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為何滿人也要“反清複明”?

17世紀中期, 1662年(明永曆十六年, 清康熙元年)昭宗永曆帝朱由榔被俘後遭漢奸吳三桂殺害, 朱明皇統徹底滅亡。 在永曆帝被害前, 有八旗官兵見他儀錶非常,氣場頗大, 欲擁立朱由榔造反起義。 可見即使連滿人內部也有人並不忠心於清廷, 有多部史料記載了這一事件。

先來看各種史料的記敘。

上自蒙塵, 冠馬尾愣鬃帽, 衣屯絹大袖袍, 束黃絲帶, 舉止端莊, 甲士參謁, 靜坐不視, 奏語不答。 滿兵中有藍旗章京兀兒特者, 見而大憤, 曰:“吳三桂食明厚祿, 何無毫髮恩乃爾!”謂其下曰:“此真天子也, 可奉之為百世功。 ”八旗將士拜呼萬歲,

爭去辮為號。 統領邵爾岱牛錄下蟒出灑出, 糾兵官阿爾必、嶽得濟、蘇間色、對大拜、門都海、住厄西兔等四十餘人, 自稱平漢王, 刻印繕裝。 乘城演劇舉事, 共扈上幸漢中起義, 盡殺漢中大營兵。 事泄, 死者二千余人。

摘自《南明史》(作者:錢海嶽(1901年-1968年), 出版社:中華書局)【注1】

吉坦然, 江寧人, 流寓衡陽。 其尊人扈從永曆帝上南, 坦然時尚少, 亦隨之往。 甲午開科中式, 授大理府雲龍州知州, 後改授姚安府姚州知州。 清兵至, 投誠, 授蒙自縣知縣。 坦然隨其父往來于迤東迤西諸處, 知滇事最詳。 後出滇, 流寓粵東, 移衡陽焉。 余問以滇中諸事, 坦然多目擊者。 永曆之自緬歸也, 吳三桂迎入坐輦中, 百姓縱觀之, 無不泣下沾襟。 永曆面如滿月, 須長過臍,

日角龍顏, 顧盼偉如也。 有滿洲人見之, 以為真天子, 遂有密謀以圖中興者。 事泄, 誅四十餘人焉。 予曰:“我向聞其人, 而遺其人之名, 先生猶憶得否?”坦然曰:“亦忘之矣。 然於法場上見為首者長七尺餘, 形如虎豹, 皆言其膂力絕人, 騎射為滿洲之冠, 永曆以此益不得更延時日矣。 ”予曰:“聞帝崩之日, 天有風雷之變, 果然否?”曰:“吳三桂既得密旨, 請帝於北門庫飲弈, 遂弑之, 百姓初不之知也。 是日天極晴朗, 忽有黑雲起, 風雷交作。 城外裡許, 有金汁湖, 在歸化寺側, 民儲水灌田者也, 有龍出於中, 蜿蜒升天, 頭角爪牙皆見。 眾方駭觀, 忽喧傳帝崩於北門備梓宮矣。 ”嗟乎!人心天象如此, 而明竟亡, 天道果不可測也。

摘自《廣陽雜記》·卷三 中華書局. 1997, 清初劉獻廷【注2】

主輕出, 被劫之滇;北愛將軍下二旗(鑲白、正藍)奉命衛主。 三桂尚留緬, 疏捷不加「偽」字。 二旗驚主儀錶非常, 密期為變, 擬矯愛命, 伺擊三桂, 行挾主大雲南。 時同旗陳甲者露之, 二月之二十有七日, 持法□□, □□□, □暗□□, 夜□作, □頂有白氣, 一股冉冉半空徐墮於城之東□子, 萬□見。 於是二旗鹹伏法。 □□□□, 諸扈從宗室無一存者;惟吉王甲自縊以殉。

摘自《罪惟錄》【注3】

上崩。 皇太子遇害。

施氏曰:從官扶上進, 八旗諸將士皆望而呼“萬歲, ”曰:“此真主也!我等雖有主, 今知其安在, 不如奉此以成不世之功!”事將成, 滿漢諸大臣皆割辮而起, 為下所泄。 三桂知之, 大驚, 即令輦上及皇太子出, 以弓弦蛟於市。 時, 太子年十二, 臨難大罵曰:“黠賊!我朝何負於汝, 我父子何仇于汝, 乃至此耶!”是日天大昏黑,

