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幫助孩子度過這一沉重難關:面對親朋好友的死亡

小編翻譯發表在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作為一個成年人, “死亡”永遠不是一個輕鬆的話題, 和孩子更是不知從何講起。 全家人都喜歡的某個人去世, 家長可以通過愛、鼓勵和理解幫助孩子走過發生的變故。

面對親朋好友的離世時, 家長對孩子經常採取避而不談的辦法, 本意是為了保護孩子, 但結果是很多家長不是向孩子隱瞞親人去世的消息, 就是誤導了孩子。 誠實和開門見山地跟孩子講死亡這個話題還能增進感情, 孩子知道父母相信他們懂事了, 能夠承受住災難的降臨, 這會讓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有資格瞭解一些事情,

他們會以更成熟的心理應對以後生活中將會遇到的各種挑戰。

使用合適字眼兒

父母不應該回避向孩子談起死亡這一事實, 霍爾說, 在日常生活中, 父母就可以潛移默化地幫助孩子。 “在生活中必須有暫時離別的時候,

就可以借機幫孩子知道什麼是叫順其自然, ”他建議說。 例如送孩子去幼稚園時, 可以向孩子解釋, 今天沒有媽媽在身邊陪著應該怎麼辦。

遇到有人去世, 你向孩子傳遞消息時使用的語言很重要。 《孩子的憂傷》一書的作者迪安·麥克索克說, 跟孩子講述所發生的事情時, 要使用簡單、直接和能讓孩子理解的詞語, 不要用拐彎抹角來弱化事實。 要說“死”和“去世”, 而不要說:“沒了”或者“走了”之類的詞。 如果你告訴孩子:“你的狗狗走了”或者“奶奶永遠醒不了了”, 孩子可能會出現睡眠障礙, 因為他們害怕同樣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或者會開著房門, 一心等待著他們永遠失去的狗狗有朝一日會回家。

應對悲傷

為了幫孩子應對悲痛, 你需要幫孩子感覺到他們的生活秩序已經恢復了正常, 那麼保持全家人熟悉的日常活動和習慣就很有幫助。 這樣做有時具有挑戰性, 因為面對親人去世, 孩子會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困惑, 有時會出現反抗行為。 克魯克斯女士說, 有些孩子會變得膽小,

還有的孩子會有侵犯性舉動或者裝出一副什麼都不怕的樣子。 “你會發現有些孩子變得幾乎象個超級負責的小大人兒似的, 特別是當父母有一方去世, 他們又是家裡的大孩子的時候, ”她說。

如果孩子在情緒上沒什麼變化, 這也不是不正常。 他們也許在短時間情緒低落, 過一會兒就高興地和小夥伴玩了起來。 他們的有些反應甚至可能會顯得有些失常, 比如, 當聽到有人去世的消息時, 孩子也許會控制不住地笑起來。

要是孩子由此變得少言寡語, 不願與人交流, 或者年紀太小, 還不會用語言表達他們的想法, 克魯克斯建議, 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非語言資訊。 對於有些孩子來說, 心裡的悲傷會是一種身體體驗。

孩子也許會出現睡眠障礙、頭疼、腸胃不適等症狀。 “留心孩子沒說出來的那些話, 可以看出他們的心理活動, ”她說。 “關注他們的情緒、行為和身體語言是否極端、異常或者與以往不同。 ”

一次悲傷的歷程

有人去世時, 孩子會覺得他們的世界變得混亂不堪。 他們身邊的大人們流著淚、不知所措、有時還會發火。屋裡人輕聲但是急切地低語著,電話鈴接連不停地響起來,陌生人在他們的家裡進進出出。

對於不幸之事的反應方式沒有對與錯之分,畢竟悲傷是一種歷程,會在時光的變換中以不同方式表現出來。據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道奇心理治療中心主席多娜·舒曼說,對於一個正處於悲痛之中的孩子,家長們所能給予的最好撫慰是傾聽。

“所謂傾聽,不僅需要我們的耳朵,還需要我們的眼睛、我們的心、我們的思想,”她說。“我們不要覺得自己在孩子面前就應該是無所不知;要允許有個人的不同看法;不要輕易下結論或者敷衍了事。”

幫助孩子應對悲傷的時候,也不要忽視了你自己心裡的痛苦。如果覺得必要,你可以向其他人尋求幫助,或者找專家進行諮詢。家長照顧好自己,也是向孩子展示出了面對悲傷和走過悲傷的辦法。

