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上海書評︱李憑:北魏“女主政治”——拓跋濬的乳母常氏

【編者按】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自2005年啟動以來, 2013年推出了第一部修訂本《史記》, 2015年修訂本《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在上海書展首發, 2016年修訂本《遼史》出版, 今年3月, 修訂本《魏書》又將與讀者見面。 值此機會, 《上海書評》組織了北魏專題, 由六位學者帶領我們從不同角度審視北魏時代的歷史。 本文為專題的第三篇。

《高宗乳母常氏傳》僅僅一百零六字, 雖然載入《魏書》的《皇后列傳》, 卻是附著在《景穆恭皇后郁久閭氏傳》之下的副篇, 所以並不起眼。 這篇傳記所述內容如流水之賬, 與同卷其它傳記體例相仿,

獨特之處只在於“葬于廣寧摩笄山, 俗謂之鳴雞山, 太后遺志也”等字。 文中的“太后”, 就是這篇傳記的主人高宗乳母常氏。 因為受到原本乳母的身份所限, 常氏難以像正牌太后那樣, 死後葬入北魏皇家墓區雲中金陵, 只好另選葬地, 這其實並非不正常, 但其“遺志”專注於“鳴雞山”, 倒是值得思量的。

位於河北張家口市下花園區的雞鳴山是北魏常太后的葬地(李憑攝於2003年)

鳴雞山原名摩笄山, 或作磨笄山, 一度稱為馬頭山。 “摩笄”、“磨笄”、“馬頭”, 乃至“鳴雞”, 由於彼此音近而一訛再訛, 傳至現在竟演變成為“雞鳴”。 雞鳴山的地址就在河北省張家口市下花園區境內, 它是一座孤立聳峙的山峰, 近年已成為香火旺盛的福地名勝。

這座山峰的歷史遠比北魏王朝悠久, 在《史記·趙世家》趙襄子元年條下記載著它得名的緣故:“(趙)襄子姊前為代王夫人。 ……(襄子)北登夏屋, 請代王, 使廚人操銅枓(帶有彎曲長柄的舀酒器), 以食代王及從者。 行斟, 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 遂興兵平代地。 其姊聞之, 泣而呼天,

摩笄自殺。 代人憐之, 所死地名之為摩笄之山。 ”這則典故發生在春秋末年, 描述了夾在趙、代兩家政權激烈衝突中的代王夫人之悲慘命運。

唐人張守節為《史記》作正義, 以《括地志》所引《魏土地記》的記載對代王夫人的矛盾心理加以描寫:“代郡東南二十五裡有馬頭山。 趙襄子既殺代王, 使人迎其婦。 代王夫人曰:‘以弟慢夫, 非仁也;以夫怨弟, 非義也。 ’磨笄自殺而死。 使者亦自殺也。 ”衝突的雙方, 趙是夫人的娘家, 代是夫人的夫家。 衝突的結局, 其弟趙襄子藉陰謀獲勝, 其夫代王慘遭殺害。 亡國失家的夫人呼天搶地, 陷入極度痛苦之中。 她既不能“以弟慢夫”, 又不願“以夫怨弟”, 夾在或則非仁或則非義之間, 深處矛盾而無以自拔, 只得磨笄自殺。

這則典故淒涼委婉, 令代人同情惻隱, 於是將代王夫人自殺之地稱為磨笄山。

從此磨笄山上陰霾密佈, 久久不散。 後來酈道元注《水經》, 在《灅水篇》于延水條下也記載了磨笄山得名的典故。 這表明, 直到北魏統治之際, 在磨笄山附近依然流傳著早年代王夫人自殺的典故。 加之, 附近一帶屢遭戰亂, 山區常有綠林強盜出沒, 於是行人視若畏途。 北魏太安年間, 已經成為當朝太后的常氏路過磨笄山, 她久久地駐足, 仰視這座在寬闊平原上兀自矗立的險峻山峰, 俯聽鄉老訴說代王夫人的悲慘情由, 不禁憫然歎息。 悲憫之後, 常氏竟然選定磨笄山作為自己的歸宿。 和平元年(460年), 常氏去世。 朝廷果然按照她的遺志, 將她葬於磨笄山。

磨笄山在北魏時代尚未如現代那樣, 成為人們趨之若鶩的風景勝地, 代王夫人自殺的典故更不是吉慶徵兆, 常氏為何偏偏留下葬於此山的遺志, 個中必定有曲折苦衷。 筆者撮合《魏書·外戚常英傳》等文獻, 與常氏本傳對照閱讀, 略加揣摩推演如下。

《魏書》

常氏本傳中的高宗,就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拓跋濬的祖父是太武帝,父親是監國的太子拓跋晃,所以他一生下來就被視為未來君主的候選人了。北魏後宮有子貴母死的規則。按照這條規則,儲君之母將被處死,然而幼小的儲君卻需要有人照顧,因此就派生出由保母或乳母撫養儲君的慣例。為了確保安全,幼小的儲君及其乳母會被安頓在別宮撫養,不得與親生母親同居共處。所以,文成帝自幼便一直由乳母常氏撫養著。