風霾並作, 人影不見。 上既遇害, 三桂使人炙屍揚灰, 傳賜諸將。 前所謀奉上八旗諸將, 共二千餘人, 皆殺之, 令沒其妻子。 雜錄曰:吳三桂標將有商于吳者, 問以舊晚坡之事。 據雲:十二月初二日, 三桂至舊晚坡, 檄緬送駕, 緬亦遣人相聞。 薄暮緬人送人首十七至三桂營, 營中訛言駕崩。 及三鼓歡言駕至矣, 隨眾出迎, 見二艘渡江來, 一為上及太后中宮、東宮、公主, 一為遇害諸臣家屬。 有緬相及蠻兵二百餘人俱至。 三桂送上及宮眷於公所。 上南面坐達旦, 三桂標下各官相繼入見, 或拜或叩首而退, 少傾三桂進見, 初甚倨傲, 見上長揖, 上問為誰, 三桂噤不敢對, 再問之, 遂伏地不能起, 及問之數至, 始稱名應詔。 上切責良久, 三桂緘口伏地若死人。
上卒曰:“今亦已矣!朕本北京人, 欲還見十二陵死, 爾能任之乎?”對曰:“臣能任之。 ”上令之去, 三桂伏不能起, 左右挾之出, 則色如死灰, 汗浹背, 自後不復敢見。

摘自《行在陽秋》(清)戴笠, 卷下【注4】

壬寅, 三月, 十二日, 入滇省。 滿師持棍圍繞乘輿, 及至城外, 各街巷聚觀, 垂泣者萬餘人。 滿師弗能禁, 深恐生變, 安置上於世恩坊故崇信伯李本高宅內。 時滿師有甲喇章京, 少年驍勇, 陰連滿人之壯健者, 自稱平漢王。 刻印繕裝, 乘城中演戲, 約以戲場舉事。 欲先入王府, 然後劫上駕入秦, 盡殺漢中大營, 故以平漢為號。 已佈置定妥, 會章京性頗嚴急, 有小子過犯, 撲責將斃, 置之馬房。 小子乘夜走出, 報與白旗卓固山, 擒章京以下共十一人, 具疏磔之於市。

摘自《狩緬紀事》

《庭聞錄》卷3記載:

《庭聞錄》劉健著【注5】

《五石脂》記載:

《五石脂》陳去病著【注6】

《雲南備征志》記載:

滿人反清複明,乍看起來簡直不可思議,尤其是在大局已定的康熙元年,令人匪夷所思。難道當時滿人特別注重顏值,儀錶不俗的永曆帝成了他們的偶像了?其實不然,在瞭解滿族內部血腥殘酷的鬥爭後,就不難理解真相了。

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

愛新覺羅·舒爾哈齊(1564年―1611年)漢語為“小野豬”之意,努爾哈赤同母弟。

舒爾哈齊是建立清朝的第二號人物,地位僅次努爾哈赤,手下精兵五千多人,將領四十多人,勢力相當龐大。各部酋長拜見時,兄弟兩人同時受賀。舒爾哈齊進京進貢,受到了朝廷熱情的款待,賜給了豐厚禮物,授予了都指揮的高級武職。舒爾哈齊感恩于明朝,在政治態度上越來越傾向于明朝。李成梁讓兒子李如柏娶了舒爾哈齊的女兒為妾,使雙方關係更為緊密。

李成梁上奏朝廷冊封舒爾哈齊為建州右衛首領,這是明朝在遼東地區設立的最高地方軍事長官。極為不滿的努爾哈赤把舒爾哈齊囚禁在暗室之中,用鐵鎖鎖住,僅有兩個孔穴給他送食物。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舒爾哈齊在囚禁中死去,也有說他是被努爾哈赤秘密殺害。之前舒爾哈齊的兩個兒子阿爾通阿、紮薩克圖被努爾哈赤誅殺,部將武爾坤也被處死。

忠於明朝的舒爾哈齊的親朋舊部的後人就有可能起義造反。

褚英(1580年—161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長子)

