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果業生產成本高,農業機械化是短板,未來潛力巨大!

中國是果業大國, 水果種植面積和產量近年來一直穩居世界第一, 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果消費國, 但卻難言果業強國。 “大而不強, 多而不優”是中國果業當前面臨的“成長煩惱”, 而果業生產機械化水準低下正是其中的主要短板之一。

當前農機市場已走向細分時代, 果園機械或許有望成為一片新的農機藍海, 農機行業應加大果園機械的研發推廣力度, 助力果業強國建設。

果業平均綜合機械化率僅26.58%

2015年度的《全國農業機械化統計年報》顯示, 當前我國果業的平均綜合機械化率僅為26.58%, 其中, 機械植保率和機械轉運率較高, 分別達到了45.29%、54.23%, 機械中耕率為29.43%, 機械施肥率和機械修剪率分別低至18.56%、11.32%, 而機械採收率僅為2.33%。 中國農業大學藥械與施藥技術研究中心教授何雄奎感歎:“我國果業現在的機械化水準, 僅相當於發達國家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水準,

差距非常大, 既無法滿足現代果業發展的需要, 也與我國高速發展的經濟不相適應。 ”

果業的綜合機械化率之所以如此低下, 一方面是由於長期以來, 我國整個農機行業研發、生產和推廣的重點都放在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上, 對果園機械領域的關注和投入少之又少;另一方面, 我國的果樹主要種植在山區丘陵地帶, 各地的地理條件和種植模式千差萬別, 而且農藝與農機相脫節, 現有的普通農機和少量果園機械也難以適用於大多數的果園。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洪添勝說:“國外的果園, 大都地塊平坦, 規模化種植, 果樹矮小, 行間距寬, 管理規範, 打藥、修剪、收穫等各種大型機械都可以作業, 農機和農藝結合的很好, 很容易實現機械化生產。 ”反觀國內的傳統果園, 正如河北農業大學現代農業裝備研發中心教授楊欣所總結的, “規模小、坡地多, 行間鬱蔽嚴重, 人通行都困難, 大型機具更難以入園;樹幹直立果樹高, 且大樹冠、低分叉, 修剪、疏花疏果等管理困難,

農藥也打不到樹頂, 平面結果, 機械採收難度大;很多果園建園時沒有預留地頭, 動力機械無法進地和轉彎, 或缺乏配套的機耕道。 ”儘管近年來, 陝西、山東、新疆、河北等省區, 積極推廣喬砧矮化、寬行密植的種植模式, 建設了一批現代化、規模化的標準化果園, 但傳統的老果園仍占全國大多數。

“不同水果品種、不同種植模式、不同地域的土壤狀況, 對機械化生產的要求都不一樣。 比如我國葡萄主要有7大產區, 每個產區的品種都不一樣, 種植模式也分為V型栽培、棚架栽培、單籬架栽培等, 同樣的品種在新疆等高緯度地區, 冬季需要把藤蔓解下來挖溝埋起來, 春季再重新挖出來綁上架, 氣溫高的地方則不需要。 ”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教授徐麗明認為,

“果園機械如何適應農藝的要求?農機與農藝的融合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

人工成本超過水果生產成本的 50%

果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 很多環節都需要人工不斷作業。 何雄奎說:“我國的果園大都是家庭式零散種植, 基礎設施建設落後, 大多數生產環節靠人工作業,或者半手動、小功率機械作業,是人背機器下地,產業技術鏈不完整。而發達國家的果園多為全程機械化作業,是機器背人下地,有完整的產業技術鏈和農機農藝融合的技術體系。”專家們調研發現,在我國當前的果業生產中,挖坑栽種、開溝施肥、修剪整形、疏花疏果、除草套袋、採摘運輸等環節大都靠人工作業,並且勞動強度極大、作業效率極低。

“近幾年我國植保環節的果園機械有所發展,出現了風送式噴霧機等機械裝備,但是採收主要還是靠爬樹、上梯子凳子,運輸果品和肥料主要還是靠人畜力肩挑背扛,果園升降平臺和運輸軌道的應用不多。”洪添勝表示,“我一直有個夢想,什麼時候我國的水果生產才能扔掉背簍、扁擔,不再爬樹上梯子,這條路還很長。”而來自國家統計局的調查資料顯示:2016年,我國農業勞動力平均年齡高達59.8歲。著名的果樹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曾經發問:“未來強壯的果農在哪裡?”

