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背夫的辛酸往事(上)

茶馬古道上曾經活躍著一個古老的職業——“背夫”

我是在四川的神仙池遊玩第一次見到、聽到有關背夫的故事。

剛進山裡, 一直濃雲蔽日的天空中開始飄起了雨, 細細密密地更襯托出神仙池宛若仙境。

簡易的木梯借助山勢搭建得有些敷衍, 一步一滑, 累得我氣喘吁吁。 抬頭看看, 周圍的景物影影綽綽。 層層疊疊的灘流到處是被沖刷下來的斷枝殘葉。 偌大的景區空蕩蕩的, 心裡有點發怵。

順原路返回, 突然從密林走出兩個人, 披著雨衣, 肩頭的背夾子上, 頂著兩根碗口粗的杉樹, 邁著碎步向前, 走在濕滑的鈣華沉積的岩層上顯得穩穩當當,

一會兒就消失不見了。

我們愣怔怔地看著, 說不出話來。

“偶奶奶年輕時候也幹過, 累得一身病, 可憐哦”

司機叔叔話令我們大吃一驚:“背木頭?”

“茶、鹽巴、糧食, 啥子都背”

大概是因為我們難以置信的表情, 司機叔叔帶著當地濃重口音的普通話慢慢解釋:“解放前, 家裡窮, 母得次(沒得吃)。 偶爸爸六個兄妹, 爺爺抓了壯丁兒。 地少, 田裡種的根本吃不飽。 偶奶奶為了娃兒能活命, 母滴辦法……”

為什麼不用馬馱貨物?為什麼不進城打工?一波一波的問題湧上來, 看司機叔叔有點難過樣子, 只好生生把問題咽回肚子裡。

回去的路上幾乎無話, 下山的路極其難走。 一面是雲霧彌漫深不可測的山崖, 一面是怪石羅列的石壁,

數不清的轉彎繞得人有點頭暈。 雨越下越大, 車子扭著秧歌經過一段一段的濕滑泥濘的爛路, 我們被顛得前仰後合。 好不容易到了山腳下, 大家才松了口氣。

晚上, 親子聊天時間, 我對於人力運輸方式的不理解引爆了爭執。 爸媽對我“為虛構出來的傳奇感動得稀裡嘩啦, 卻對歷史上真實存在, 並不遙遠的傳奇嗤之以鼻”的“不正確歷史觀”必須立即糾正, 取消既定的行程趕赴雅安。

茶葉博物館, 一組以背夫作為創作元素的青銅人物雕像群安排在不同的背景下。 污垢的面龐, 蓬亂的頭髮, 被茶包壓彎的脊背, 四肢如同枯乾的樹枝, 讓人感覺到生活的艱難、無奈和沉重。

博物館陳列臺上幾件簡陋的舊物似乎是背夫的行頭。

不喜歡玩猜謎遊戲, 對照著物品的名稱, 用手機搜索物品的用途。

“背著背夾子, 胸吊汗刮子, 手上提拐子, 腳穿腳碼子……”原來這是當時背夫們的標配, 是背夫們翻山越嶺必須要借助的工具。

背夾子, 類似於木板凳一樣的特殊工具。 用木條做成的架子,

下方有兩點支撐, 上面放東西, 用繩子收緊以後, 東西也不會輕易掉落。

丁字形拐杖, 俗稱‘拐筢子’‘墩拐子’。 拐尖鑲有鐵杵, 用硬的雜木做成, 一般呈丁字形狀。 背夫們休息時用拐子頂在背夾子下方, 承受起所背物資的重量。

腳碼子, 用鐵打制的防滑工具。 一般綁在草鞋的底部, 一種腳碼子有突出的鐵釘, 用來走冰雪路面;一種腳碼子是無釘的糙面, 用來走泥濘的道路。

除了這三種最為主要, 還有汗刮子、扇單、管簽等也很常用。

汗刮子, 用竹片或篾片做成, 用來刮額頭上的汗。

扇單, 用棕葉縫製而成的扇形工具, 雨雪天氣時用來蓋住背的物資, 不背東西時用來包拐子、腳碼子和其他東西。

管簽, 通常是1米多長的硬竹片, 插在背夾子和背的物資之間,

通過增加高度來增加背夾子的容量, 放一些食物、草鞋等需要經常取用之物。

蜀道之難, 難於上青天!難道就是帶著如此簡陋的工具開創了世界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距離最遙遠的文明古道?