努爾哈赤長子褚英是建立後金政權的功臣,屢建戰功,是汗位繼承人,曾授命執掌國政,後被努爾哈赤下令處死。

努爾哈赤在統一建州女真時,擊敗了忠於明朝的尼堪外蘭(尼堪外蘭滿語有“漢人秘書”之意)的勢力,還征服了渾河部、董鄂部、蘇克素滸部、哲陳部、完顏部、朱舍裡部、訥殷部,殺人如麻。1593年古勒山之戰擊敗海西葉赫、哈達、烏拉、輝發聯合蒙古科爾沁、錫伯、卦勒察、以及長白山珠舍裡、訥殷九部聯軍三萬軍隊,殺聯軍主帥葉赫貝勒布寨等聯軍將士四千多人。6年後(1599年),擒殺海西女真哈達部首領猛格孛羅,滅掉哈達部。

從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至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相繼征服渥集部的瑚葉路、那木都魯、綏芬、甯古塔、尼馬察、雅蘭、烏爾古宸、木倫、西林等路,攻佔渥集部東額赫庫倫城。東海庫爾喀部被迫紛紛歸附。

烏碣岩之戰努爾哈赤建州軍斬殺烏拉軍三千餘眾,斬烏拉主將博克多父子。之後建州攻佔烏拉城,烏拉三萬兵將損失大半,滅亡。

忠於明朝的葉赫部是努爾哈赤的世仇,薩爾滸之戰葉赫部出軍一萬人加入明軍討伐逆軍,後來葉赫部慘遭到血腥的報復,被消滅,酋長葉赫那拉·金台吉被殺、葉赫那拉·布揚古降後被毀約絞殺,布揚古臨死前曾對天發誓:“我葉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個女人,也要滅建州女真。”(“吾子孫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滿洲!”,也有說這是金台吉的詛咒)。

直到康熙年間,喧囂一時的葉赫故地一直是荒無人煙之地。 這就是在東北歷史上著名的“葉赫之墟”。令T嘖嘖稱奇人吃驚的是,清朝最後真的亡于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之手。最終簽署清帝退位詔書的是慈禧太后的侄女——隆裕皇太后,也姓葉赫那拉。一個詛咒,必覆滿洲的詛咒,在葉赫部後人心中徘徊遊蕩,葉赫部後人如有尊祖訓的,隨時可能反叛。被征服的女真各部後人如有親朋被害心懷仇恨的,不服清庭政策的,均具有造反的動機。

皇太極(1592—1643,努爾哈赤第八子)

努爾哈赤設了四個貝勒,“共議國政,各置官屬”。皇太極掌權後,舉行新年朝賀儀式,皇太極居中,代善與阿敏、莽古爾泰分坐其左右,四人並肩端坐殿上,接受群臣叩拜。其後皇太極削除異己,除掉威脅汗位的三大貝勒勢力。

愛新覺羅·代善(1583—1648)努爾哈赤次子,大貝勒(正紅、鑲紅二旗旗主)曾被皇太極斥為輕視君上,貪財違法,虐待屬人。皇太極命追論征朝鮮時諸王大臣違犯軍紀之過時,法司給代善定了六條罪,斬殺庇護其主的戶部參政恩克。

愛新覺羅·阿敏(1586—1640)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的次子,二貝勒(鑲藍旗旗主)。1630年大明經略孫承宗督軍反攻,阿敏怯不增援棄四城逃出關外,皇太極以棄城逃跑和心懷異志等十六條罪狀廷議死罪,改為幽禁,後死於獄中。

愛新覺羅·莽古爾泰(1587年-1632年)努爾哈赤第五子,三貝勒(正藍旗旗主)。因“御前露刃”事件被革除大貝勒名號、奪五牛錄人口,後莽古爾泰抑鬱成疾,暴病而亡。死後以大逆之罪追奪莽古爾泰爵位,餘子被廢黜宗室資格。正藍旗也被取消,人員分別編入正、鑲兩黃旗,“八旗”變成了“七旗”。後又恢復,但大不如前。

多爾袞(1612年—1650年,努爾哈赤第十四子)

皇太極猝死後,以兩白旗為後盾的攝政王多爾袞和以兩黃旗與兩藍旗為後盾的豪格(1609年—1648年,皇太極之長子)爭奪皇位鬥得難解難分,積怨頗深,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最後6歲的福臨繼位。