與農業勞動力日益老邁相伴的,是果業生產中人工成本的居高不下且節節攀升,一般的人工作業費都超過了每天100元/人,新疆、華南等地早已超過了150元/人。何雄奎團隊的調研顯示,2016-2017年,中國部分地區果園的套袋、施肥、噴藥、除草(割草)、人工修剪(疏花疏果)、採收等各個環節的每畝年人工投入成本分別達到了350元、200元、250元、50元、800元、50元,合計1700元。何雄奎說:“果業生產中,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佔據了50%-60%的生產成本,種植戶掙不了多少錢。”而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李君的調研也顯示,人工成本在荔枝、龍眼生產成本中的占比分別達到了54.5%,62.4%。徐麗明也表示,“葡萄生產的人工費在新疆等地已經高達每天150-180元/人,而且很多時候拿著錢也找不到幹活的人。”

洪添勝、李君、徐麗明等專家都表示,在人工成本高企且不斷攀升和青壯勞動力短缺日益凸顯的雙重積壓之下,水果的利潤空間一降再降,面對這樣的趨勢,為了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研發和推廣果園機械、提高果業生產機械化率,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農機與農藝融合是果業機械化的基礎

要選育與省力化、機械化相適應的矮化、少修剪、抗病蟲害、耐寒耐旱的水果品種;新建果園、老果園改造和標準化果園建設中要考慮機械與設施的應用,農機與農藝的融合,如行間距要寬,要配套耕作道、電力設施等;研發先進適用的傻瓜型、可靠耐用與輕簡化的果園機械;培訓果園機械操作人員,建設水果生產農機社會化服務專業隊伍。”楊欣提出,“要依據農機與農藝協同、融合的原則,推廣適用於機械化作業的栽培模式,發展適度規模化生產的果園面積;要研發產業適用、性能先進、品質可靠、技術逐級提升、市場對路的機械裝備;要總結和探索丘陵山地適用農機的共性關鍵技術需求,開展跨果樹體系拓展應用。大型農機很難適應山區丘陵的果園,要研發適合山區丘陵的中小型機具,要根據當地的土壤環境和栽植模式,研發適合不同產區和不同品種的果園機械。”

據悉,湖北省已把山地果園軌道運輸機械列入了該省的農機具購置補貼目錄。然而就全國範圍而言,能夠進入補貼目錄的果園機械很少。楊欣說:“很多果園機械目前之所以難以進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是因為這些機械大都是新研發的,沒有產品的行業標準,鑒定部門既沒有資質也無從鑒定。”來武漢參加2017國際農機展的果園機械生產企業——江蘇常州邁騰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賁智平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果園機械要想列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首先要通過鑒定,可是很多機械都是新研發出來的,農機部門連具備鑒定資質的人都找不到,所以沒辦法鑒定。”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果生產國和消費國,果園機械未來的市場潛力很大,但是要做好也不容易。賁智平感歎:“水果品種多、地區差異大,傳統種植模式更新需要很長時間。果園機械的銷售特點是批次多、批量少,對生產的挑戰比較大,不像收割機、插秧機這樣的標準化產品到處可以用,企業只能根據具體的品種和種植模式採取柔性生產、訂單化生產,市場培育週期比較長。”他認為,當前國內的果園機械行業正處在一個百花齊放、大幹快上的狀態,“小企業很多,很多以前生產拖拉機、收割機的廠家在銷售不景氣以後轉型生產果園機械。不過我相信經過5年左右的時間,隨著種植戶農藝的改變,果園機械行業在經歷一番洗牌淘汰後,會迎來‘春天’。”

大多數生產環節靠人工作業,或者半手動、小功率機械作業,是人背機器下地,產業技術鏈不完整。而發達國家的果園多為全程機械化作業,是機器背人下地,有完整的產業技術鏈和農機農藝融合的技術體系。”專家們調研發現,在我國當前的果業生產中,挖坑栽種、開溝施肥、修剪整形、疏花疏果、除草套袋、採摘運輸等環節大都靠人工作業,並且勞動強度極大、作業效率極低。

