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如何區分節度使、樞密使、安撫使、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

“使”, 從人, 表示人的動作行為;從吏, 指低級官員。

使做官員之意時, 最初指“使者”, 從唐朝開始負責某種政務的官員開始被稱為稱“使”。

1、唐朝的節度使

節度使是唐朝的地方軍政長官。 “節度”一詞出現的很早, 節制調度的意思。

節度使淵源于魏晉以來的持節都督, 北周及隋改稱總管, 唐代稱都督。

唐睿宗景雲二年(西元711年), 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 節度使開始成為正式的官職。 節度使受命時賜雙旌雙節, 得以軍事專殺, 行則建節, 府樹六纛(大旗), 威儀極盛。 節度使集軍、民、財三政于一身, 時稱節鎮。

唐玄宗開元年間,

設立了磧西、北庭、河西、隴右、朔方、河東、范陽、平盧、劍南、嶺南十個節度使, 范陽(今北京地區, 即古幽州)節度使是節度使中兵力最大的。

天寶十節度使

至此唐代外重內輕, 安史之亂遂不可避免。

楊貴妃

2、宋朝的樞密使、安撫使、轉運使

宋朝將唐代的“道”改稱“路”, 為了不重演唐代節度使權大而藩鎮割據, 遂將一路的地方大員一分為四。

宋朝行政區劃

也就是說, 宋代的各路沒有統一的官署, 沒有最高長官, 而是設置四個機構, 各置長官, 各不統屬。

安撫使, 掌軍事與民政, 官署名為經略安撫司, 簡稱“帥司”。

轉運使, 掌錢糧徵收與轉運, 官署名為轉運司, 簡稱“漕司”。

提點刑獄公事, 掌地方司法、刑獄與監察, 官署名為提點刑獄司, 簡稱“憲司”。

常平使, 掌常平倉(國家用來平准糧價的糧倉)與貸放錢糧、鹽茶專賣, 官署名為提舉常平司, 簡稱“倉司”。

而樞密使不同, 樞密使是宋朝為了中央集權,

分割相權而設的一個職務。

在宋朝, 樞密使是與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一起共同職掌軍國大事的實權人物, 是協助皇帝管理軍隊與部屬軍事行動的最高級官員。

宋朝用樞密使分了宰相的軍權, 宰相主政, 樞密主兵。

3、明朝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

明朝廢宰相, 在全國設兩京十三布政使司, 即北直隸、南直隸和十三個省。

明朝行政區劃

省級地方官員最初和宋朝一樣, 沒有最高行政官員, 而是分為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 分掌一省民政、司法、軍事, 合稱三司。

布政使司掌“民政”, 長官稱布政使, 俗稱藩台

按察使司掌“刑名”, 長官稱按察使, 俗稱臬台, 相當於宋代的提點刑獄。

都指揮使司則掌“一省軍務”, 長官稱都指揮使

後來至宣德年間, 因軍事需要, 始置“巡撫”為一省軍政長官。

直浙總督胡宗憲

所謂巡撫,即“巡行天下,撫軍安民”,最初不常置,後來變為一省的最高軍政長官,又稱“撫台”。

正統六年(西元1441年)正月,大明用兵麓川(今雲南隴川西南),兵部尚書王驥主其事,首次稱總督。

總督與刺史一樣,最初也不是正式官名,是中央的派出機構,後來變為一省及數省的軍政長官,又稱“制台”。

總督權在巡撫之上,合稱“督撫”,三司均為其下屬。

直浙總督胡宗憲

所謂巡撫,即“巡行天下,撫軍安民”,最初不常置,後來變為一省的最高軍政長官,又稱“撫台”。

正統六年(西元1441年)正月,大明用兵麓川(今雲南隴川西南),兵部尚書王驥主其事,首次稱總督。

總督與刺史一樣,最初也不是正式官名,是中央的派出機構,後來變為一省及數省的軍政長官,又稱“制台”。

總督權在巡撫之上,合稱“督撫”,三司均為其下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