鼓勵孩子回憶和死者建立一種感情紐帶,也會幫孩子走過這段歷程。每天和孩子聊天時,找時機鼓勵孩子談一談死者。比如:“爸爸會喜歡這個,”或者“媽媽會為你驕傲。”

孩子喜歡的一個人去世時,他們的悲傷比成年人要漫長得多。這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孩子經常是任由悲傷壓抑在心。霍爾說,孩子這樣做是為了不讓家長傷心。“他們看到媽媽和爸爸已經夠傷心的了,孩子談起逝者時會情緒低落,這會讓他們的家長更難受。”結果,孩子不再提及此事,把悲傷憋在了心裡。

孩子的悲傷持久難去,另外一個原因是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會在腦子裡一遍遍重複以往經歷的事情。克魯克斯說,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對事情有不同的理解。“五歲的孩子會以他們特有的眼光看待一件事,但是長到七歲時,他們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所增強,會重新理解那件事。”

回答千奇百怪的問題

和大人一樣,孩子也會說出諸如“為啥是我?”、“萬一……”和“要是……就好了”之類的話語。他們可能還會一遍又一遍地問起同一個問題,如果是孩子的雙親有一方去世,孩子會變得懂事,關心在世親人的健康和生活。他們可能會問:“媽媽,如果你死了,我會怎麼樣?”

如果孩子問起去世之人,家長們要留心,孩子也許會問出讓大人們措手不及的問題。“把奶奶埋在地下,她的鼻子會不會鑽進蟲子?”或者“為什麼我摸到媽媽的臉是冰涼的?”

學齡前兒童還可能會問起另一些問題,比如:“爸爸什麼時候回來?”學齡前兒童不大容易理解“永遠”是個什麼概念,不少孩子會以為死亡是暫時的、是可以死而復生的。他們的這種想法是深受卡通片裡的角色和超人故事的影響,卡通片裡的角色經常是被對手殺了,然後又神奇地活了過來,連一點兒傷都沒有。克魯克斯說,在孩子成熟到能理解“永遠”這個概念之前,家長們應該以簡單的話語反復告訴孩子一個事實:“不,爸爸回不來了。他死了。”

告別逝者

安排孩子參加逝者葬禮,有助於孩子對死亡加深一些理解,但是家長應該讓孩子自己選擇是否參加葬禮。霍爾說,如果做了適當的準備,即使是年紀很小的孩子也能通過參加葬禮獲取知識。“不給孩子這個機會,會讓他們的困惑越發難解。甚至到了成年,葬禮的真實情況對於他們來說可能都是個謎,”他說。

為了讓孩子瞭解葬禮的整個過程,家長可以帶孩子參加葬禮當天的所有儀式——告訴孩子,現場會有很多人,他們會哭泣、會念悼詞、會講起死者生前做過的一些善舉。讓孩子看看棺材是開著的還是關著的;告訴他們將會看到的情景:媽媽會閉著眼睛,她的心臟不再跳動,但是你可以再摸摸她。“對於很多孩子來說,認識一個人死去時的真實景象是一次極為重要的成長經歷,”霍爾說。

雖然孩子可能對於死亡這個概念已經有所適應,可如果他們變得狂躁不安,那麼家長就就需要做出應急處理,請一位可信的成年人把孩子帶離現場,在此種情況下是必需的。要是孩子不想參加葬禮,你可以把葬禮過程拍成視頻,以便他們在以後願意的時候觀看。

給逝去的人或寵物製作一些紀念物,讓孩子能從中有所收穫,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會有好處。他們也許會喜歡為紀念一位逝去的朋友製作一張紀念卡、給一隻死去寵物貓用紙糊制一口棺材、或者為紀念爺爺的一生畫一幅畫,並且製作一個記憶盒。

他們身邊的大人們流著淚、不知所措、有時還會發火。屋裡人輕聲但是急切地低語著,電話鈴接連不停地響起來,陌生人在他們的家裡進進出出。

對於不幸之事的反應方式沒有對與錯之分,畢竟悲傷是一種歷程,會在時光的變換中以不同方式表現出來。據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道奇心理治療中心主席多娜·舒曼說,對於一個正處於悲痛之中的孩子,家長們所能給予的最好撫慰是傾聽。

