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倘若扶蘇不死,秦王朝還會短命嗎?扶蘇自殺到底是孝還是不孝

人物志03:倘若扶蘇不死

秦帝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 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事情。 可以這麼說, 從秦朝一直到清朝兩千多年來, 一直實行的即是秦制。 然而秦帝國只有短短十幾年即告覆滅, 讓人唏噓不已。 秦帝國是不是註定即是一個短命王朝呢?答案是否定的。

倘若扶蘇不死, 而順利地登上皇帝位, 秦朝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呢?史料未記載任何關於扶蘇理政的才能, 可在當時的大秦帝國, 寬厚仁義就是最大的治國方法。 而扶蘇, 骨子裡就有這種方法!

電視劇中的扶蘇形象

其實, 他的名字就註定了他的結局, 那麼悲傷而零落, 讓人還沒有品賞完他的名字就開始對他的結局傷感了。 秦朝之滅, 無數的人有無數的看法, 並且有理有據。 這其中的看法裡, 卻有一種假設, 如果是扶蘇當國, 秦朝會不會按照始皇帝的意圖二世三世萬萬世地走下去?答案似乎不那麼確定,

因為關於這位封建帝國的第一位太子的資料太少了。 我們只能從有限的文字中來探悉出他的“仁德”, 我們不需要再探悉出“治術”, 因為在當時的秦朝, “仁德”本身就是最有效的“治術”。

扶蘇何以死?因為一紙假詔!但從其與秦始皇的言談中, 我們看到的是, 憑他的智慧不可能辨識不出詔書的真假。 那麼, 他為什麼一定要死呢?只是因為他的父親是秦始皇。

讓我們把目光轉移到兩千多年前的大澤鄉, 當剛做了七個月的皇帝胡亥在寢宮裡肆意妄為之時, 遠在大澤鄉的一群貧苦農民卻是愁眉不展。 他們本是奉朝廷之命去戍守咸陽, 但連日大雨耽誤了行程, 按照當時律法, 誤期者當斬立決。

兩個帶隊隊長陳勝和吳廣在一起商量說, 誤期是肯定的了。 逃跑是死, 起來反抗也是死, 同樣是死, 還是後者有點意義。

這一年是西元前209年, 秦二世元年七月, 離秦朝滅亡還有三年。

其中一個隊長陳勝在決定要造反後又遇到了一個難題, 那就是以誰的名義來造反。 他不可能就這樣跑出去跟那九百名農民叫喊造反了, 農民一定把他當成是瘋子。 雖然, 他當初說自己是鴻鵠, 還譏笑那些不知鴻鵠之志的農民燕雀們, 但老實說, 他自己也不知道鴻鵠的志向到底是什麼。 也就是說, 他自知自己還沒有那麼大的號召力來影響那些農民兄弟們。

在這種萬事俱備, 只欠東風的情況下, 兩個人抱著腦袋想到了兩股風。 第一股風是楚國的項燕,

兩人的理由是, 項燕做楚國的將領的時候, 多次立有戰功, 又愛護士兵, 楚國人很愛憐他。 有人認為他死了, 有人認為他逃跑了, 總之這個人的去向是神秘的。

但這理由因為出自兩個農民之口, 所以就流於表面了。 細細推敲之, 他們之所以選擇項燕, 最深層的原因很可能是在秦統一過程中, 楚國是受秦國軍事打擊最重, 損失最慘重的國家。 所以, 楚國的抗秦、反秦之火就燒得特別旺。 特別是楚國末期的名將項燕, 被秦朝大將王翦滅掉後, 項燕之名忽然比先前升高了數倍。 而且還有一句“楚雖三戶, 亡秦必楚”的讖言在社會上流行, 正是眾人備為推崇的“天人合一”境界。

陳勝、吳廣打出的旗號是項燕和扶蘇

另一股風在現在看來是極端可笑的, 且看他們的理由:我聽說秦二世是秦始皇小兒子, 不應當立為皇帝, 應當立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蘇。 扶蘇因為多次勸誡秦始皇的原因, 皇帝派他在外面帶兵。 現在有人聽說扶蘇沒有罪, 二世卻殺了他。 百姓多數聽說他賢明, 卻不知道他已經死了。現在果真把我們的這些人冒充公子扶蘇的隊伍,向全國發出號召,應該有很多響應的人,我們借他的名義來反對小胡亥。

但從字面意義上來看,陳勝是想舉著敵人哥哥的旗幟來反對敵人。再看他的話,就有“弟弟不仁奪位,哥哥現在來要了”的意思在裡面了。我們不得而知,陳勝和吳廣當時是否想到這一點,但其淳樸而直接的這兩個理由卻是讓他們乘風而起的可靠保證。

