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日白江之戰:日軍為何全軍覆沒?

從古到今, 中日兩國已經發生了多次軍事衝突, 最早的一次中日戰爭發生在唐朝初期。 這次被稱為“白江之戰”的戰鬥以中國軍隊完勝告終。

唐朝初年, 朝鮮半島處於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的局面。 三國都想統一半島, 但又不夠力量, 於是向鄰國尋求援助, 分別與唐朝和日本建立了外交關係。 最後形成了以高句麗、百濟、日本為一方, 新羅、唐朝為另一方的政治局勢。 百濟于660年向新羅進攻。 新羅向唐告急, 乞求唐朝出兵救援。 唐高宗讓蘇定方率領水陸大軍十萬余, 從成山(今山東榮城)渡海擊百濟。 在唐軍南北夾擊之下, 百濟軍隊很快潰敗。 接著, 唐軍與新羅聯兵向百濟都城泗沘進軍, 不到十日, 便滅亡了百濟。 唐在百濟故地設置都督府, 以大將劉仁願率兵留守。

唐軍滅了百濟之後, 原百濟將領福信遣使至日本, 向日本乞求援師。 為了保住在朝鮮半島上的勢力,

日本天皇任命阿曇比羅夫、阿倍比羅夫、秦田來津分率前軍、後軍和別動隊, 組成了一支遠征軍。 此前, 因駐守百濟的唐軍劉仁願部被福信的百濟軍圍困在熊津府城內, 故唐高宗急調劉仁軌率軍渡海增援, 府城之圍遂解。 4月, 唐軍四萬四千人以水陸兩路向高句麗發起進攻。 7月, 唐軍進至平攘, 因久攻平攘不下, 乃於次年2月撤軍。 百濟發生內訌, 福信被殺, 百濟力量因此嚴重削弱。

日本天皇令毛野稚子等率兩萬七千餘人663年6月向新羅發起進攻, 切斷了唐軍與新羅的聯繫。 不久, 由孫仁師率領的七千名唐朝援軍也渡海到達熊津, 與劉仁軌會師。 劉仁軌與諸將制定了進攻周留城的計畫。 劉仁願和孫仁師以及新羅王金法敏率軍從陸路進攻;劉仁軌,

杜爽則率領唐水軍並新羅水軍由熊津江入白江口, 溯江而上, 從水上進攻。

隨即唐新聯軍從陸路三面圍攻周留城, 百濟和日本守軍相繼投降。 日將廬原君臣領軍萬餘越海而來, 準備自白江口登陸。 周留城即建築在白江河口上游不遠處的左岸山地上, 三面環山, 一面臨水, 山峻溪隘, 易守難攻。 當時, 儘管唐新聯軍已從三面包圍了周留城, 但百濟只要能確保周留至白江一線安全暢通, 就能得到日本從海上的支援, 從而據險固守。 因此, 白江成為維繫周留存亡的生命線, 兩軍都誓在必爭。

唐新水軍首先到達白江江口。 27日, 日本水軍也從海上抵達白江, 兩軍遭遇。 從當時雙方的實力來看, 唐朝水軍七千餘人,

一百七十艘戰船;日本水兵萬余, 一千多艘戰船。 日本雖然在人、船數量上有優勢, 但唐朝水軍船堅器利, 武器裝備優於日本。 對於這次戰鬥, 《舊唐書.劉仁軌傳》記載:“仁軌遇倭兵于白江之口, 四戰捷, 焚其舟四百艘, 煙焰漲天, 海水皆赤, 賊眾大潰, 余豐脫身而走。 ”

由上可知, 此戰唐將劉仁軌首先採用以逸待勞的戰略戰術, 以旺盛的士氣, 率戰船陣列于白江, 因而在第一次較量中, 輕而易舉地就使日本“不利而退”。 接著在次日的戰事中, 又利用唐軍之戰船高大堅固的優勢, 將日本的船隻左右夾住, 使其不得迴旋, 再施以火攻戰術, 焚日本之戰船四百多艘, 取得了戰鬥的最後勝利。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抗日戰爭至此結束, 日本勢力徹底退出了朝鮮半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