“所謂傾聽,不僅需要我們的耳朵,還需要我們的眼睛、我們的心、我們的思想,”她說。“我們不要覺得自己在孩子面前就應該是無所不知;要允許有個人的不同看法;不要輕易下結論或者敷衍了事。”

幫助孩子應對悲傷的時候,也不要忽視了你自己心裡的痛苦。如果覺得必要,你可以向其他人尋求幫助,或者找專家進行諮詢。家長照顧好自己,也是向孩子展示出了面對悲傷和走過悲傷的辦法。

鼓勵孩子回憶和死者建立一種感情紐帶,也會幫孩子走過這段歷程。每天和孩子聊天時,找時機鼓勵孩子談一談死者。比如:“爸爸會喜歡這個,”或者“媽媽會為你驕傲。”

孩子喜歡的一個人去世時,他們的悲傷比成年人要漫長得多。這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孩子經常是任由悲傷壓抑在心。霍爾說,孩子這樣做是為了不讓家長傷心。“他們看到媽媽和爸爸已經夠傷心的了,孩子談起逝者時會情緒低落,這會讓他們的家長更難受。”結果,孩子不再提及此事,把悲傷憋在了心裡。

孩子的悲傷持久難去,另外一個原因是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會在腦子裡一遍遍重複以往經歷的事情。克魯克斯說,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對事情有不同的理解。“五歲的孩子會以他們特有的眼光看待一件事,但是長到七歲時,他們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所增強,會重新理解那件事。”

回答千奇百怪的問題

和大人一樣,孩子也會說出諸如“為啥是我?”、“萬一……”和“要是……就好了”之類的話語。他們可能還會一遍又一遍地問起同一個問題,如果是孩子的雙親有一方去世,孩子會變得懂事,關心在世親人的健康和生活。他們可能會問:“媽媽,如果你死了,我會怎麼樣?”

如果孩子問起去世之人,家長們要留心,孩子也許會問出讓大人們措手不及的問題。“把奶奶埋在地下,她的鼻子會不會鑽進蟲子?”或者“為什麼我摸到媽媽的臉是冰涼的?”

學齡前兒童還可能會問起另一些問題,比如:“爸爸什麼時候回來?”學齡前兒童不大容易理解“永遠”是個什麼概念,不少孩子會以為死亡是暫時的、是可以死而復生的。他們的這種想法是深受卡通片裡的角色和超人故事的影響,卡通片裡的角色經常是被對手殺了,然後又神奇地活了過來,連一點兒傷都沒有。克魯克斯說,在孩子成熟到能理解“永遠”這個概念之前,家長們應該以簡單的話語反復告訴孩子一個事實:“不,爸爸回不來了。他死了。”

告別逝者

安排孩子參加逝者葬禮,有助於孩子對死亡加深一些理解,但是家長應該讓孩子自己選擇是否參加葬禮。霍爾說,如果做了適當的準備,即使是年紀很小的孩子也能通過參加葬禮獲取知識。“不給孩子這個機會,會讓他們的困惑越發難解。甚至到了成年,葬禮的真實情況對於他們來說可能都是個謎,”他說。

為了讓孩子瞭解葬禮的整個過程,家長可以帶孩子參加葬禮當天的所有儀式——告訴孩子,現場會有很多人,他們會哭泣、會念悼詞、會講起死者生前做過的一些善舉。讓孩子看看棺材是開著的還是關著的;告訴他們將會看到的情景:媽媽會閉著眼睛,她的心臟不再跳動,但是你可以再摸摸她。“對於很多孩子來說,認識一個人死去時的真實景象是一次極為重要的成長經歷,”霍爾說。

雖然孩子可能對於死亡這個概念已經有所適應,可如果他們變得狂躁不安,那麼家長就就需要做出應急處理,請一位可信的成年人把孩子帶離現場,在此種情況下是必需的。要是孩子不想參加葬禮,你可以把葬禮過程拍成視頻,以便他們在以後願意的時候觀看。

給逝去的人或寵物製作一些紀念物,讓孩子能從中有所收穫,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會有好處。他們也許會喜歡為紀念一位逝去的朋友製作一張紀念卡、給一隻死去寵物貓用紙糊制一口棺材、或者為紀念爺爺的一生畫一幅畫,並且製作一個記憶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