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九論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党的十九大把建設生態文明擺在事關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高度來加以認識和對待, 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要部署。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 就要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以更高標準推進生態環境建設, 全面提升生態文明發展水準, 全力推動濟寧科學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 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隨著物質生活水準的不斷提升,

人民群眾對環境品質、健康水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 期盼喝上更乾淨的水, 呼吸上更清新的空氣, 吃上更安全的食品, 享受到更宜居的環境, 開始從“重生活”向“重生態”, 從“求溫飽”向“盼環保”轉變, 環境問題已成為民生改善和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總書記60多次談生態文明, 強調不能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倡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僅僅當作經濟問題, “這裡面有很大的政治”。 民生問題就是最大的政治。 從本質上說,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種生產關係的變革, 必定帶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調整。 各級領導幹部應該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
將生態文明的成效作為衡量現代化品質的重要指標、判斷執政能力的重要尺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 是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解決好的課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因此發展經濟要堅持“綠色、迴圈、低碳”方向, 抓住系列重大機遇, 用好生態建設倒逼機制, 以更大的力度推進發展方式轉變。 可以說, 生態建設既是轉型發展的重要任務, 也是檢驗轉型成效的重要標誌。 各級幹部要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和做法, 加快推進經濟結構從過多依賴資源能源消耗向依靠綠色產業、綠色產品發展的軌道上來,

以綠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旅遊文化業拓展延伸為突破口, 謀綠色發展、做綠色文章, 才能為可持續發展開闢新天地, 讓綠水青山成為群眾的致富靠山。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 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 也是對執政能力的現實考驗。 只要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 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 以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為牽動, 大力實施“藍天、碧水、淨土”行動, 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就一定能夠持續提升我市生態建設水準和綠色競爭力, 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