舉項燕,可以讓更多苦秦已久的人加入到自己的戰團中來;舉扶蘇,讓人對胡亥產生更大的憤怒。當陳勝、吳廣舉事而成後就再也沒有提到這兩個人,不提項燕,因為勢力已雄厚;不提扶蘇,因為不想讓扶蘇仁義之光遮蓋住自己的叛亂之名。

而有幸為這一論述作證據的則是西漢賈誼的和宋朝的蘇洵,倘若將兩個人的觀點糅合到一起,就是這樣的:秦在挺進中原與六國混戰時,佔據有利的地理位置而獲勝只是其中一個小因素。最大的因素是當時六國也是“仁義不施”,和秦國相比,大家半斤八兩。六國國內之所以沒有人起來造反,是因為養客之風盛行,天下人才都被國家或者是國家的代言人養著呢,普通老百姓根本攪不起大風浪來。但是,到了秦朝末年,秦始皇命令殺名士,把大批的擊劍抗鼎之徒都趕進了民間,所以,才出現了無數的刺客。陳勝以一農民而掀起滅秦大浪,無非是因為秦朝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賈誼像,其所作的《過秦論》認為秦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仁義不施”

西元前209年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匈奴冒頓即位為單于,開始統一蒙古草原。為後來西漢在北方的疲於奔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在中原,陳勝、吳廣打著扶蘇與項燕的旗幟開始反秦。陳吳反秦一事讓我們看到了並應該反思的一個事實:扶蘇已死近一年,他的仁德還可以被人拿出來當令箭。那麼,若他仍活著,而他的仁德能沐浴人民,天下該是什麼樣呢?!

扶蘇太子給人的感覺就是:太子之位來得快(秦始皇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立他為太子),去得也快(秦始皇屍骨恐怕未寒,他就死了)。

歷史對這位元太子的記載並不公道,司馬遷在《史記》中只是寥寥數筆,卻還是側寫旁描。所以,我們想要完整地瞭解這位扶蘇太子,在今天的確是一件難事。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因不滿一些儒生的復古言論,在李斯的煽動下,於咸陽坑殺了四百六十余名儒生。扶蘇知道後,勸諫道:“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秦始皇大怒,將其趕出宮廷去北邊給守衛北方的蒙恬作監軍。蒙恬,《史記》記載,“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秦掃六合後,“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裡”,蒙恬還建造了秦直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穀,千八百里","暴師于外十餘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振匈奴”。

秦始皇像。儘管和扶蘇理念不合,但他還是立扶蘇為繼承人

秦始皇為什麼要大怒,除了他性格殘暴剛愎自用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扶蘇所言乃“柔慈”之語,在這位祖龍眼裡,這位長子與自己的行事路線格格不入。細思扶蘇的勸諫之言,可謂中規中矩,合情合理。

第一,天下雖然已定,但遠地的百姓還四散各處,這樣坑殺儒生只會惹來他們的恐慌;第二,儒生們又沒有犯什麼大錯,父親這樣做未免太殘酷了些。

如果可以結合所有有關扶蘇的歷史記載,我們就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扶蘇並不是只這一次上諫秦始皇的。

《李斯列傳》記載:扶蘇以數直諫上;農民陳勝也說: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趙高偽造的將扶蘇賜死的詔書中,也稱扶蘇“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

這一切記載都說明了一件事:扶蘇經常會對秦始皇的一些所為勸阻,並說出自己的理由。由此可知,他們的父子關係自然好不到哪裡去。扶蘇被派往蒙恬處作監軍是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的事,直到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扶蘇被矯殺,兩年時間裡,秦始皇從未過問過扶蘇。

但就在秦始皇臨死之前,卻“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上寫‘與喪會咸陽而葬’”。不管父子之間的關係到底怎樣,秦始皇在死之前還是很清醒的。他二十多個兒子中也只有扶蘇堪當大任,況且又是長子,遵古制,自然會立他為太子。將玉璽賜給他,並讓他趕回咸陽參加自己的葬禮。

可惜的是,這“玉璽”和“書”並沒有到扶蘇手裡。被當時的趙高與一直跟隨秦始皇巡遊的小兒子胡亥拆開了。幾個在秦始皇身邊的人就一同商議,偽造了秦始皇給丞相李斯的詔書,立胡亥為太子。又偽造了一份賜給扶蘇的詔書,用皇帝的玉璽把詔書封好。詔書大意如下:

我巡視天下,祈禱祭祀各地名山的神靈以求長壽。現在扶蘇和將軍蒙恬帶領幾十萬軍隊駐守邊疆,已經十幾年了,不能向前進軍,而士兵傷亡很多,沒有立下半點功勞,反而多次上書直言誹謗我的所做所為,因不能解職回京當太子,日夜怨恨不滿。扶蘇作為人子而不孝順,賜劍自殺!將軍蒙恬和扶蘇一同在外,不糾正他的錯誤,也應知道他的謀劃。作為人臣而不盡忠,一同賜命自殺,把軍隊交給副將王離。

