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寫作方法|如何將議論文寫得充滿哲理和詩意

1、讓物件詩意化

一篇議論文總有一個相對集中的議論話題, 亦物件。 有的文章, 議論的對象一目了然, 直截明瞭;有的文章卻不,

其題目就是一個集約、內斂了豐富意蘊的形象, 逗人遐想。

【例如】夏立君先生的《西域讀李白》。 文章敘寫了李白家族在大唐最西緣——遙遠的中亞碎葉的流浪、漂遊。 行文之中, 作者不時點擊西域的民族以及個性化了的生活細節, 藉以議論李白是偉大的漂泊者, 具備西域騎士的驃悍、灑脫;李白的詩文充滿異域情調和漂泊情懷;在李白心中, 無處不是故鄉, 醉處就是故鄉。 ——他拒絕根的存在;李白是詩人中的遊俠——重俠輕儒, 輕財重義, 藐視權貴;李白詩歌中“驃悍與純粹”的西域風格特點是與成吉思汗並列的在文化精神領域的“大手筆”。 可以這麼說, “西域”廣袤而且邊遠, 是一個令人神之往之的魅力名詞;作者在“西域”與李白的詩文以及思想、個性之間覺悟出了一種本質的融通,

從而捕捉到了相應的議論契機, 文章形象鮮活而且紛呈, 詩意盎然。

2、讓理由詩意化

議論的物件選定以後, 一些文章便側重闡發理由。

【例如】《安於途中》一文, 作者“感覺生命總是在途中”, 這就形象地告訴讀者, 與生俱來, 人總是在靠近某個可知或未可知的終點。 以此為境, 作者在文中邏輯而且形象地詮釋了哲理生活的理由:人活著不能只是為了刻意靠近終結的輝煌。 人生的風景在於充實生命的過程;“安於途中”並不是碌碌無為, 得過且過, 而是要關注人生過程, 品味生活, 展示生命魅力;生命只有在途中才成其為生命, 生命不只是為了抵達, 主要是為了經歷, 具體的經歷構成了生命的精彩。

必須補充一筆的是, 在詮釋以上的“為什麼”時。 作者還精心營構了“象中之象”, 使得相應的理由更加生動而且具體。 例如, 在闡發“抵達並不那麼重要, 終點並不那麼美好”時, 作者以“花朵的終點是凋謝, 道路的終點是絕境”設喻, 警策人們:生命的終點是死亡。 ……這樣的生花妙筆。 全文俯拾即是。 《安於途中》實在是一篇形象生動, 義理雋永的絕佳美文。

3、讓策略詩意化

有些議論文, 詩意化的著眼點並非“是什麼”。 也非“為什麼”, 而是“怎麼辦”。

李漢榮先生的《攀登我的南山》一文即為例證。 作者認為, “人群有時是那麼令人窒息, 讓人沉悶”, 因為“人群是欲望的集結, 是欲望的洪流”。 於是, 作者提出:“在人群之外, 我們還需要一種高度, 一種空曠, 一種虛靜, 去與天地對話, 與萬物對話, 與永恆對話。 ”為了產生“偉大的靈魂、偉大的精神創造”, 作者進一步求索對策。 首先, 作者從反面否定了在“單位”、在沙發上製作的思想;接著, 作者從正面呼告, 需要登高, 需要望遠, 需要面對整個天空作一次靈魂的深呼吸,

需要從精神的高處帶回一些白雲, 擦拭瑣碎而陳舊的生活, 擦拭缺少光澤的內心。 在如此形象地議論之後, 作者將詩意化的“怎麼辦”推向極致和高潮:我正在心中攀登我的南山。 目光和靈魂正漸漸變得清澈、寬廣, 綠色越來越多。 白雲越來越多, 我正在靠近偉大的天空……毋庸贅言, 李漢榮先生的這篇散文詩意業已飛揚。

從特定的角度講,詩意的議論文必然包含豐厚的意境。在“采點”之後,“設境”(設置意境)至關緊要,以下努力不可或缺。

1、捕“象”:豐厚文章的底蘊

臺灣著名詩人洛夫先生的《詩人與酒》,是一篇非常雋美的議論性散文。獨酌是哲學式的飲酒,對酌是散文式的飲酒,群酌不免會演變為戲劇性的飲酒。而在於詩人,酒可以澆去心中的鬱悶和不平;酒可以渲染氣氛,調劑情緒,資助談興;酒可以使人喚起聯想,產生創作的靈感。酒是一種經歷,是一種心境,是一種個性。古詩中送別與感傷的作品最多,古詩中流著的兩種液體,“一是眼淚,一是酒”……作者如此許多的見解,充滿詩意,充滿哲理,其豐厚的意蘊,自然顯出無盡的美麗。

2、修辭:鮮活行文的神采

捕捉“意象”以後,欲使議論文形象並且生動地站立于讀者面前,精心修辭便顯得十分重要。大致說來,下列一些修辭容易鮮活議論文的神采。

①比喻。在兩類物體之間建立一種相似聯繫,從而引領讀者進行相似聯想,可比的形象浮現眼前,議論因此而生動亮麗。

②借代。不必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將其替代於與其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如此,讀者便有了奇妙的相關聯想。議理也因之形象生動。

