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身體受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的侵襲,就按摩這幾個穴位吧

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正常氣候, 稱之為“六氣”。 正常情況下, 這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 是萬物生長的條件, 對人體無害, 稱六氣。 當氣候變化異常, 六氣發生太過或不及, 或天氣反常, 或變化太快, 在人體抵抗力下降時, 六氣就變成侵犯人體的六淫邪氣, 稱為“六淫之氣”, 又稱“六邪”。

六淫致病, 有以下特點:

1、與季節氣候、居住環境有關。

2、既可單獨侵犯人體, 也可夾雜多種致病因素一同侵犯人體。

3、發病過程中, 相互影響, 相互轉化。

4、人體肌表、口鼻是入侵的途徑。

(一)風

風, 是春季的主要氣候, 四季皆有。 風邪性質及致病特點:

1、風邪動而不居, 具有向上、向外的特點, 屬陽邪;常侵犯人體上部(頭面)、體表、陽經, 使汗孔開張, 從而出現頭痛、出汗、惡風等症狀。

2、風邪行無定處, 變化無常, 故致病時病位遊移不定, 病情複雜多變。 如由風邪引起的風濕性關節炎, 其關節的疼痛是遊走不定的。

3、風邪是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 寒、濕、燥、熱多依附風邪侵犯人體, 如風寒、風濕等。

風為百病之長, 治風三要穴:翳風、風池、風府

(二)寒

寒, 冬季主要氣候。 寒邪性質及致病特點:

1、寒為陰氣盛的表現, 性屬陰, 容易損失陽氣。

2、寒邪侵襲, 陽氣受損, 則人體的氣血津液運行受阻, 故說寒性凝結、阻滯不通。

3、寒邪侵襲, 使汗孔收縮出現無汗, 經絡、筋脈收縮痙攣而引起疼痛、曲伸不利。

怕冷畏寒就按一按以下穴位:

1、手指冰涼:點按勞宮穴(握拳時中指所點的手心處), 緩慢用力, 盡力抓握幾秒鐘, 然後緩緩放鬆稍停後再重複抓握,

只需幾下就可使手指轉暖。

2、肩膀及手腕寒冷——按摩膀胱經上的“申脈”穴;

3、手足怕冷:常按魚際穴,可緩解手足怕冷症狀,尤其天寒為四肢冰冷所苦的女性朋友,只要常按此穴,自有成效。

4、怕冷、手腳發涼:按摩三焦經上的陽池穴(位於人體的手腕部位, 即腕背橫紋上, 前對中指、無名指指縫凹陷處), 可迅速暢通血液迴圈, 平衡荷爾蒙分泌, 曖和身體, 進而消除發冷症。

5、全身寒冷——按摩“氣海”穴;

6、腳部寒冷——按摩“梁丘”穴、氣沖穴;

7、腰部寒冷——按摩“腰之陽關”穴、腎俞穴;

8、因體質虛弱而消瘦及全身機能低下的人,全身都會冷,其痛苦很難忍受。有些人會抖個不停,有些甚至會局部發痛,以致無法動彈等。按摩大拇指內側的合穀穴、手腕內側3 -5cm的內關(在外關的反面)穴及膝蓋下方6-8cm的足三裡、腳底的湧泉穴。

(三)暑

暑是夏季主要氣候,發生在夏至以後,立秋以前,由火熱所化生。暑邪性質及致病特點:

1、暑屬陽邪,性質炎熱,侵犯人體後多出現一系列大熱、大汗出、面紅等陽熱症狀。

2、暑使汗孔開張,如果汗出過多,損失津液,同時又會導致氣虛;故說暑邪易耗氣傷津。

3、夏季除了天氣炎熱外,還多雨潮濕,故暑邪致病時常夾雜濕邪,除了煩渴、發熱外,還見四肢困倦、胸悶嘔惡等濕邪困倦症狀。

常按摩天柱、大椎和曲池三個養生穴位,可以起到一定的降溫效果。

(四)濕

濕為長夏(夏季最後一個月)主要氣候,長夏為一年中濕邪最盛的季節。濕邪性質及致病特點:

1、濕為陰邪,侵襲的病位多在下部,陰邪容易損失陽氣,阻遏氣體的運行。

2、濕性重濁,其性質如同水液一樣,容易停留在人體的某部位而出現病變。

3、濕性粘膩,是指病症粘膩不爽,如分泌物滯而不暢;或是指病程長,反復發

五個祛濕穴位:百會穴、大椎穴、神闕穴、陰陵泉穴、湧泉穴。

(五)燥

燥為秋季主要氣候,多從口鼻入侵人體,分涼燥和溫燥。燥邪性質及致病特點:

1、燥邪乾澀,容易損失人體津液,可見口鼻乾燥、咽幹口渴、皮膚乾燥等。

2、燥邪多從口鼻而入,而肺開竅於鼻,與外界相通,故燥邪最易傷肺,見乾咳少痰等。

冬季預防乾燥,清脾健胃,按摩四縫、迎香、極泉三個穴位(按四縫健胃化滯、按迎香潤肺防燥、按極泉理氣護心)

(六)火

火熱為陽盛所化生,火為熱之極,兩者常混稱。火邪性質及致病特點:

1、火熱為陽邪,其性主動炎上。

2、火為陽邪,易損傷人體津液,耗損正氣。

3、火邪可令血液運行加速,迫血妄行,導致各種出血症狀;另還可形成瘡癰。

按摩太沖穴、合穀穴、心包經穴位、內庭穴是去火的一個好的方法。

肝“上火”了按太沖:肝臟功能主要是“主疏泄、調暢氣機”,水的運行有賴於氣的推動,當肝有病變,則氣機不調,氣滯水停。肝火旺,常表現為口乾舌燥、頭暈、易怒、睡眠不穩定、身體悶熱、舌苔增厚等。

通過按摩太沖穴可降肝火。太沖穴在腳背上,位於大足趾與第二個足趾之間縫隙向上,1.5釐米的凹陷處,是足厥陰肝經上穴位。在按摩此養生穴位前,先用熱水泡腳約10分鐘,然後用大拇指從下向上推揉3分鐘。

肺“上火”了按合穀:“肺主通調水道”,肺不好,容易生痰、口乾等,肺“上火“往往表現為牙疼、鼻出血、咽喉腫痛、耳鳴、眼睛紅腫、便秘等。按合穀穴,對於降火也是有著效果的。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穴位,位於手背虎口處,於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陷中。大腸與肺相表裡,臨床上很多有肺火的患者,按摩和針刺合穀穴,往往收到較明顯的療效。

心“上火”了找心包經:水液經肺的肅降作用後,還須以心臟為動力,才能隨營氣循經脈運行於體內。若心火過旺,會出現口乾舌燥、心情憂鬱、煩躁、失眠、舌尖發紅等常見症狀。心包經按摩刮痧,也是有良好效果的。心包經按摩、拔罐或刮痧,都可瀉心火。手厥陰心包經,為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心包經。其走向是從左乳上方天池穴,往上行至腋窩,再沿手臂內側中線,行至左手中指指端中沖穴。

脾“上火”了按內庭:脾主運化水液,當飲入的水進入胃後,精華部分會輸入到脾,進而輸布到全身各處,滋潤人體。脾有熱時,水液的輸布會受到影響,出現口臭、便秘、皮膚乾燥、咽喉腫痛、牙痛、腹脹等不適症狀。按摩內庭穴可降脾火,內庭穴,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中醫認為,脾與胃相表裡,每天早晚用大拇指點揉此養生穴位100次,可以祛火潤燥。

(僅供參考,有病請遵醫囑,重在相互交流學習)

5、全身寒冷——按摩“氣海”穴;

6、腳部寒冷——按摩“梁丘”穴、氣沖穴;

7、腰部寒冷——按摩“腰之陽關”穴、腎俞穴;

8、因體質虛弱而消瘦及全身機能低下的人,全身都會冷,其痛苦很難忍受。有些人會抖個不停,有些甚至會局部發痛,以致無法動彈等。按摩大拇指內側的合穀穴、手腕內側3 -5cm的內關(在外關的反面)穴及膝蓋下方6-8cm的足三裡、腳底的湧泉穴。

(三)暑

暑是夏季主要氣候,發生在夏至以後,立秋以前,由火熱所化生。暑邪性質及致病特點:

1、暑屬陽邪,性質炎熱,侵犯人體後多出現一系列大熱、大汗出、面紅等陽熱症狀。

2、暑使汗孔開張,如果汗出過多,損失津液,同時又會導致氣虛;故說暑邪易耗氣傷津。

3、夏季除了天氣炎熱外,還多雨潮濕,故暑邪致病時常夾雜濕邪,除了煩渴、發熱外,還見四肢困倦、胸悶嘔惡等濕邪困倦症狀。

常按摩天柱、大椎和曲池三個養生穴位,可以起到一定的降溫效果。

(四)濕

濕為長夏(夏季最後一個月)主要氣候,長夏為一年中濕邪最盛的季節。濕邪性質及致病特點:

1、濕為陰邪,侵襲的病位多在下部,陰邪容易損失陽氣,阻遏氣體的運行。

2、濕性重濁,其性質如同水液一樣,容易停留在人體的某部位而出現病變。

3、濕性粘膩,是指病症粘膩不爽,如分泌物滯而不暢;或是指病程長,反復發

五個祛濕穴位:百會穴、大椎穴、神闕穴、陰陵泉穴、湧泉穴。

(五)燥

燥為秋季主要氣候,多從口鼻入侵人體,分涼燥和溫燥。燥邪性質及致病特點:

1、燥邪乾澀,容易損失人體津液,可見口鼻乾燥、咽幹口渴、皮膚乾燥等。

2、燥邪多從口鼻而入,而肺開竅於鼻,與外界相通,故燥邪最易傷肺,見乾咳少痰等。

冬季預防乾燥,清脾健胃,按摩四縫、迎香、極泉三個穴位(按四縫健胃化滯、按迎香潤肺防燥、按極泉理氣護心)

(六)火

火熱為陽盛所化生,火為熱之極,兩者常混稱。火邪性質及致病特點:

1、火熱為陽邪,其性主動炎上。

2、火為陽邪,易損傷人體津液,耗損正氣。

3、火邪可令血液運行加速,迫血妄行,導致各種出血症狀;另還可形成瘡癰。

按摩太沖穴、合穀穴、心包經穴位、內庭穴是去火的一個好的方法。

肝“上火”了按太沖:肝臟功能主要是“主疏泄、調暢氣機”,水的運行有賴於氣的推動,當肝有病變,則氣機不調,氣滯水停。肝火旺,常表現為口乾舌燥、頭暈、易怒、睡眠不穩定、身體悶熱、舌苔增厚等。

通過按摩太沖穴可降肝火。太沖穴在腳背上,位於大足趾與第二個足趾之間縫隙向上,1.5釐米的凹陷處,是足厥陰肝經上穴位。在按摩此養生穴位前,先用熱水泡腳約10分鐘,然後用大拇指從下向上推揉3分鐘。

肺“上火”了按合穀:“肺主通調水道”,肺不好,容易生痰、口乾等,肺“上火“往往表現為牙疼、鼻出血、咽喉腫痛、耳鳴、眼睛紅腫、便秘等。按合穀穴,對於降火也是有著效果的。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穴位,位於手背虎口處,於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陷中。大腸與肺相表裡,臨床上很多有肺火的患者,按摩和針刺合穀穴,往往收到較明顯的療效。

心“上火”了找心包經:水液經肺的肅降作用後,還須以心臟為動力,才能隨營氣循經脈運行於體內。若心火過旺,會出現口乾舌燥、心情憂鬱、煩躁、失眠、舌尖發紅等常見症狀。心包經按摩刮痧,也是有良好效果的。心包經按摩、拔罐或刮痧,都可瀉心火。手厥陰心包經,為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心包經。其走向是從左乳上方天池穴,往上行至腋窩,再沿手臂內側中線,行至左手中指指端中沖穴。

脾“上火”了按內庭:脾主運化水液,當飲入的水進入胃後,精華部分會輸入到脾,進而輸布到全身各處,滋潤人體。脾有熱時,水液的輸布會受到影響,出現口臭、便秘、皮膚乾燥、咽喉腫痛、牙痛、腹脹等不適症狀。按摩內庭穴可降脾火,內庭穴,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中醫認為,脾與胃相表裡,每天早晚用大拇指點揉此養生穴位100次,可以祛火潤燥。

(僅供參考,有病請遵醫囑,重在相互交流學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