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剛入伍的新兵飯量有多大?帽子都擠掉進了飯鍋裡

“兵馬不動, 糧草先行”——《南皮縣誌·風土志下·歌謠》

在解放戰爭之前或是解放初期題材的影視劇中, 常常有這樣的情景設定:由於長期戰爭或是天災導致了饑荒, 部隊開始緊衣縮食減少日常飲食補給。

在那個年代, 天災人禍導致戰士餓肚子是不難想像的。

1976年初春, 李懷(化名)應徵入伍, 這天他和其他新兵戰友準備開赴嘉陵江邊的軍營。 隨著山路的綿亙蜿蜒, 到達軍營駐地時已近傍晚。 公路兩旁榆樹上的一塊塊剝皮, 雪樣白亮;帶隊的排長告訴戰士們說, 這裡去年遭了災, 駐地群眾生活困難, 有些人就把這些樹皮剝下來煮著吃了;部隊將每人每天1斤半的糧改成1斤4兩,

每人每天節約1兩的糧用來支援這些群眾。

剛入伍的新兵是最能體會到什麼叫做“饑餓”的。 大運動量與大體力消耗, 飯量都特大, 1斤4兩的定量不夠吃。 又正值蔬菜淡季, 每天除了菠菜就是牛皮菜。

於是, 吃飯時大家都鉚足勁兒快吃多吃, 甚至出現了搶飯的情況。 有個新戰友搶得急了, 帽子都擠掉進了飯鍋裡。 遇上週末吃饅頭, 一群北方戰友就搶得更熱鬧了。

很少人想到當了兵還餓肚子, 於是就開始叫苦, 還說後悔當兵。 指導員發現這個情況後, 就開始教戰士們唱《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這首歌:“紅米飯那個南瓜湯, 挖野菜那個也當糧……”指導員邊唱邊給戰士們講紅軍時期的艱難困苦, 鼓勵大家艱苦奮鬥, 幫助群眾渡過難關。

唱著唱著, 戰士們都被感化了, 再也沒有人好意思說自己苦了, 吃飯的時候也沒有人搶著吃。

時過境遷, 如今部隊的飲食保障肯定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戰士們依舊會“餓肚子”。

王峰(化名)2016年入伍, 進駐祖國西北邊陲。 “見第一就爭, 見紅旗就扛”, 這句話在新兵連真不是隨便說說的, 就連“誰吃飯最快”都成了戰友們寸土必爭的“戰略高地”。

而王峰就吃虧了, 他個子高體格大, 但是吃飯卻是那種“細嚼慢嚥”型的, 一頓飯6個饅頭完全不是事兒。 可是初到部隊的那種常態化、快節奏、高強度的新訓生活早已經超出了他的能量攝入負荷,

他平生第一次感覺到什麼叫做“餓的前胸貼後背”。

“最近總是扛不過飯點, 記得揣幾個饅頭回來, 放挎包裡‘戰備’!”一位戰友的提議讓他稍有安慰, 原來胃口好、消化快的不止他一個!於是乎,

大家開始了各顯神通。 打飯時, 順手多拿幾個饅頭或雞蛋帶回班裡, 以備不時之需;誰家要寄快遞過來, 牛肉幹、辣條等零食肯定不能少;每次軍營超市購物, 能量棒、巧克力是“基礎套餐”。

初秋的北疆炎熱依舊, 突然有一天, 班裡四處彌漫著濃濃的臭雞蛋味兒。 壞了,這是誰把雞蛋藏內務櫃裡了!班長大怒:“誰要再往內務櫃私藏零食,罰他三天不准吃飯!”從那以後,“進餐不准比速度,確保吃飽吃好”就成了所有戰士心中默認的守則。

說明:由於本文所涉及年份圖片素材少,文中提供圖片素材可能不符情景設定。

歡迎關注“雲小歌哥哥”,一起探討更多有意思有深度的軍事周邊!

底部評論區更精彩,歡迎大家留言↓↓↓↓↓↓

壞了,這是誰把雞蛋藏內務櫃裡了!班長大怒:“誰要再往內務櫃私藏零食,罰他三天不准吃飯!”從那以後,“進餐不准比速度,確保吃飽吃好”就成了所有戰士心中默認的守則。

說明:由於本文所涉及年份圖片素材少,文中提供圖片素材可能不符情景設定。

歡迎關注“雲小歌哥哥”,一起探討更多有意思有深度的軍事周邊!

底部評論區更精彩,歡迎大家留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