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華”燈初上,大有可“為”!——AI前夜,華為移動的謀篇佈局

“隨著時間來到2017年的第四季度, 各大廠商的一場場好戲開始“你方唱罷我登場”。 這其中, 除了各大廠商的新機發佈吸引著業界關注的目光外, 蘋果和華為的旗艦機型中都相繼首度搭載了“AI智慧晶片”成為一大焦點所在。 如果說前者是“情理之中”, 那麼後者就頗有些“意料之外”……”

異曲同工, 和蘋果一道卡位AI

AI來了!這兩個指代“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縮寫字母, 仿佛一夜之間就席捲了整個移動互聯網界。 從各大智慧手機廠商的發佈會中, 我們先是聽到新版系統中開始出現“AI智慧引擎”, 到諸如“AI美顏”、“AI人像”逐步的加入到常規系統應用中, 再到基於智慧語音/語義識別技術的AI智慧音箱, 開始越來越多的被各大互聯網公司推向市場——有了主打AI的消費級硬體新品類。

但這裡所指的“AI”, 實際上大多是基於相應軟體演算法的技術革新和應用。 直到進入2017年四季度, 蘋果和華為在幾乎相差無幾的時間裡, 不僅不約而同地分別拿出了內含“神經網路引擎”(Neural Engine)的A11 Bionic(仿生學)晶片, 和加入了“神經網路單元”(Neural Processing Unit, NPU)的麒麟970人工智慧晶片, 還幾乎同時運用到了旗下最新的智慧手機旗艦產品上——iPhone 8系列、iPhone X以及Mate 10系列。 這一關鍵性歷史時刻的深意, 可以用今秋蘋果發佈會上的一句話來概括——Specialized hardware built for a set of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有了量身定制的硬體來服務於機器學習演算法)。

上面提到的這句話的關鍵之處還在於, 它點明了我們現在所談論的“AI”的一個關鍵資訊——深度學習。 因此, 不同於科幻影視作品給普羅大眾帶來的一貫印象, 事實上,

業界當前的“AI”, 既不是《異形:契約》中的“mother”, 也不是《鋼鐵俠》中的“賈維斯(Jarvis)”, 或者說我們距離這一能夠自主思考的階段仍然前路漫漫。 儘管咋一聽來這似乎有些掃興, 但作為基於軟硬結合的AI時代的開端, 僅僅是這麼“一點”學習能力, 其中所代表的智慧手機技術、應用發展的新方向和新時代這一小部分, 恰恰是人工智慧的基礎所在。

這一事件的背後, 更值得玩味的地方在於, 我們都知道市場應用級的技術發展從來不是一蹴而就, 這意味著在相關晶片的研發上, 至少早在18-24個月之前, 相關的詳細產品規劃就已完成。

因此, 引領未來趨勢的AI晶片首先出現在蘋果, 這一作為當今智慧手機業界當之無愧的王者身上似乎不足為奇;但對安卓陣營而言,

這一次既不是我們習以為常與蘋果在新技術、新功能上針鋒相對的三星, 也不是決定安卓機型性能上限的老牌晶片勁旅高通, 站出來的卻是華為, 相比之下在全球智慧手機市場尚屬新銳力量的這家廠商。 那麼, 為什麼是華為?

跨級飛越, 麒麟晶片的“三級跳”

如果稍稍留意華為手機背後印有公司名的一行小字——“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就會發現這是手機業界少有的命名中使用“技術”二字的公司(更多出現的是“科技”二字), 簡單直白簡直一如典型理工男, 技術的烙印在其公司屬性中似乎早已被深深打上。

幸運的是,華為在手機SoC晶片的自研道路上,取得了足以令人驚歎的成就,這其中的代表就是一步一個腳印、同時也堪稱一步一個跨越的麒麟950、麒麟960、麒麟970三代晶片。