據《史記》記載:當胡亥的門客捧著詔書到上郡見到扶蘇,打開詔書念畢,扶蘇就哭起來,進入內室想自殺。蒙恬阻止他道:“皇上在外,沒有立下太子,派我帶領三十萬大軍守衛邊疆,公子擔任監軍,這是天下的重任啊。現在只有一個使者來,您就立刻自殺,怎能知道其中沒有虛假呢?希望您再請示一下,有了回答之後再死也不晚。”使者連連催促。扶蘇為人仁愛,對蒙恬說:“父親命兒子死去,還要請示什麼!”立刻自殺而死。使者回來彙報,胡亥、李斯、趙高都非常高興。到咸陽後發佈喪事,太子胡亥立為二世皇帝。任命趙高擔任郎中令,常在宮中服侍皇帝,掌握大權。

後人會有個疑問,為什麼趙高有十足的把握扶蘇真能自殺呢?只是因為趙高對扶蘇太瞭解了。《史記·趙高列傳》中記載:趙高說,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也正是有對扶蘇這樣的認識,所以趙高與胡亥的奸計才得逞。不知這是趙高之狡詐還是扶蘇之愚蠢。後人對扶蘇的評價頗多,蘇軾在《東坡志林》中關於他的評價是“故其子如扶蘇之仁,則寧死而不請”。明代的大政治家——萬曆初年的首輔張居正則說:“扶蘇仁懦。”

趙高的影視形象。正是他設計殺害扶蘇

蘇軾評價扶蘇之死,認為父讓子死,子不得不死才算是孝。而張居正卻認為,扶蘇雖然“仁”卻是愚蠢之仁,愚蠢之孝,不足為後世效法。

蘇軾與張居正一個肯定扶蘇,一個否定扶蘇,或許是真心實意的,或許只不過是當時所處形勢需要他這樣來講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但無論怎樣,扶蘇還是自殺了。按他的話來講,“父親命兒子死去,還需要請示嗎?!”句話絕不能用一個“孝”字就能解釋得了的。

卻不知道他已經死了。現在果真把我們的這些人冒充公子扶蘇的隊伍,向全國發出號召,應該有很多響應的人,我們借他的名義來反對小胡亥。

但從字面意義上來看,陳勝是想舉著敵人哥哥的旗幟來反對敵人。再看他的話,就有“弟弟不仁奪位,哥哥現在來要了”的意思在裡面了。我們不得而知,陳勝和吳廣當時是否想到這一點,但其淳樸而直接的這兩個理由卻是讓他們乘風而起的可靠保證。

舉項燕,可以讓更多苦秦已久的人加入到自己的戰團中來;舉扶蘇,讓人對胡亥產生更大的憤怒。當陳勝、吳廣舉事而成後就再也沒有提到這兩個人,不提項燕,因為勢力已雄厚;不提扶蘇,因為不想讓扶蘇仁義之光遮蓋住自己的叛亂之名。

而有幸為這一論述作證據的則是西漢賈誼的和宋朝的蘇洵,倘若將兩個人的觀點糅合到一起,就是這樣的:秦在挺進中原與六國混戰時,佔據有利的地理位置而獲勝只是其中一個小因素。最大的因素是當時六國也是“仁義不施”,和秦國相比,大家半斤八兩。六國國內之所以沒有人起來造反,是因為養客之風盛行,天下人才都被國家或者是國家的代言人養著呢,普通老百姓根本攪不起大風浪來。但是,到了秦朝末年,秦始皇命令殺名士,把大批的擊劍抗鼎之徒都趕進了民間,所以,才出現了無數的刺客。陳勝以一農民而掀起滅秦大浪,無非是因為秦朝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賈誼像,其所作的《過秦論》認為秦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仁義不施”

西元前209年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匈奴冒頓即位為單于,開始統一蒙古草原。為後來西漢在北方的疲於奔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在中原,陳勝、吳廣打著扶蘇與項燕的旗幟開始反秦。陳吳反秦一事讓我們看到了並應該反思的一個事實:扶蘇已死近一年,他的仁德還可以被人拿出來當令箭。那麼,若他仍活著,而他的仁德能沐浴人民,天下該是什麼樣呢?!