常氏雖然出身乳母,但是據說她的家族也曾顯赫一時。常氏的祖父常亥曾在前秦苻堅朝任扶風太守。扶風郡隸屬于司隸校尉,管轄京師長安以西諸縣,是拱衛京師的要地,可見常亥當時頗受器重。常太后的父親常澄當過後燕勃海太守。勃海郡領南皮等十縣,轄有今河北省東南部的滄州市一帶。然而,後燕後來被北魏攻滅,常家隨之破落。那時候常家的掌門人是常氏的長兄常英。常英帶領家族逃難,到達遼西龍城,成為北燕國的臣民。

常氏之母宋氏為常澄侍妾,常氏在娘家地位低下,所以早早就嫁與平常人家了。此後常氏的生活雖然拮据,但是還算安定。豈料北魏太武帝發動大軍東征,將北燕敗滅了。北燕臣民大多被擄掠到北魏國都平城,其中就有常氏及其親屬。接著,生育不久的常氏被押入北魏後宮,陷入命運未蔔的境地。誰知不幸之中竟有僥倖,常氏被選中成為剛剛出生的拓跋濬的乳母。

太武帝的窮兵黷武,招致朝廷政局動盪不安。原本監國的太子被太武帝逼死,接著太武帝被閹官宗愛謀殺,其嫡長孫拓跋濬成為孤兒。幸虧有乳母常氏的機警隱藏與竭力保護,拓跋濬才免遭不測。閹官宗愛勢力被鎮壓之後,拓跋濬受到群臣擁立,登基當上皇帝,是為文成帝。文成帝頗有感恩之情,先尊常氏為保太后,進而尊常氏為皇太后,從此常氏尊貴無比。

影視作品中的拓跋濬和母親

常氏享盡物質上的榮華富貴,精神上卻極度空虛,她不斷地想起自家的親人。過去作為乳母,她出不得宮廷,無法與親屬聯繫;如今成為太后,她可以為所欲為了。常太后讓文成帝追贈她的祖父為遼西簡公,追贈她的父親為遼西獻王。她又讓朝廷封她的兄長常英為太宰、遼西王,封她的弟弟常喜為左光祿大夫、燕郡公。還將其他常家親眷找到,不管血緣的遠近,都為他們一一封賞官爵和財產。

歷史給予常氏契機,讓她登上北魏後宮權力的頂巔,而造成契機的原因則是後宮子貴母死規則。子貴母死的第一例是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殺儲君之母劉夫人事件,道武帝著此先鞭的目的在於杜絕母后及外戚干預朝政。然而,親生母后被處死後,位置被乳母取代,形成冒牌太后及其外戚勢力膨脹的結果。真乃歷史的報應,這是道武帝始料不及的。

道武帝制定殘忍的殺戮規則,使自己的後代失去母愛,也使他人的子女失去乳養。話說回來,眾多受到常氏恩賜之人,其實並非常氏真正掛記的至親。常氏是庶出之女,在常家原本地位卑賤,不會得到多少家庭溫暖,更談不上親人呵護。在常氏的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她那斷了奶的親生孩子以及孩子的父親。常氏命人遍尋親人,唯獨她的丈夫和孩子下落不明,不知是在常氏進宮之際就被除掉了,還是事後因窮困或災難而不幸殞命了。常氏痛心疾首,她不會忘記過去,正是北魏大軍焚毀了她的家園,擄掠了她的親人,強令她離開故土與家庭,迫使她在冷酷的宮廷裡苟活。乳子文成帝雖然對常氏不薄,但他的祖父卻是滅絕她安定生活的仇敵,以往拋子別夫的沉重代價是永遠難以補償的。所以,常氏對文成帝難以寄託真正的親情,她日夜感受著孤獨的煎熬。

為了釋放心中的抗議,常氏特意將父親的陵墓遷葬到北燕所在地遼西,並為父親樹碑,立廟,置守塚,以寄託她對故國故鄉故親的哀思。由此就不難理解,何以常氏路過磨笄山時會久久地駐足,因為代王夫人的悲劇勾起了她的聯想。如同代王夫人那樣,常氏身後的安排也處於兩難的地步。一方面,身為北魏的太后,常氏不可能葬回故鄉遼西的墳塋;另一方面,原本只是乳母,在北魏皇家並無位次,常氏既不能也不想葬入皇族陵園。孑然一身的常氏選定磨笄山這座孤峰,她追隨代王夫人去了。

