都沒鼓搗出來。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