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朝的宮市是怎麼強買強賣的?

唐朝的宮市是怎麼強買強賣的?

吳鉤

歷代皇室的日用所需各物, 除了一部分是自己製造、生產之外, 主要還是以“皇家採購”的形式求諸宮外的市場。

唐代中葉還出現了專門為皇家採購服務的“宮市”, 即在長安的市集中, 開闢出皇室特供品市場, 商民將貨物拉到這裡銷售, 皇室則派出宦官來這裡採購。 白居易那首膾炙人口的《賣炭翁》, “夜來城外一尺雪, 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 市南門外泥中歇。 ”描述的正是賣炭翁一大早駕著牛車、冒著風雪、從大老遠拉了一車炭前往宮市交易的情景。

唐代宮市的日常管理, 由官職為“長安尉”的專人負其責。 官府又制訂了詳備的宮市交易規章, 叫做“恒規”, 對入市交易、市場啟閉、度量衡、物價管理等都做了規定。 根據恒規的精神, 買賣雙方在宮市內自願交易, 公平成交, 一手交錢, 一手交貨, 官府不得打白條, 不得白拿商民貨物,

用唐朝皇帝的話來說, “其所市易, 並須先給付價錢。 如有妄配百姓, 買物不給價錢, 官吏等並准此同枉法贓例處分”。

看起來, 宮市是個好東西嘛。 以市場的資源置配功能, 作為買方的宮廷採購官員一定可以購買到皇室之所需, 因為, 只要官府開出的價錢有吸引力, 商民必聞風而動前往宮市販賣貨物, 而隨著供應的增加, 買方則獲得了更大的選擇空間與議價能力;同時, “賣炭翁”們也一定可以將手中貨物賣到合理的價位, 因為, 如果官家願意給的價錢低於其他市場, 商民就會撒出貨物, 而隨著供給的遞減, 價格則將回升。 這便是市場的奇妙之處。

然而, 唐代宮市制度的實行情況並不妙, 誠如我們在《賣炭翁》一詩所讀到的那樣:“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 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 千餘斤, 官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 系向牛頭充炭直。 ”詩中的“黃衣使者白衫兒”便是“開寶馬”、穿制服、負責宮廷採購的宦官, 他們才懶得跟賣炭翁討價還價呢, “手把文書口稱敕, 回車叱牛牽向北”, 將紅頭文件一念, 拉了牛車就走。 老翁那一車“千餘斤”的木炭, 結果只換來“半匹紅紗一丈綾”, 這中間存在著多大的價差呢?唐代用紗、綾等紡織品充當貨幣使用, 半匹紗與一丈綾折算成錢的話, 約值400文;當時千餘斤木炭的價格呢?至少要1200文。 也就是說, 官方給出的收購價, 是市價的三四折。

《賣炭翁》講述的是唐德宗貞元年間(西元8世紀末至9世紀初)的事情。

據唐代另一位元大知識份子韓愈的記錄, 負責採購的宦官先是“抑買人物, 稍不如本估(市價)”, 到了貞元末年, 這些宦官就像餓狼一樣出沒于長安的市集, 看到中意的貨物, 就說是皇上要採購的, 立即以極低的價錢強買下來, 價值幾千文錢的貨物, 通常只給一百文, 有時甚至向貨主強索運費、進宮費。 因為宦官站在市場上東張西望、白搶貨物, 時人稱他們為“白望”。 韓愈總結說, “名為‘宮市’, 而實奪之”, 宮廷採購跟搶劫沒有什麼兩樣。

賣炭翁遇到的“黃衣使者白衫兒”不算是最惡劣的, 畢竟他們還向老漢宣讀了紅頭文件, 並給了半匹紗、一丈綾的收購價。 韓愈講了一樁更惡劣的故事:有個農夫, 用驢馱了些木柴到城裡販賣,

一名打著“皇家採購”旗號的宦官走過來, 用數尺絹的價錢強買農夫的木柴, 還要農夫繳納一筆管理費, 並送貨上門。 農夫哭著將那幾尺絹交還給宦官, 宦官不肯收, 說, “還得用你的驢將木柴馱到宮內。 ”農夫說:“我有父母妻兒, 一家人都等著我將木柴賣了換糧米吃飯, 現在我將木柴白送給你們了, 你們還不甘休, 我只有死路一條了。 ”當下心一橫, 將那宦官痛毆了一番。 官府聞訊, 將農夫抓了起來, 將案子報告給德宗皇帝。

幸虧唐德宗還不是一個糊塗的皇帝, 得知農夫打人的詳情後, 下詔開除了那個宦官, 還賞賜了農夫十匹絹(見韓愈《順宗實錄》)。 我們大概也可以說, 將宮市搞成了搶劫, 並不是皇帝的本意, 恰恰相反, 皇帝還明旨嚴禁官吏“買物不給價錢”, 違者罪同貪贓枉法。那麼,好端端的一個宮市為什麼會搞得烏煙瘴氣?問題似乎出在可惡的宦官身上,其實“挾權入市”的市場形態才是癥結之所在。

違者罪同貪贓枉法。那麼,好端端的一個宮市為什麼會搞得烏煙瘴氣?問題似乎出在可惡的宦官身上,其實“挾權入市”的市場形態才是癥結之所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