多爾袞迫害豪格,以豪格“圖謀不軌”廢豪格為庶人,其党俄莫克圖等皆論死。後複爵。1648年豪哥獲罪被下獄,死於獄中,其福晉為多爾袞所納。

多爾袞死後,其胞兄阿濟格(1605年—1651年,努爾哈赤第十二子)奪政失敗,阿濟格賜死獄中,家人和部下都受到牽連,許多人被處死、抄家、鞭責、革職,興起一場大獄。

兩白旗因為攝政王多爾袞主政,取得了許多利益,如在京畿周邊侵佔原兩黃旗圈佔的旗產土地;多爾袞和阿濟格死後,兩白旗受到另外各旗的反攻倒算,許多人受到政治迫害。多爾袞政敵恢復兩黃旗貴族的地位,提升兩紅旗的貴族。兩白旗大臣羅什、博爾惠有罪,論死,額克親、吳拜、蘇拜俱削職為民,家財沒收。後正式宣佈多爾袞罪狀,追奪一切封典,毀墓掘屍。接著,當權者又接連處罰了剛林、巴哈納、冷僧機、譚泰、拜尹圖等人。T以為“反清複明”的滿人是兩白旗受到政治牽連的人及其親朋部下及葉赫部後人的可能性相對較大。

努爾哈赤時代,其同母弟二號人物舒爾哈齊被弄死,親生長子褚英被殺。

皇太極時代,迫害三大貝勒,兩個是親哥哥,一個是堂兄弟。

多爾袞時代,迫害親侄子豪哥至死。多爾袞死後,同胞兄弟阿濟格被賜死於獄中。

骨肉相殘,令人歎息。

從努爾哈赤起兵到清初,次數頻繁的滿族內部你死我活的鬥爭血腥而殘酷,受到迫害和牽連者心懷二志的大有人在,起兵造反,反清複明不足為怪。

1673年(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亂爆發,吳三桂打出“興明討虜”的旗號,尚可喜、耿精忠也反了,四川的幾個土司、苗民、察哈爾蒙古林丹汗之孫布林尼、青海墨爾根台吉等少數民族也相繼回應。歷時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波及半個中國,這期間又有多少旗人參與反清呢?

清末對於滿族民眾來說,滿族聚居的北方在短短十年內遭受了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沙俄侵佔東北和日俄戰爭四次大浩劫,每次清政府都以投降妥協而告終,甚至懲辦參加抗擊侵略的滿族官兵。落後的八旗制度也限制了滿族人民的自由。腐朽的滿清政府讓滿族各階層非常失望。

寶昆(1880-1912)正白旗滿族人,辛亥烈士

滿族先進知識份子紛紛轉向革命,同盟會吸收了包括滿族和蒙古族等在內的各民族人民,有不少滿族志士為推翻清王朝統治而獻身,比如辛亥烈士喜塔臘氏【注7】寶昆(1880-1912)正白旗滿人。其祖與清太祖有姻親關係,父恒泰為成都知府,後升任按察使“代受國恩”。辛亥革命東北三省的起義,雖遠離南方革命軍事勢力,但在同盟會的影響下,由滿漢人民自發進行並且獲得成功。辛亥革命時大部分滿蒙貴族和普通官兵也未抵抗。清庭垮臺,民國建立,絕大多數滿族民眾順應歷史潮流持擁護或合作態度。

【注1】錢海嶽,1901年出生於江蘇無錫,上世紀20年代即開始從事南明史研究,1949年後曾于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南明史課程,著有《哀蟬落葉集》、《渙花樓詩集》、《明清故宮詞》、《重修清史商榷》、《吳越國故跡考》、《禹跡考》、《訂補歷代州域形勢》等著作多種。 並完成了史學著作紀傳體版《南明史》。文革中慘遭迫害,1968年被造反派挾持至南京明孝陵之頂摔落身亡。