如果說早期的麒麟920/925解決的是“能夠用”(擁有業界主流水準的穩定表現),那麼麒麟950則一舉解決了(自家旗艦機型)“有得用”(自家旗艦級晶片)的問題,儘管性能上尚存差距,但相較當年的驍龍820搶得了時間上的先機;再到麒麟960進一步提升至能夠“敞開用”,使得華為在市場上能夠同時支撐起mate系列、P系列和榮耀系列三條產品線、三類不同風格的旗艦產品,同時在與高通821和三星8890的比拼上,不再差距明顯,甚至互有勝負(例如基帶性能優於三星);在如今的麒麟970上,我們終於可以看到“安心用”和“不怕比”的底氣了——且不論率先加入了NPU單元,僅從領先的制程工藝(10nm,與驍龍835、Exynos 8895同為業界最先進水準),一舉補齊了圖形處理能力上的短板(全球首發旗艦級別的Mali-G72 MP12,12個核心,比前代G71圖形性能提升20%,能效提升50%),以及簡單粗暴的性能跑分(魯大師第三季度晶片TOP20跑分榜首),加之此前就已處於領先地位的基帶性能這些“傳統專案”的提升方面,就足以看出這是一款真真正正底氣十足的旗艦級SoC。

用一個也許不大準確但絕對直觀的比方,單從產品角度看,華為麒麟950、960、970一年一更三代晶片的跨越,大致相當於中級轎車領域,從豐田凱美瑞,到凱迪拉克XTS,再到寶馬5系的進步;若從整體技術成就和規模影響來類比的話,這幾乎是堪比中國高鐵跨越式發展的一項卓越成就。

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幸運”恐怕只是其中的一環罷了。除了華為本身資金上的巨大投入和技術上的不懈努力外,要究其原因,其晶片研發的屬性是當中的關鍵之一。一方面,華為本身重量級電信基礎設備商的身份,本身研發、積累、握有大量4G及LTE相關專利,能夠為自家晶片研發提供大量“先天性”的技術支援和優厚環境——終端需要對接適配的網路運營商的設備有相當量級也都是自家的產品,這一點從麒麟晶片異軍突起的時間段與全球4G/LTE網路商用普及的過程相吻合,以及麒麟晶片能夠快速做到基帶性能領先上,都能夠得到印證。

更重要的是,相比高通這樣的純商業晶片廠商,華為晶片開發上“自研、自產、自用”的屬性,令其可以很大程度上不必顧慮諸如“增加的成本相對性能的提升對下游廠商是否具備足夠吸引力”、“新功能的整合和提升、新技術的運用手機廠商是否認可”、“賣到什麼樣的量能夠基本打平成本增長的影響”等此類問題,不論是技術的研發運用,還是性能的針對性提升,都能夠根據自家產品規劃保持一致步調。這就能夠一定程度解釋,為什麼NPU會被華為的麒麟晶片率先加入,相應的產品又能立刻出現在華為的旗艦產品mate10/mate 10 Pro上。那麼,加入NPU之後,究竟能夠帶來怎樣不同於以往的AI能力?

“硬”實力,打響AI前哨戰

事實上,NPU的加入,並不會明顯提升CPU、GPU的性能,但它的出現,卻能明顯改變端側的運算環境——而非簡單的提升運算能力。這麼說,可能會讓人有些迷惑。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可以打個粗淺但易懂的比方。這其中,CPU就好比是數學系的老教授,能夠解決各類複雜數學問題,但單純去做求解數值的函數運算顯然費時費力;這時候,NPU就好比是一個科學計算器,你不能用它來直接解題,但由它來專門應付題目中需要求解函數數值的部分,顯然要得心應手。