“近幾年我國植保環節的果園機械有所發展,出現了風送式噴霧機等機械裝備,但是採收主要還是靠爬樹、上梯子凳子,運輸果品和肥料主要還是靠人畜力肩挑背扛,果園升降平臺和運輸軌道的應用不多。”洪添勝表示,“我一直有個夢想,什麼時候我國的水果生產才能扔掉背簍、扁擔,不再爬樹上梯子,這條路還很長。”而來自國家統計局的調查資料顯示:2016年,我國農業勞動力平均年齡高達59.8歲。著名的果樹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鄧秀新曾經發問:“未來強壯的果農在哪裡?”

與農業勞動力日益老邁相伴的,是果業生產中人工成本的居高不下且節節攀升,一般的人工作業費都超過了每天100元/人,新疆、華南等地早已超過了150元/人。何雄奎團隊的調研顯示,2016-2017年,中國部分地區果園的套袋、施肥、噴藥、除草(割草)、人工修剪(疏花疏果)、採收等各個環節的每畝年人工投入成本分別達到了350元、200元、250元、50元、800元、50元,合計1700元。何雄奎說:“果業生產中,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佔據了50%-60%的生產成本,種植戶掙不了多少錢。”而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李君的調研也顯示,人工成本在荔枝、龍眼生產成本中的占比分別達到了54.5%,62.4%。徐麗明也表示,“葡萄生產的人工費在新疆等地已經高達每天150-180元/人,而且很多時候拿著錢也找不到幹活的人。”

洪添勝、李君、徐麗明等專家都表示,在人工成本高企且不斷攀升和青壯勞動力短缺日益凸顯的雙重積壓之下,水果的利潤空間一降再降,面對這樣的趨勢,為了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研發和推廣果園機械、提高果業生產機械化率,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農機與農藝融合是果業機械化的基礎

要選育與省力化、機械化相適應的矮化、少修剪、抗病蟲害、耐寒耐旱的水果品種;新建果園、老果園改造和標準化果園建設中要考慮機械與設施的應用,農機與農藝的融合,如行間距要寬,要配套耕作道、電力設施等;研發先進適用的傻瓜型、可靠耐用與輕簡化的果園機械;培訓果園機械操作人員,建設水果生產農機社會化服務專業隊伍。”楊欣提出,“要依據農機與農藝協同、融合的原則,推廣適用於機械化作業的栽培模式,發展適度規模化生產的果園面積;要研發產業適用、性能先進、品質可靠、技術逐級提升、市場對路的機械裝備;要總結和探索丘陵山地適用農機的共性關鍵技術需求,開展跨果樹體系拓展應用。大型農機很難適應山區丘陵的果園,要研發適合山區丘陵的中小型機具,要根據當地的土壤環境和栽植模式,研發適合不同產區和不同品種的果園機械。”

據悉,湖北省已把山地果園軌道運輸機械列入了該省的農機具購置補貼目錄。然而就全國範圍而言,能夠進入補貼目錄的果園機械很少。楊欣說:“很多果園機械目前之所以難以進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是因為這些機械大都是新研發的,沒有產品的行業標準,鑒定部門既沒有資質也無從鑒定。”來武漢參加2017國際農機展的果園機械生產企業——江蘇常州邁騰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賁智平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果園機械要想列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首先要通過鑒定,可是很多機械都是新研發出來的,農機部門連具備鑒定資質的人都找不到,所以沒辦法鑒定。”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果生產國和消費國,果園機械未來的市場潛力很大,但是要做好也不容易。賁智平感歎:“水果品種多、地區差異大,傳統種植模式更新需要很長時間。果園機械的銷售特點是批次多、批量少,對生產的挑戰比較大,不像收割機、插秧機這樣的標準化產品到處可以用,企業只能根據具體的品種和種植模式採取柔性生產、訂單化生產,市場培育週期比較長。”他認為,當前國內的果園機械行業正處在一個百花齊放、大幹快上的狀態,“小企業很多,很多以前生產拖拉機、收割機的廠家在銷售不景氣以後轉型生產果園機械。不過我相信經過5年左右的時間,隨著種植戶農藝的改變,果園機械行業在經歷一番洗牌淘汰後,會迎來‘春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