《南明史》是2006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記述清兵入關、明朝滅亡之後,相繼存在於南方各地的南明政權戰守治亂的歷史,以及前後40年間社會的變遷、文化的興衰,彌補了《明史》與《清史稿》忽略、回避的諸多史實,史學界普遍肯定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注2】劉獻廷(1648年9月13日-1695年8月15日),江蘇吳縣人,清初地理學家。字君賢,一字繼莊,別號廣陽子,父官太醫,遂家居順天府大興(今北京市)善於接受新思想新學說,具有強烈的民主思想,著作有《廣陽雜記》《新韻譜》佚《明史》未成 《明初官制》佚 《升官圖說》佚 《續竹書紀年草稿》佚 《綱目紀年》佚 《論宗法》未成,有人稱以他為代表的學者為“廣陽學派”。

【注3】《罪惟錄》原名《明書》,收於《四部叢刊》三編。查繼佐(1601~1676),為明朝—南明史事的紀傳體史書。《罪惟錄》純屬私修,修成後更不敢公開,一直在夾壁牆裡,辛亥革命後始公諸於世。

【注4】戴笠(1614~1682),初名鼎立,字則之,江蘇吳江縣人﹐明諸生﹐清兵入關後入秀峰山為僧﹐後還俗隱居於吳江同裡朱家港﹐教授生徒﹐熟悉明末史事﹐孜孜著述。

【注5】《庭聞錄》六卷。清劉健撰。劉健,字汝嘉,江西南昌人。其父劉崑,順治十六年(1659年)進士,吳三桂叛清時為雲南同知。他曾著有《吳三桂傳》和《滇變記》二書。吳三桂在雲南舉起反清旗幟後,曾脅迫劉崑投降。劉崑不為所屈,將書稿藏於壁中,自己削髮遁居寶臺山。吳三桂變亂被平定後,書稿僅存十分之一。四十年後,劉崑之子劉健鑒於“談往事者,無稽之言,人各一說”,造成以訛傳訛(《庭聞錄序》),於是將當日所受父教及所見所聞猶能記憶者,撰寫成書,名之為《庭聞錄》。該書分為六卷,各卷名稱為 “乞師逐寇”、“鎮秦徇蜀”、“收滇入緬”、“開藩專制”、“稱兵滅族”、“雜錄備遺”。另有“平定緬甸”一文,作為“附錄”收入書中。書中詳細記載了明山海關守將吳三桂由降清至叛清、發動叛亂的全過程。資料翔實,可補官書之不足。該書成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三月,後收入《豫章叢書》。1985年6月,上海書店影印出版了 《豫章叢書》本的 《庭聞錄》。

【注6】陳去病(1874—1933),中國近代詩人,南社創始人之一。1923年擔任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改為中央大學,1949年改名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去病一生著有《浩歌堂詩鈔》《續鈔》《明末遺民錄》《五石脂》等,還輯刊《吳江縣誌》《笠澤詞徵》《松陵文集》《杏廬文鈔》《夏內史集》《百尺樓叢書》等,尚有不少散文散見於清末民初的報章雜誌上。陳去病墓位於閶門外虎丘西南麓,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注7】喜塔臘氏是滿族姓氏之一,也可翻譯為奇塔爾和喜他拉氏。後改漢姓為圖、祝、趙、文、齊等。

清太祖努爾哈赤、舒爾哈齊、雅爾哈齊的生母是喜塔臘氏。嘉慶皇帝的孝淑睿皇后姓喜塔臘氏。

摘自《狩緬紀事》

《庭聞錄》卷3記載:

《庭聞錄》劉健著【注5】

《五石脂》記載:

《五石脂》陳去病著【注6】

《雲南備征志》記載:

滿人反清複明,乍看起來簡直不可思議,尤其是在大局已定的康熙元年,令人匪夷所思。難道當時滿人特別注重顏值,儀錶不俗的永曆帝成了他們的偶像了?其實不然,在瞭解滿族內部血腥殘酷的鬥爭後,就不難理解真相了。

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

愛新覺羅·舒爾哈齊(1564年―1611年)漢語為“小野豬”之意,努爾哈赤同母弟。

舒爾哈齊是建立清朝的第二號人物,地位僅次努爾哈赤,手下精兵五千多人,將領四十多人,勢力相當龐大。各部酋長拜見時,兄弟兩人同時受賀。舒爾哈齊進京進貢,受到了朝廷熱情的款待,賜給了豐厚禮物,授予了都指揮的高級武職。舒爾哈齊感恩于明朝,在政治態度上越來越傾向于明朝。李成梁讓兒子李如柏娶了舒爾哈齊的女兒為妾,使雙方關係更為緊密。