因此,一旦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看麒麟970內置的這顆NPU“相比四個Cortex-A73核心,在處理同樣的AI應用任務時,擁有大約25倍性能和50倍能效優勢”的描述,就會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現實情形中,我們上面說所的科學計算器處理函數運算,於之NPU就是它的AI應用任務專項處理能力,也就是“識別能力”。前面提到,我們當前所指的AI其核心關鍵就是“深度學習能力”,具體而言,如果需要讓你的手機真正“認識”你是你(而不是其他人),靠的就是對你個人形象特徵點的分析識別,也就是圖形識別能力。

同樣,如果是語音辨識,那對機器來說需要分析識別的就是聲音的特徵點。因此,這類“識別能力”,本質上就是對海量專項資料進行分析識別的運算能力,屬於“大而專”的運算類型,自然無論能耗還是效率上,都非常適合有一個專門的硬體晶片來進行處理。

如此看來,NPU加入的意義顯然不是為CPU(乃至GPU)減負,因為CPU本身處理此類運算的“配額”就相對有限,更多的用於此類運算處理從能效比上也並不划算,因此其真正的意義在於,專項拓展出了(而非簡單提升)移動設備端側的運算能力。如果說傳統SoC通過增強CPU、GPU、ISP性能得以實現逐年升級換代,好比城市通過新建和拓寬道路來緩解市民出行壓力的話;那麼NPU的加入,就更像是城市開始新建地鐵網線,去專門解決上班族的早晚出行壓力,由此提高整個城市的交通效率。

因此,華為海思在麒麟970上率先引入NPU單元,就意味著其將晶片領域的競爭拓展到了新的層次,並取得了先機優勢。那麼,對於用戶的日常使用而言,這一AI“硬”實力的體現,能否真的被感知?或者說華為著重加強的AI能力,在具體產品上是否真的能帶來用戶體驗的提升呢?

不忘初心,堅持回歸用戶體驗

如果說華為一直停留在做一家“技術”公司,而不是在技術研發的基礎上,力求輸出完整的用戶體驗提升的話,那麼其在智慧手機行業,恐怕就不會成為在國內和國際市場同時脫穎而出、贏得業界主流地位的優秀廠商,其最好的情況,或許就是變成另一家摩托羅拉或者索尼——二者從來不缺“黑科技”,但在具體的產品上,卻一再做成“技術歸技術,體驗歸體驗”。因此,在AI能力的運用上,華為依舊能夠做到不忘初心,去盡可能的回歸最基礎的用戶體驗。

例如,考慮到智慧手機及相關的軟體作業系統更新反覆運算較快,絕大多數使用者對手機具備的全部功能不大瞭解、或僅瞭解一小部分(華為旗艦手機包含的功能超過600個),利用AI晶片帶來的本地語音語義識別能力,使用者可以快速語音呼出想要的功能,而不必層層翻尋設置功能表;更進一步,AI晶片的學習能力能夠在用戶使用的過程中,不斷的識別、分析相關特徵資料,進而“學習”用戶的使用習慣和不同時間場合下面臨的最有可能的功能需求,從而智慧的提供用戶想要的功能。

同時,依靠硬體化AI能力對端側運算能力的拓展,大量識別性的學習操作能夠不再過分依賴於雲端處理,能夠即時高效的進行當地語系化處理,並與雲端運算良好結合——對於國際間交流合作日益增加的商務人士而言,華為就能為其帶來簡單易用的隨行即時翻譯功能。在日常同樣普遍高頻使用的拍照功能上,對場景的識別也能更多地交給機器自動完成,在保證良好成像效果的基礎上,讓用戶的拍照過程變得更加簡單方便,讓更多的用戶能夠拍出好照片——這一點儘管早前已有思路類似的技術應用,但硬體級的AI能力能夠讓機器的識別“更快、更准”。

另一方面,華為還繼續秉承開放的態度,同時帶來了“HiAI移動計算技術平臺”,讓協力廠商應用開發人員能夠更加簡單高效的在應用開發中借助華為手機端的AI(識別和學習)能力,去更好的為用戶創造新的功能及使用體驗。這意味著,硬體級AI能力在華為手機中的加入,能夠帶來極大的想像和擴展空間——讓用戶體驗始於AI,卻不止於AI。

