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同樣是削藩,為何建文帝會落得皇位不保?

自古以來, 成大事者都不急於求成,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這個不止用於行軍打仗, 在處理重大問題上也同樣實行。 然而, 在明朝就有這麼一位新晉皇帝, 急於鞏固自己的皇家地位, 大刀闊斧的削弱諸王實權, 最後引發起義叛亂。

為了消除這種困境, 建文帝聽從大臣建議, 打算仿照漢朝實行, 削弱諸侯勢力, 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 他信心滿滿的認為, 只要實行此方法就能一下子解決各藩王的問題, 從此自身地位再無後顧之憂。

可是, 建文帝為了急於求成並沒有做任何周密的計畫或者準備工作, 就開始了削藩奪權行為。 首先是對周王, 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 只憑一面之詞就以謀反之最逮捕周王發配至雲南。

而後又聽信他人污蔑,

認為湘王也有謀反之舉, 隨即派遣士兵抓捕, 湘王不堪受辱為了清白逼不得已只能引火自焚。 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接連削弱三王, 速度之快令人膽寒, 這樣的急速削藩讓矛盾嚴重激化。

眼看建文帝不問不顧的實行削藩, 藩王之中實力較強燕王朱棣起兵謀反, 由於各地藩王看到朝廷的所作所為都不敢輕舉妄動, 這讓燕王成為了真正的諸王之首對抗建文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