李成梁上奏朝廷冊封舒爾哈齊為建州右衛首領,這是明朝在遼東地區設立的最高地方軍事長官。極為不滿的努爾哈赤把舒爾哈齊囚禁在暗室之中,用鐵鎖鎖住,僅有兩個孔穴給他送食物。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舒爾哈齊在囚禁中死去,也有說他是被努爾哈赤秘密殺害。之前舒爾哈齊的兩個兒子阿爾通阿、紮薩克圖被努爾哈赤誅殺,部將武爾坤也被處死。

忠於明朝的舒爾哈齊的親朋舊部的後人就有可能起義造反。

褚英(1580年—161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長子)

努爾哈赤長子褚英是建立後金政權的功臣,屢建戰功,是汗位繼承人,曾授命執掌國政,後被努爾哈赤下令處死。

努爾哈赤在統一建州女真時,擊敗了忠於明朝的尼堪外蘭(尼堪外蘭滿語有“漢人秘書”之意)的勢力,還征服了渾河部、董鄂部、蘇克素滸部、哲陳部、完顏部、朱舍裡部、訥殷部,殺人如麻。1593年古勒山之戰擊敗海西葉赫、哈達、烏拉、輝發聯合蒙古科爾沁、錫伯、卦勒察、以及長白山珠舍裡、訥殷九部聯軍三萬軍隊,殺聯軍主帥葉赫貝勒布寨等聯軍將士四千多人。6年後(1599年),擒殺海西女真哈達部首領猛格孛羅,滅掉哈達部。

從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至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相繼征服渥集部的瑚葉路、那木都魯、綏芬、甯古塔、尼馬察、雅蘭、烏爾古宸、木倫、西林等路,攻佔渥集部東額赫庫倫城。東海庫爾喀部被迫紛紛歸附。

烏碣岩之戰努爾哈赤建州軍斬殺烏拉軍三千餘眾,斬烏拉主將博克多父子。之後建州攻佔烏拉城,烏拉三萬兵將損失大半,滅亡。

忠於明朝的葉赫部是努爾哈赤的世仇,薩爾滸之戰葉赫部出軍一萬人加入明軍討伐逆軍,後來葉赫部慘遭到血腥的報復,被消滅,酋長葉赫那拉·金台吉被殺、葉赫那拉·布揚古降後被毀約絞殺,布揚古臨死前曾對天發誓:“我葉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個女人,也要滅建州女真。”(“吾子孫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滿洲!”,也有說這是金台吉的詛咒)。

直到康熙年間,喧囂一時的葉赫故地一直是荒無人煙之地。 這就是在東北歷史上著名的“葉赫之墟”。令T嘖嘖稱奇人吃驚的是,清朝最後真的亡于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之手。最終簽署清帝退位詔書的是慈禧太后的侄女——隆裕皇太后,也姓葉赫那拉。一個詛咒,必覆滿洲的詛咒,在葉赫部後人心中徘徊遊蕩,葉赫部後人如有尊祖訓的,隨時可能反叛。被征服的女真各部後人如有親朋被害心懷仇恨的,不服清庭政策的,均具有造反的動機。

皇太極(1592—1643,努爾哈赤第八子)

努爾哈赤設了四個貝勒,“共議國政,各置官屬”。皇太極掌權後,舉行新年朝賀儀式,皇太極居中,代善與阿敏、莽古爾泰分坐其左右,四人並肩端坐殿上,接受群臣叩拜。其後皇太極削除異己,除掉威脅汗位的三大貝勒勢力。

愛新覺羅·代善(1583—1648)努爾哈赤次子,大貝勒(正紅、鑲紅二旗旗主)曾被皇太極斥為輕視君上,貪財違法,虐待屬人。皇太極命追論征朝鮮時諸王大臣違犯軍紀之過時,法司給代善定了六條罪,斬殺庇護其主的戶部參政恩克。