終成大器,以Mate10樹里程碑

現在看來,華為Mate 10系列機型,似乎就是華為在技術、市場、品牌、體驗、設計等多個環節成就的一個絕佳的聚合點。

多年以來,無論是早年的諾基亞、摩托羅拉,還是現如今的蘋果、三星,我們已經習慣了手機市場由歐美日韓廠商領導潮流、樹立標杆,國產廠商一路跟隨的局面——跟隨得好尚能佔有一席之地,跟隨得差則面臨淘汰出局。但這一次,華為Mate系列在市場站穩腳跟、並逐漸樹立起國際化的品牌形象後,Mate10系列的推出也終於有了引領者的風範。

這包括當前市場上獨居辨識度、並能收穫廣泛好評的外觀設計,擁有最大光圈的雙攝模組(雙F1.6光圈),發佈之時獲得權威影像評測機構DoX攝影部分最高分值、且影像表現評價綜合評分一舉超越三星Galaxy Note 8和蘋果iPhone 8 Plus,以及創新推出易用高效的異源投屏PC辦公模式……但最重要的,還屬對麒麟970的商用實現,這不僅近乎完美的卡准了(技術)研發——實現——應用的時間節點,更為華為這款年度旗艦產品,帶來了更具優勢的產品體驗和應用擴展潛力。你會發現,無論是更好的拍照效果,更強語音語義識別帶來的操作易用性的提升,更棒的綜合處理能力與日常使用的流暢程度,以及電池容量看似變化不大但續航表現卻有明顯增強,可以說這款產品諸多能力的提升和特性的加入,幾乎都與麒麟970有關,與其獨有的硬體級AI能力特性對應。

幸運的是,華為在手機SoC晶片的自研道路上,取得了足以令人驚歎的成就,這其中的代表就是一步一個腳印、同時也堪稱一步一個跨越的麒麟950、麒麟960、麒麟970三代晶片。

如果說早期的麒麟920/925解決的是“能夠用”(擁有業界主流水準的穩定表現),那麼麒麟950則一舉解決了(自家旗艦機型)“有得用”(自家旗艦級晶片)的問題,儘管性能上尚存差距,但相較當年的驍龍820搶得了時間上的先機;再到麒麟960進一步提升至能夠“敞開用”,使得華為在市場上能夠同時支撐起mate系列、P系列和榮耀系列三條產品線、三類不同風格的旗艦產品,同時在與高通821和三星8890的比拼上,不再差距明顯,甚至互有勝負(例如基帶性能優於三星);在如今的麒麟970上,我們終於可以看到“安心用”和“不怕比”的底氣了——且不論率先加入了NPU單元,僅從領先的制程工藝(10nm,與驍龍835、Exynos 8895同為業界最先進水準),一舉補齊了圖形處理能力上的短板(全球首發旗艦級別的Mali-G72 MP12,12個核心,比前代G71圖形性能提升20%,能效提升50%),以及簡單粗暴的性能跑分(魯大師第三季度晶片TOP20跑分榜首),加之此前就已處於領先地位的基帶性能這些“傳統專案”的提升方面,就足以看出這是一款真真正正底氣十足的旗艦級SoC。

用一個也許不大準確但絕對直觀的比方,單從產品角度看,華為麒麟950、960、970一年一更三代晶片的跨越,大致相當於中級轎車領域,從豐田凱美瑞,到凱迪拉克XTS,再到寶馬5系的進步;若從整體技術成就和規模影響來類比的話,這幾乎是堪比中國高鐵跨越式發展的一項卓越成就。

