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曾國藩滅太平天國、亡撚軍,為何不自己做皇帝?原因是這樣的!

太平天國一路摧枯拉朽,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頭打得清王朝朝不保夕, 清王朝的嫡系八旗軍、綠營無法抵抗太平軍的進攻, 致使清軍連敗。 在這種背景下, 清政府不得不依賴各地的團練來打擊太平軍, 於是曾國藩的地方武裝——湘軍應運而生, 並很快成為清政府的支柱。

曾國藩的湘軍滅太平天國、亡撚軍, 前前後後收復土地160萬平方公里。 曾國藩更是提攜或培養出了左宗棠、江忠源、李鴻章、吳汝綸、張裕釗、黎庶昌、薛福成、沈葆楨、曾國荃等等晚清重臣。 他坐擁湘軍30萬,權傾朝野,功蓋天下,為何不反清稱帝呢?

勸曾國藩登基稱帝的人有郭松燾、李次清、王闓運、李元度、胡林翼、彭玉麟、曾國荃、鮑超、李臣典、蕭孚泗、楊岳斌、李秀成等等。 曾國藩並未聽取勸進, 而是死心塌地做了一名大清朝的忠臣。 很多人為他的決定感到遺憾, 還有一些人持尖銳的批評態度,

認為曾國藩沒有趕走滿清, 恢復漢族正統, 是不對的。 那曾國藩為什麼不反呢?

其實曾國藩是有大智慧的!

內部環境:

“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 一付曾國藩自己寫的對聯, 透露了他的心境! 他有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 曾國藩提倡忠君衛道, 具有極高的政治品格,

性格註定他是不會反的。

其次, 曾國藩的湘軍主力有十萬左右, 重臣李鴻章、沈葆楨等或漂浮不定, 或離心離德。 清朝名將富明阿、 馮子材 、僧格林沁等部隊環伺左右, 虎視眈眈。

第三, 湘軍常年征戰, 滅了太平天國和撚軍後, 元氣大傷, 吉字營內部腐敗嚴重, 眾多屠城、殺降事件, 口碑極差。 曾的嫡系水軍在北方也無用武之地。

第四, 湘軍之所以能凝聚起來, 有極強的戰鬥力, 是因為師出有名;也就是為了鎮壓反叛, 維護朝廷。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 結果可想而知。

外部環境:

首先, 晚清的現狀已是七零八落, 帝國列強的逼近, 政府階層的腐敗, 民生民權的凋零, 皇權政府的無能;一個即將倒塌的大廈, 誰還會住進去安家立業?平民百姓都不會進去, 曾國藩更不會。 住進去不只是坐不穩, 極有可能會被砸死, 不僅不能流芳百世, 恐怕還會遺臭萬年。

其次, 打仗是需要錢的, 打來打去打的是經濟。 湘軍一開始是自籌軍餉的, 但是後來就是各省財政給予支援了。 吃的還是皇糧。 如果反清,

軍餉是個大問題。

第三, 也是內因, 也是外因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攻陷南京之後, 曾國藩能直接指揮的湘軍10萬左右, 而這個時候淮軍, 楚軍已經異軍突起, 風頭正盛了。 曾國藩在這個時候反清稱帝, 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了。

“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 ---毛澤東 ;“吾謂曾文正集, 不可不口三複也”---梁啟超;“足為吾人之師資”----蔣介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