③比擬。或將物當人寫,或將物當物寫,或將人當物寫,這種修辭容易“人”“物”交融;當物性、人性之間達成了一種融通,議論便異常活潑而且形象了。

④引用。或明引,或暗引,這種修辭運用于議論文,必然能夠調動讀者關乎某一特定情境的聯想。甚至產生源于某種文化的覺悟。

3、放飛詩一般的想像

韓少功《女女女》:“天書已翻展,弓弦已張開。血淋淋的牛頭高懸于部落的戰旗之下,你將向哪裡去?兄妹之婚,苦蕨似的傳說遍佈整個世界,驚醒每一個時間的黑洞之夢,在大漠,在密林,在月色也青鏽斑駁的宮廷。我究竟在哪裡?……太陽終是遙遠,流星落入彩釉,以眼還眼悄聲碎語終是須臾,惟時間在年年的穀穗上昭示永恆和太極之圓美。那究竟是為了什麼?一次次死亡結成人類的永生,指向玉樹瓊宮,香花芳草,糧山棉海,鸞鳳和鳴,善男子善女子攜手連袂人面桃花歡歌如潮,那無比實在的輝煌你將向哪裡去?……”

這一段文字,堪稱想像瑰奇,驚彩絕豔,也令人想起魯迅先生關於楚詞特質的斷語:“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憑心而言,不遵矩度。”《漢文學史綱要?屈原及宋玉》。一系列的想像不僅使文章表意淋漓酣暢,更使讀者讀來備感盪氣迴腸。

一旦明確了議論文的詩意化表達方式,具有了“采點”和“設境”的意識,我們的議論文題一定會呈現出“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喜人景象。

編輯:心台

從特定的角度講,詩意的議論文必然包含豐厚的意境。在“采點”之後,“設境”(設置意境)至關緊要,以下努力不可或缺。

1、捕“象”:豐厚文章的底蘊

臺灣著名詩人洛夫先生的《詩人與酒》,是一篇非常雋美的議論性散文。獨酌是哲學式的飲酒,對酌是散文式的飲酒,群酌不免會演變為戲劇性的飲酒。而在於詩人,酒可以澆去心中的鬱悶和不平;酒可以渲染氣氛,調劑情緒,資助談興;酒可以使人喚起聯想,產生創作的靈感。酒是一種經歷,是一種心境,是一種個性。古詩中送別與感傷的作品最多,古詩中流著的兩種液體,“一是眼淚,一是酒”……作者如此許多的見解,充滿詩意,充滿哲理,其豐厚的意蘊,自然顯出無盡的美麗。

2、修辭:鮮活行文的神采

捕捉“意象”以後,欲使議論文形象並且生動地站立于讀者面前,精心修辭便顯得十分重要。大致說來,下列一些修辭容易鮮活議論文的神采。

①比喻。在兩類物體之間建立一種相似聯繫,從而引領讀者進行相似聯想,可比的形象浮現眼前,議論因此而生動亮麗。

②借代。不必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將其替代於與其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如此,讀者便有了奇妙的相關聯想。議理也因之形象生動。

③比擬。或將物當人寫,或將物當物寫,或將人當物寫,這種修辭容易“人”“物”交融;當物性、人性之間達成了一種融通,議論便異常活潑而且形象了。

④引用。或明引,或暗引,這種修辭運用于議論文,必然能夠調動讀者關乎某一特定情境的聯想。甚至產生源于某種文化的覺悟。

3、放飛詩一般的想像

韓少功《女女女》:“天書已翻展,弓弦已張開。血淋淋的牛頭高懸于部落的戰旗之下,你將向哪裡去?兄妹之婚,苦蕨似的傳說遍佈整個世界,驚醒每一個時間的黑洞之夢,在大漠,在密林,在月色也青鏽斑駁的宮廷。我究竟在哪裡?……太陽終是遙遠,流星落入彩釉,以眼還眼悄聲碎語終是須臾,惟時間在年年的穀穗上昭示永恆和太極之圓美。那究竟是為了什麼?一次次死亡結成人類的永生,指向玉樹瓊宮,香花芳草,糧山棉海,鸞鳳和鳴,善男子善女子攜手連袂人面桃花歡歌如潮,那無比實在的輝煌你將向哪裡去?……”

這一段文字,堪稱想像瑰奇,驚彩絕豔,也令人想起魯迅先生關於楚詞特質的斷語:“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憑心而言,不遵矩度。”《漢文學史綱要?屈原及宋玉》。一系列的想像不僅使文章表意淋漓酣暢,更使讀者讀來備感盪氣迴腸。

一旦明確了議論文的詩意化表達方式,具有了“采點”和“設境”的意識,我們的議論文題一定會呈現出“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喜人景象。

編輯:心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