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幸運”恐怕只是其中的一環罷了。除了華為本身資金上的巨大投入和技術上的不懈努力外,要究其原因,其晶片研發的屬性是當中的關鍵之一。一方面,華為本身重量級電信基礎設備商的身份,本身研發、積累、握有大量4G及LTE相關專利,能夠為自家晶片研發提供大量“先天性”的技術支援和優厚環境——終端需要對接適配的網路運營商的設備有相當量級也都是自家的產品,這一點從麒麟晶片異軍突起的時間段與全球4G/LTE網路商用普及的過程相吻合,以及麒麟晶片能夠快速做到基帶性能領先上,都能夠得到印證。

更重要的是,相比高通這樣的純商業晶片廠商,華為晶片開發上“自研、自產、自用”的屬性,令其可以很大程度上不必顧慮諸如“增加的成本相對性能的提升對下游廠商是否具備足夠吸引力”、“新功能的整合和提升、新技術的運用手機廠商是否認可”、“賣到什麼樣的量能夠基本打平成本增長的影響”等此類問題,不論是技術的研發運用,還是性能的針對性提升,都能夠根據自家產品規劃保持一致步調。這就能夠一定程度解釋,為什麼NPU會被華為的麒麟晶片率先加入,相應的產品又能立刻出現在華為的旗艦產品mate10/mate 10 Pro上。那麼,加入NPU之後,究竟能夠帶來怎樣不同於以往的AI能力?

“硬”實力,打響AI前哨戰

事實上,NPU的加入,並不會明顯提升CPU、GPU的性能,但它的出現,卻能明顯改變端側的運算環境——而非簡單的提升運算能力。這麼說,可能會讓人有些迷惑。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可以打個粗淺但易懂的比方。這其中,CPU就好比是數學系的老教授,能夠解決各類複雜數學問題,但單純去做求解數值的函數運算顯然費時費力;這時候,NPU就好比是一個科學計算器,你不能用它來直接解題,但由它來專門應付題目中需要求解函數數值的部分,顯然要得心應手。

因此,一旦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看麒麟970內置的這顆NPU“相比四個Cortex-A73核心,在處理同樣的AI應用任務時,擁有大約25倍性能和50倍能效優勢”的描述,就會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現實情形中,我們上面說所的科學計算器處理函數運算,於之NPU就是它的AI應用任務專項處理能力,也就是“識別能力”。前面提到,我們當前所指的AI其核心關鍵就是“深度學習能力”,具體而言,如果需要讓你的手機真正“認識”你是你(而不是其他人),靠的就是對你個人形象特徵點的分析識別,也就是圖形識別能力。

同樣,如果是語音辨識,那對機器來說需要分析識別的就是聲音的特徵點。因此,這類“識別能力”,本質上就是對海量專項資料進行分析識別的運算能力,屬於“大而專”的運算類型,自然無論能耗還是效率上,都非常適合有一個專門的硬體晶片來進行處理。

如此看來,NPU加入的意義顯然不是為CPU(乃至GPU)減負,因為CPU本身處理此類運算的“配額”就相對有限,更多的用於此類運算處理從能效比上也並不划算,因此其真正的意義在於,專項拓展出了(而非簡單提升)移動設備端側的運算能力。如果說傳統SoC通過增強CPU、GPU、ISP性能得以實現逐年升級換代,好比城市通過新建和拓寬道路來緩解市民出行壓力的話;那麼NPU的加入,就更像是城市開始新建地鐵網線,去專門解決上班族的早晚出行壓力,由此提高整個城市的交通效率。

因此,華為海思在麒麟970上率先引入NPU單元,就意味著其將晶片領域的競爭拓展到了新的層次,並取得了先機優勢。那麼,對於用戶的日常使用而言,這一AI“硬”實力的體現,能否真的被感知?或者說華為著重加強的AI能力,在具體產品上是否真的能帶來用戶體驗的提升呢?