川藏茶馬古道四川段, 雅安至康定是最為艱險的一段, 海拔3437米米高的二郎山被稱為“天塹”。 一路上陡峭險峻, 騾馬難行, 只有人的雙腳可以攀援其間, 也因此產生了一種特別的人力運輸業——背夫, 當地也稱“背二哥”或“背子”“茶背子”。

背夫們來來往往的羊腸小徑, 被稱之為“小路”。 魯迅有一句名言“其實地上本沒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但在山高路陡的原始森林裡, 這句話可能不那麼適用了。 “小路”隨時會埋沒在亂石叢生中, 隨時會被洪水沖毀。這樣的路對於背夫而言,每一次的經過都是拓荒。

作為當時最苦的謀生方式,背夫們一般利用秋收以後的農閒時節。為了防止背夫們中途撂包子,一般由十人左右組成一組,通過“攬頭”開具保單、繳納手續費後,就可以到茶號背茶。

茶包用篾條包裝,重的18斤一包,輕的15斤一包。中等力氣者背10包到12包,力氣大的可以背15、16包,重量為300斤左右,相當於兩三匹騾馬的負重。茶包是一包包疊加起來的,用竹簽串連固定,再以篾條編成背篼,套上雙肩。多的高有兩米多,少的也有一米多,背在背上如同一座小山。

天麻麻亮就出發的背夫,茶包一旦上背,便意味著沿途無論翻山越嶺,還是跋山涉水是不會卸下的。

大背師,又叫拐子師,是背夫的領頭,他們不僅要背負同樣多的茶包,一路上,還負責審視路段和背夫消耗情形,找平緩之處打拐歇口氣。此時,背夾子不能離身,茶包墊在拐子上,背夫雙腳微叉,與拐子形成三角支架,挺直腰背歇息片刻。聽大背師一聲吆喝,便埋頭繼續上路。

數百斤的茶包,數百年的行走,日久天長,在古道上留下的深深淺淺的拐子窩,是背夫們艱辛路程中無法泯滅的印痕。

背夫以男人為主,也有一些生活極為艱難的女人和孩子,為了生計被迫參與其中。但因為力氣小背得少,報酬也相對更少。除了男背夫的工具外,女背子的茶包上還要掛上幾匹筍殼。她們不得不像男人一樣站立著小便,用筍殼接尿作‘水槽’之用。用過的筍殼還不能丟,掛在背夾子上風乾後下次再用。有的女背子還要把吃奶的孩子掛在胸前趕路。在生存面前,既飽嘗了男人謀生的艱辛,承受著難以言說的苦楚。

背夫們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躑躅在崇山峻嶺之間,身體彎成一張弓形,緩慢而堅定地穿行于茶馬古道,背負著我們永遠無法忍受的苦難!

(未完待續)

隨時會被洪水沖毀。這樣的路對於背夫而言,每一次的經過都是拓荒。

作為當時最苦的謀生方式,背夫們一般利用秋收以後的農閒時節。為了防止背夫們中途撂包子,一般由十人左右組成一組,通過“攬頭”開具保單、繳納手續費後,就可以到茶號背茶。

茶包用篾條包裝,重的18斤一包,輕的15斤一包。中等力氣者背10包到12包,力氣大的可以背15、16包,重量為300斤左右,相當於兩三匹騾馬的負重。茶包是一包包疊加起來的,用竹簽串連固定,再以篾條編成背篼,套上雙肩。多的高有兩米多,少的也有一米多,背在背上如同一座小山。

天麻麻亮就出發的背夫,茶包一旦上背,便意味著沿途無論翻山越嶺,還是跋山涉水是不會卸下的。

大背師,又叫拐子師,是背夫的領頭,他們不僅要背負同樣多的茶包,一路上,還負責審視路段和背夫消耗情形,找平緩之處打拐歇口氣。此時,背夾子不能離身,茶包墊在拐子上,背夫雙腳微叉,與拐子形成三角支架,挺直腰背歇息片刻。聽大背師一聲吆喝,便埋頭繼續上路。

數百斤的茶包,數百年的行走,日久天長,在古道上留下的深深淺淺的拐子窩,是背夫們艱辛路程中無法泯滅的印痕。

背夫以男人為主,也有一些生活極為艱難的女人和孩子,為了生計被迫參與其中。但因為力氣小背得少,報酬也相對更少。除了男背夫的工具外,女背子的茶包上還要掛上幾匹筍殼。她們不得不像男人一樣站立著小便,用筍殼接尿作‘水槽’之用。用過的筍殼還不能丟,掛在背夾子上風乾後下次再用。有的女背子還要把吃奶的孩子掛在胸前趕路。在生存面前,既飽嘗了男人謀生的艱辛,承受著難以言說的苦楚。

背夫們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躑躅在崇山峻嶺之間,身體彎成一張弓形,緩慢而堅定地穿行于茶馬古道,背負著我們永遠無法忍受的苦難!

(未完待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