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筆記|皇帝任性之後

劉邦是大皇帝, 做事情由著性子, 信手拈來, 信腳拈去。

劉邦定都長安後, 很少待在都城, 直到漢十二年(前195年)去世, 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於“邊疆維穩”和“剿匪平叛”。

北方匈奴是終漢一朝的最大外患, 始終沒有解決好, 漢武帝時期是處理最好的, 但也是時有反復, 究其原因, 是劉邦開了個壞頭。

漢七年十月(前200年), 劉邦不聽勸阻, 率大軍從樓煩(今大同北)北伐, 遭遇極寒天氣, 近二三成的士兵凍掉手腳指頭。 “至樓煩, 會大寒, 士兵墮指者什二三。 ”大軍被圍困七天, 情景危急, 命懸一線。 最後用一個下三濫的辦法才得以脫困。 私下送重金給匈奴單于的王后, 並附一批美女圖, 告訴王后:漢皇帝被圍困, 準備獻一批美女給單于。 王后擔心失寵, 說服單于放劉邦一條生路。 勸阻劉邦北伐的是婁敬, 此時已更名為劉敬。 劉邦很惱火, 不但不聽還撤了他的職。 從樓煩僥倖脫困後,

劉敬官復原職, 並給劉邦上諫了緩解北方危機的“和親政策”, 並擔任首位“和親大使”。

漢代的“和親政策”是從漢七年開始的, 以後成了規則, 匈奴新單于即位後, 漢朝廷選一位皇室女子下嫁單于做“閼氏”, 用今天的話說, 叫用美女換和平。

中國的朝代裡, 解決“邊疆危機”最成功的的是清朝,

南收臺灣, 西定青藏、新疆。 清朝是滿蒙聯合執政, 皇后為蒙古族。 滿蒙自身是北方民族, 但這只是外在原因, 內因是攘外的政策得體。 而漢代的“和親政策”, 從實質上說, 是大國的屈辱。

(摘自《組工文萃》2016年第二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