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頭裹白頭巾為崇禎弔孝,打臉軟骨精英,草民抗清,死戰不苟活!

1

戰鬥這個詞在我們的生活中近乎銷聲匿跡了, 即便我們仍時不時地說這樣的漂亮話。 其實, 我們漂亮話裡的戰鬥更多地是奔波,

為名、為利、為女人、為自己——這是一個沒有信仰只有本能的時代, 為了生活, 為了盡可能活好, 我們本能地而且極有可能毫無原則地在活著。 平凡是我們遠離信仰的藉口, 其實信仰一點不複雜, 我相信只要一個人的心中有重過名利和生命的東西, 那他就是個有信仰的人。

這對於我們每個人其實很重要。 因為有這個, 我們才有機會真正地戰鬥。

抗爭是每個男人都想過的, 但每個人手裡的飯碗將這個念頭早已扼殺的乾乾淨淨。 那些我們曾聽到過的抗爭故事, 他們多半都是先為飯碗後為名利, 這些人不是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為信仰搏命的人, 因為是草民, 他們的信仰可能簡單之極, 但恰恰是這種重過生命的簡單理由才真的讓人動容。

清初, 浙江一帶出現過一支頭裹白頭巾為崇禎弔孝的抗清隊伍, 清一色的白頭義士, 他們真的很酷。

2

清順治四年, 浙西吳凱奉南明魯王旨意, 招募民間散兵游勇、反清志士在江幹一帶與滿清展開了一場激戰, 由於寡不敵眾, 義軍兵敗, 清軍自富陽渡江, 一路追殺義軍首領吳凱。 吳凱帶著親眷部眾逃至磐安縣後終被追殺而來的清軍合圍在玉山中, 吳凱令親眷將隨軍財物拋撒山下以遲緩清軍, 趁清軍撿拾財物之機, 吳凱沖出包圍圈, 逃至十相寺。 在十相寺, 吳凱令部將八人繼續突圍, 其餘眾將士則據寺抗擊清軍。 一番激戰後, 吳凱部見突圍無望, 決定殺身殉國, 轉眼間, 一座小寺內, 一百二十人皆自刎殉國。

而當突圍奔走的八人得知這一噩耗後, 他們集體放棄了逃命苟活, 在一棵老松樹下, 他們用上吊的方式殺身成仁了。

這是一群沒有名字的草民英雄, 他們是為大明亡國而戰, 為大明亡君崇禎而戰, 他們沒有文化, 只有不苟活的簡單信仰, 因為他們的悲壯赴死, 浙江一帶的民眾燃起了燎原之火,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白頭軍。

3

玉山下, 在地方豪傑周欽貴的帶領下, 義士們頭裹白頭巾為殉國的崇禎弔孝, 為死戰的草民弔孝。 在滿清強虜面前, 一尺簡單白布成了草民共舉的旗幟, 四方百姓紛紛頭裹白布蛻變成為故國死戰的義士。 面對漫山遍野的白頭義士, 滿清朝廷急令總兵馬進寶率兵圍剿, 白頭軍尹燦一部與清軍巧妙周旋,

清軍虎狼師一時間四處疲於奔命。

面對聲勢越來越大的白頭軍, 滿清朝野震動, 順治五年, 浙江巡撫秦世禎令金、台、紹、處四州官兵合兵圍剿, 除此之外, 清廷更在各鄉編造《千家冊》, 凡是造冊不在家者, 一律以白匪論處。 周欽貴、尹燦率部四處出擊, 兵盛之時一度連營八十裡。 順治七年, 滿清調集重兵對白頭軍進行大舉圍剿, 白頭軍寡不敵眾, 尹燦引兵撤向天臺, 中途不幸被擒。 面對清軍重利招撫, 尹燦堅貞不屈, 悲壯赴死, 行刑前, 義士著大明儒生衣冠, 足蹬朱履, 屠刀落下前, 義士慷慨大呼:“己死得其所, 義士當如此!”

尹燦殉國後, 周欽貴率領白頭軍五百人進駐羅城岩, 死戰清軍。 周欽貴死後, 一個接一個的義士堅毅接棒,

面對清廷的絞殺, 白頭軍整整堅持了二十八年。

4

白頭軍, 他們當中留下名字的和沒留下名字的統統被清廷描述成了烏合之眾。 然而比起當時那些名聲顯赫的軟骨精英, 一尺白布讓他們的草民頭顱顯得更高貴!說這樣一段枯燥的故事, 其實只為重複開始的那一句話——只要一個人的心中有重過名利和生命的東西, 那他就是個有信仰的人!信仰一點不複雜!信仰也並不一定非在生死攸關的時候才用的著!一個有簡單信仰的人, 無論何時, 他一定比沒有的人要正一些, 硬一些, 可歌可泣一些, 而這恰恰能讓我們的平凡顯得不凡!

做一個不凡的平凡人, 只要有一點勇氣, 我們都可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