愛新覺羅·阿敏(1586—1640)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的次子,二貝勒(鑲藍旗旗主)。1630年大明經略孫承宗督軍反攻,阿敏怯不增援棄四城逃出關外,皇太極以棄城逃跑和心懷異志等十六條罪狀廷議死罪,改為幽禁,後死於獄中。

愛新覺羅·莽古爾泰(1587年-1632年)努爾哈赤第五子,三貝勒(正藍旗旗主)。因“御前露刃”事件被革除大貝勒名號、奪五牛錄人口,後莽古爾泰抑鬱成疾,暴病而亡。死後以大逆之罪追奪莽古爾泰爵位,餘子被廢黜宗室資格。正藍旗也被取消,人員分別編入正、鑲兩黃旗,“八旗”變成了“七旗”。後又恢復,但大不如前。

多爾袞(1612年—1650年,努爾哈赤第十四子)

皇太極猝死後,以兩白旗為後盾的攝政王多爾袞和以兩黃旗與兩藍旗為後盾的豪格(1609年—1648年,皇太極之長子)爭奪皇位鬥得難解難分,積怨頗深,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最後6歲的福臨繼位。

多爾袞迫害豪格,以豪格“圖謀不軌”廢豪格為庶人,其党俄莫克圖等皆論死。後複爵。1648年豪哥獲罪被下獄,死於獄中,其福晉為多爾袞所納。

多爾袞死後,其胞兄阿濟格(1605年—1651年,努爾哈赤第十二子)奪政失敗,阿濟格賜死獄中,家人和部下都受到牽連,許多人被處死、抄家、鞭責、革職,興起一場大獄。

兩白旗因為攝政王多爾袞主政,取得了許多利益,如在京畿周邊侵佔原兩黃旗圈佔的旗產土地;多爾袞和阿濟格死後,兩白旗受到另外各旗的反攻倒算,許多人受到政治迫害。多爾袞政敵恢復兩黃旗貴族的地位,提升兩紅旗的貴族。兩白旗大臣羅什、博爾惠有罪,論死,額克親、吳拜、蘇拜俱削職為民,家財沒收。後正式宣佈多爾袞罪狀,追奪一切封典,毀墓掘屍。接著,當權者又接連處罰了剛林、巴哈納、冷僧機、譚泰、拜尹圖等人。T以為“反清複明”的滿人是兩白旗受到政治牽連的人及其親朋部下及葉赫部後人的可能性相對較大。

努爾哈赤時代,其同母弟二號人物舒爾哈齊被弄死,親生長子褚英被殺。

皇太極時代,迫害三大貝勒,兩個是親哥哥,一個是堂兄弟。

多爾袞時代,迫害親侄子豪哥至死。多爾袞死後,同胞兄弟阿濟格被賜死於獄中。

骨肉相殘,令人歎息。

從努爾哈赤起兵到清初,次數頻繁的滿族內部你死我活的鬥爭血腥而殘酷,受到迫害和牽連者心懷二志的大有人在,起兵造反,反清複明不足為怪。

1673年(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亂爆發,吳三桂打出“興明討虜”的旗號,尚可喜、耿精忠也反了,四川的幾個土司、苗民、察哈爾蒙古林丹汗之孫布林尼、青海墨爾根台吉等少數民族也相繼回應。歷時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波及半個中國,這期間又有多少旗人參與反清呢?

清末對於滿族民眾來說,滿族聚居的北方在短短十年內遭受了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沙俄侵佔東北和日俄戰爭四次大浩劫,每次清政府都以投降妥協而告終,甚至懲辦參加抗擊侵略的滿族官兵。落後的八旗制度也限制了滿族人民的自由。腐朽的滿清政府讓滿族各階層非常失望。

寶昆(1880-1912)正白旗滿族人,辛亥烈士

滿族先進知識份子紛紛轉向革命,同盟會吸收了包括滿族和蒙古族等在內的各民族人民,有不少滿族志士為推翻清王朝統治而獻身,比如辛亥烈士喜塔臘氏【注7】寶昆(1880-1912)正白旗滿人。其祖與清太祖有姻親關係,父恒泰為成都知府,後升任按察使“代受國恩”。辛亥革命東北三省的起義,雖遠離南方革命軍事勢力,但在同盟會的影響下,由滿漢人民自發進行並且獲得成功。辛亥革命時大部分滿蒙貴族和普通官兵也未抵抗。清庭垮臺,民國建立,絕大多數滿族民眾順應歷史潮流持擁護或合作態度。