【上海書評︱北魏專題】

《魏書》

常氏本傳中的高宗,就是北魏文成帝拓跋濬。拓跋濬的祖父是太武帝,父親是監國的太子拓跋晃,所以他一生下來就被視為未來君主的候選人了。北魏後宮有子貴母死的規則。按照這條規則,儲君之母將被處死,然而幼小的儲君卻需要有人照顧,因此就派生出由保母或乳母撫養儲君的慣例。為了確保安全,幼小的儲君及其乳母會被安頓在別宮撫養,不得與親生母親同居共處。所以,文成帝自幼便一直由乳母常氏撫養著。

常氏雖然出身乳母,但是據說她的家族也曾顯赫一時。常氏的祖父常亥曾在前秦苻堅朝任扶風太守。扶風郡隸屬于司隸校尉,管轄京師長安以西諸縣,是拱衛京師的要地,可見常亥當時頗受器重。常太后的父親常澄當過後燕勃海太守。勃海郡領南皮等十縣,轄有今河北省東南部的滄州市一帶。然而,後燕後來被北魏攻滅,常家隨之破落。那時候常家的掌門人是常氏的長兄常英。常英帶領家族逃難,到達遼西龍城,成為北燕國的臣民。

常氏之母宋氏為常澄侍妾,常氏在娘家地位低下,所以早早就嫁與平常人家了。此後常氏的生活雖然拮据,但是還算安定。豈料北魏太武帝發動大軍東征,將北燕敗滅了。北燕臣民大多被擄掠到北魏國都平城,其中就有常氏及其親屬。接著,生育不久的常氏被押入北魏後宮,陷入命運未蔔的境地。誰知不幸之中竟有僥倖,常氏被選中成為剛剛出生的拓跋濬的乳母。

太武帝的窮兵黷武,招致朝廷政局動盪不安。原本監國的太子被太武帝逼死,接著太武帝被閹官宗愛謀殺,其嫡長孫拓跋濬成為孤兒。幸虧有乳母常氏的機警隱藏與竭力保護,拓跋濬才免遭不測。閹官宗愛勢力被鎮壓之後,拓跋濬受到群臣擁立,登基當上皇帝,是為文成帝。文成帝頗有感恩之情,先尊常氏為保太后,進而尊常氏為皇太后,從此常氏尊貴無比。

影視作品中的拓跋濬和母親

常氏享盡物質上的榮華富貴,精神上卻極度空虛,她不斷地想起自家的親人。過去作為乳母,她出不得宮廷,無法與親屬聯繫;如今成為太后,她可以為所欲為了。常太后讓文成帝追贈她的祖父為遼西簡公,追贈她的父親為遼西獻王。她又讓朝廷封她的兄長常英為太宰、遼西王,封她的弟弟常喜為左光祿大夫、燕郡公。還將其他常家親眷找到,不管血緣的遠近,都為他們一一封賞官爵和財產。

歷史給予常氏契機,讓她登上北魏後宮權力的頂巔,而造成契機的原因則是後宮子貴母死規則。子貴母死的第一例是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殺儲君之母劉夫人事件,道武帝著此先鞭的目的在於杜絕母后及外戚干預朝政。然而,親生母后被處死後,位置被乳母取代,形成冒牌太后及其外戚勢力膨脹的結果。真乃歷史的報應,這是道武帝始料不及的。

道武帝制定殘忍的殺戮規則,使自己的後代失去母愛,也使他人的子女失去乳養。話說回來,眾多受到常氏恩賜之人,其實並非常氏真正掛記的至親。常氏是庶出之女,在常家原本地位卑賤,不會得到多少家庭溫暖,更談不上親人呵護。在常氏的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她那斷了奶的親生孩子以及孩子的父親。常氏命人遍尋親人,唯獨她的丈夫和孩子下落不明,不知是在常氏進宮之際就被除掉了,還是事後因窮困或災難而不幸殞命了。常氏痛心疾首,她不會忘記過去,正是北魏大軍焚毀了她的家園,擄掠了她的親人,強令她離開故土與家庭,迫使她在冷酷的宮廷裡苟活。乳子文成帝雖然對常氏不薄,但他的祖父卻是滅絕她安定生活的仇敵,以往拋子別夫的沉重代價是永遠難以補償的。所以,常氏對文成帝難以寄託真正的親情,她日夜感受著孤獨的煎熬。

為了釋放心中的抗議,常氏特意將父親的陵墓遷葬到北燕所在地遼西,並為父親樹碑,立廟,置守塚,以寄託她對故國故鄉故親的哀思。由此就不難理解,何以常氏路過磨笄山時會久久地駐足,因為代王夫人的悲劇勾起了她的聯想。如同代王夫人那樣,常氏身後的安排也處於兩難的地步。一方面,身為北魏的太后,常氏不可能葬回故鄉遼西的墳塋;另一方面,原本只是乳母,在北魏皇家並無位次,常氏既不能也不想葬入皇族陵園。孑然一身的常氏選定磨笄山這座孤峰,她追隨代王夫人去了。

【上海書評︱北魏專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