扶蘇太子給人的感覺就是:太子之位來得快(秦始皇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立他為太子),去得也快(秦始皇屍骨恐怕未寒,他就死了)。

歷史對這位元太子的記載並不公道,司馬遷在《史記》中只是寥寥數筆,卻還是側寫旁描。所以,我們想要完整地瞭解這位扶蘇太子,在今天的確是一件難事。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因不滿一些儒生的復古言論,在李斯的煽動下,於咸陽坑殺了四百六十余名儒生。扶蘇知道後,勸諫道:“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秦始皇大怒,將其趕出宮廷去北邊給守衛北方的蒙恬作監軍。蒙恬,《史記》記載,“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秦掃六合後,“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裡”,蒙恬還建造了秦直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穀,千八百里","暴師于外十餘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振匈奴”。

秦始皇像。儘管和扶蘇理念不合,但他還是立扶蘇為繼承人

秦始皇為什麼要大怒,除了他性格殘暴剛愎自用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扶蘇所言乃“柔慈”之語,在這位祖龍眼裡,這位長子與自己的行事路線格格不入。細思扶蘇的勸諫之言,可謂中規中矩,合情合理。

第一,天下雖然已定,但遠地的百姓還四散各處,這樣坑殺儒生只會惹來他們的恐慌;第二,儒生們又沒有犯什麼大錯,父親這樣做未免太殘酷了些。

如果可以結合所有有關扶蘇的歷史記載,我們就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扶蘇並不是只這一次上諫秦始皇的。

《李斯列傳》記載:扶蘇以數直諫上;農民陳勝也說: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趙高偽造的將扶蘇賜死的詔書中,也稱扶蘇“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

這一切記載都說明了一件事:扶蘇經常會對秦始皇的一些所為勸阻,並說出自己的理由。由此可知,他們的父子關係自然好不到哪裡去。扶蘇被派往蒙恬處作監軍是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的事,直到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扶蘇被矯殺,兩年時間裡,秦始皇從未過問過扶蘇。

但就在秦始皇臨死之前,卻“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上寫‘與喪會咸陽而葬’”。不管父子之間的關係到底怎樣,秦始皇在死之前還是很清醒的。他二十多個兒子中也只有扶蘇堪當大任,況且又是長子,遵古制,自然會立他為太子。將玉璽賜給他,並讓他趕回咸陽參加自己的葬禮。

可惜的是,這“玉璽”和“書”並沒有到扶蘇手裡。被當時的趙高與一直跟隨秦始皇巡遊的小兒子胡亥拆開了。幾個在秦始皇身邊的人就一同商議,偽造了秦始皇給丞相李斯的詔書,立胡亥為太子。又偽造了一份賜給扶蘇的詔書,用皇帝的玉璽把詔書封好。詔書大意如下:

我巡視天下,祈禱祭祀各地名山的神靈以求長壽。現在扶蘇和將軍蒙恬帶領幾十萬軍隊駐守邊疆,已經十幾年了,不能向前進軍,而士兵傷亡很多,沒有立下半點功勞,反而多次上書直言誹謗我的所做所為,因不能解職回京當太子,日夜怨恨不滿。扶蘇作為人子而不孝順,賜劍自殺!將軍蒙恬和扶蘇一同在外,不糾正他的錯誤,也應知道他的謀劃。作為人臣而不盡忠,一同賜命自殺,把軍隊交給副將王離。

據《史記》記載:當胡亥的門客捧著詔書到上郡見到扶蘇,打開詔書念畢,扶蘇就哭起來,進入內室想自殺。蒙恬阻止他道:“皇上在外,沒有立下太子,派我帶領三十萬大軍守衛邊疆,公子擔任監軍,這是天下的重任啊。現在只有一個使者來,您就立刻自殺,怎能知道其中沒有虛假呢?希望您再請示一下,有了回答之後再死也不晚。”使者連連催促。扶蘇為人仁愛,對蒙恬說:“父親命兒子死去,還要請示什麼!”立刻自殺而死。使者回來彙報,胡亥、李斯、趙高都非常高興。到咸陽後發佈喪事,太子胡亥立為二世皇帝。任命趙高擔任郎中令,常在宮中服侍皇帝,掌握大權。

後人會有個疑問,為什麼趙高有十足的把握扶蘇真能自殺呢?只是因為趙高對扶蘇太瞭解了。《史記·趙高列傳》中記載:趙高說,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也正是有對扶蘇這樣的認識,所以趙高與胡亥的奸計才得逞。不知這是趙高之狡詐還是扶蘇之愚蠢。後人對扶蘇的評價頗多,蘇軾在《東坡志林》中關於他的評價是“故其子如扶蘇之仁,則寧死而不請”。明代的大政治家——萬曆初年的首輔張居正則說:“扶蘇仁懦。”

趙高的影視形象。正是他設計殺害扶蘇

蘇軾評價扶蘇之死,認為父讓子死,子不得不死才算是孝。而張居正卻認為,扶蘇雖然“仁”卻是愚蠢之仁,愚蠢之孝,不足為後世效法。

蘇軾與張居正一個肯定扶蘇,一個否定扶蘇,或許是真心實意的,或許只不過是當時所處形勢需要他這樣來講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但無論怎樣,扶蘇還是自殺了。按他的話來講,“父親命兒子死去,還需要請示嗎?!”句話絕不能用一個“孝”字就能解釋得了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