【注1】錢海嶽,1901年出生於江蘇無錫,上世紀20年代即開始從事南明史研究,1949年後曾于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南明史課程,著有《哀蟬落葉集》、《渙花樓詩集》、《明清故宮詞》、《重修清史商榷》、《吳越國故跡考》、《禹跡考》、《訂補歷代州域形勢》等著作多種。 並完成了史學著作紀傳體版《南明史》。文革中慘遭迫害,1968年被造反派挾持至南京明孝陵之頂摔落身亡。

《南明史》是2006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記述清兵入關、明朝滅亡之後,相繼存在於南方各地的南明政權戰守治亂的歷史,以及前後40年間社會的變遷、文化的興衰,彌補了《明史》與《清史稿》忽略、回避的諸多史實,史學界普遍肯定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注2】劉獻廷(1648年9月13日-1695年8月15日),江蘇吳縣人,清初地理學家。字君賢,一字繼莊,別號廣陽子,父官太醫,遂家居順天府大興(今北京市)善於接受新思想新學說,具有強烈的民主思想,著作有《廣陽雜記》《新韻譜》佚《明史》未成 《明初官制》佚 《升官圖說》佚 《續竹書紀年草稿》佚 《綱目紀年》佚 《論宗法》未成,有人稱以他為代表的學者為“廣陽學派”。

【注3】《罪惟錄》原名《明書》,收於《四部叢刊》三編。查繼佐(1601~1676),為明朝—南明史事的紀傳體史書。《罪惟錄》純屬私修,修成後更不敢公開,一直在夾壁牆裡,辛亥革命後始公諸於世。

【注4】戴笠(1614~1682),初名鼎立,字則之,江蘇吳江縣人﹐明諸生﹐清兵入關後入秀峰山為僧﹐後還俗隱居於吳江同裡朱家港﹐教授生徒﹐熟悉明末史事﹐孜孜著述。

【注5】《庭聞錄》六卷。清劉健撰。劉健,字汝嘉,江西南昌人。其父劉崑,順治十六年(1659年)進士,吳三桂叛清時為雲南同知。他曾著有《吳三桂傳》和《滇變記》二書。吳三桂在雲南舉起反清旗幟後,曾脅迫劉崑投降。劉崑不為所屈,將書稿藏於壁中,自己削髮遁居寶臺山。吳三桂變亂被平定後,書稿僅存十分之一。四十年後,劉崑之子劉健鑒於“談往事者,無稽之言,人各一說”,造成以訛傳訛(《庭聞錄序》),於是將當日所受父教及所見所聞猶能記憶者,撰寫成書,名之為《庭聞錄》。該書分為六卷,各卷名稱為 “乞師逐寇”、“鎮秦徇蜀”、“收滇入緬”、“開藩專制”、“稱兵滅族”、“雜錄備遺”。另有“平定緬甸”一文,作為“附錄”收入書中。書中詳細記載了明山海關守將吳三桂由降清至叛清、發動叛亂的全過程。資料翔實,可補官書之不足。該書成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三月,後收入《豫章叢書》。1985年6月,上海書店影印出版了 《豫章叢書》本的 《庭聞錄》。

【注6】陳去病(1874—1933),中國近代詩人,南社創始人之一。1923年擔任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改為中央大學,1949年改名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去病一生著有《浩歌堂詩鈔》《續鈔》《明末遺民錄》《五石脂》等,還輯刊《吳江縣誌》《笠澤詞徵》《松陵文集》《杏廬文鈔》《夏內史集》《百尺樓叢書》等,尚有不少散文散見於清末民初的報章雜誌上。陳去病墓位於閶門外虎丘西南麓,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注7】喜塔臘氏是滿族姓氏之一,也可翻譯為奇塔爾和喜他拉氏。後改漢姓為圖、祝、趙、文、齊等。

清太祖努爾哈赤、舒爾哈齊、雅爾哈齊的生母是喜塔臘氏。嘉慶皇帝的孝淑睿皇后姓喜塔臘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