不忘初心,堅持回歸用戶體驗

如果說華為一直停留在做一家“技術”公司,而不是在技術研發的基礎上,力求輸出完整的用戶體驗提升的話,那麼其在智慧手機行業,恐怕就不會成為在國內和國際市場同時脫穎而出、贏得業界主流地位的優秀廠商,其最好的情況,或許就是變成另一家摩托羅拉或者索尼——二者從來不缺“黑科技”,但在具體的產品上,卻一再做成“技術歸技術,體驗歸體驗”。因此,在AI能力的運用上,華為依舊能夠做到不忘初心,去盡可能的回歸最基礎的用戶體驗。

例如,考慮到智慧手機及相關的軟體作業系統更新反覆運算較快,絕大多數使用者對手機具備的全部功能不大瞭解、或僅瞭解一小部分(華為旗艦手機包含的功能超過600個),利用AI晶片帶來的本地語音語義識別能力,使用者可以快速語音呼出想要的功能,而不必層層翻尋設置功能表;更進一步,AI晶片的學習能力能夠在用戶使用的過程中,不斷的識別、分析相關特徵資料,進而“學習”用戶的使用習慣和不同時間場合下面臨的最有可能的功能需求,從而智慧的提供用戶想要的功能。

同時,依靠硬體化AI能力對端側運算能力的拓展,大量識別性的學習操作能夠不再過分依賴於雲端處理,能夠即時高效的進行當地語系化處理,並與雲端運算良好結合——對於國際間交流合作日益增加的商務人士而言,華為就能為其帶來簡單易用的隨行即時翻譯功能。在日常同樣普遍高頻使用的拍照功能上,對場景的識別也能更多地交給機器自動完成,在保證良好成像效果的基礎上,讓用戶的拍照過程變得更加簡單方便,讓更多的用戶能夠拍出好照片——這一點儘管早前已有思路類似的技術應用,但硬體級的AI能力能夠讓機器的識別“更快、更准”。

另一方面,華為還繼續秉承開放的態度,同時帶來了“HiAI移動計算技術平臺”,讓協力廠商應用開發人員能夠更加簡單高效的在應用開發中借助華為手機端的AI(識別和學習)能力,去更好的為用戶創造新的功能及使用體驗。這意味著,硬體級AI能力在華為手機中的加入,能夠帶來極大的想像和擴展空間——讓用戶體驗始於AI,卻不止於AI。

終成大器,以Mate10樹里程碑

現在看來,華為Mate 10系列機型,似乎就是華為在技術、市場、品牌、體驗、設計等多個環節成就的一個絕佳的聚合點。

多年以來,無論是早年的諾基亞、摩托羅拉,還是現如今的蘋果、三星,我們已經習慣了手機市場由歐美日韓廠商領導潮流、樹立標杆,國產廠商一路跟隨的局面——跟隨得好尚能佔有一席之地,跟隨得差則面臨淘汰出局。但這一次,華為Mate系列在市場站穩腳跟、並逐漸樹立起國際化的品牌形象後,Mate10系列的推出也終於有了引領者的風範。

這包括當前市場上獨居辨識度、並能收穫廣泛好評的外觀設計,擁有最大光圈的雙攝模組(雙F1.6光圈),發佈之時獲得權威影像評測機構DoX攝影部分最高分值、且影像表現評價綜合評分一舉超越三星Galaxy Note 8和蘋果iPhone 8 Plus,以及創新推出易用高效的異源投屏PC辦公模式……但最重要的,還屬對麒麟970的商用實現,這不僅近乎完美的卡准了(技術)研發——實現——應用的時間節點,更為華為這款年度旗艦產品,帶來了更具優勢的產品體驗和應用擴展潛力。你會發現,無論是更好的拍照效果,更強語音語義識別帶來的操作易用性的提升,更棒的綜合處理能力與日常使用的流暢程度,以及電池容量看似變化不大但續航表現卻有明顯增強,可以說這款產品諸多能力的提升和特性的加入,幾乎都與麒麟970有關,與其獨有的硬體級AI能力特性對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