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蕪湖故事,安謐寧靜的西河古鎮

轉載:歡樂蕪湖微信

安謐寧靜的西河古鎮位於安徽省蕪湖市蕪湖縣南, 處於宣城、南陵、蕪湖三地交界處, 東瀕長江下游最大的支流青弋江, 江水源遠流長, 上溯皖南山區涇縣、旌德、太平(現為黃山區)數縣, 下經蕪湖市區匯入長江, 因此西河自古是青弋江沿線重要的商埠, 是為江南水鄉著名古鎮, 相傳有600多年的悠久歷史。

遠在西漢時, 小鎮乃是湖灘, 雜草叢生, 人煙寥寥, 水患嚴重, 此處俗稱“草頭湖”, 當地有一庵堂建造於此, 人們習以稱“茶庵”, 屬丹陽郡宛陵縣, 隋朝改宛陵為宣城, 始屬宣城縣;明、洪武年間, 挑圩築堤, 因青弋江水路方便, 百姓開始遷居此處, 成為農貿商品集散的繁榮小集鎮, 因其坐落青弋江西岸, 故得名"西河", 萬曆年間遭兵毀。 清、嘉慶年間, 設立過軍事防務機構, 一度曾稱之“西河汛”。 因靠資福河入弋江口, 又稱過“資福鎮”。 據《宣城古今》載:“民國二十年,

定為建制鎮, 民國三十八年冠以標準集鎮。 屬宣城縣七大集鎮之一”。 建國後, 多次定為建制鎮。 2003年撤銷建制鎮, 劃歸紅楊鎮管轄。

到蕪湖縣出差, 難得有半天的空閒, 朋友建議我到西河古鎮去看看。

尚未出門, 天空中就下起了大雨, 一路上大雨不斷, 我心中嘀咕:如此大雨將如何觀賞古鎮?真是出師不利啊!

我們一行來到青弋江畔的西河渡口, 汽車只能到此為止, 我們只能棄車乘渡輪過江而行。 此時, 大雨轉成了小雨, 站在江岸高處, 透過樹枝縫隙可以看見, 這裡江面較寬, 煙雨朦朧中, 給人一種“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感覺。

走上煙雨中的渡船, 船上只有我們5個過客, 船老大每人只收兩元錢的船費, 就開動了發動機, 調轉船頭向對岸西河古鎮進發。

渡過青弋江, 居然風停雨住, 攀援而上走完西河渡口的60級青石臺階, 就走進了西河古鎮。 西河古鎮街心,

光滑的青石路面昭示著它悠久的歷史, 曲折蜿蜒的街面, 全長有 1200多米, 街道隨江堤南北走向, 寬窄不勻, 一般為2至3米, 兩旁店鋪門面飛簷對峙, 外牆窗戶比街心低得多;沿河一側舊宅, 牆高陡峭, 拔地數丈, 基部麻石駁砌, 削壁聳立, 汛期任憑水衝浪擊, 外河沿岸青石護, 人本可以通行, 內側房屋店鋪多為數進串連, 從街心踏青石臺階下, 步入室內, 可延伸十余米。 此外, 上街頭外側有章家巷、土地巷、下街頭外側有徐會蘭巷、江東巷、中街內側有芮家巷, 均為老街橫連, 通往沈公圩內, 也可通向沿河水運埠頭, 顯得古樸蒼老。

穿過老街下街,便來到一座八角亭旁邊。這座八角亭,亭中樹立著一個八面立柱,八面立柱上是八個神佛的雕像。

這個八角亭是有來歷的:相傳古時候有一年,青弋江發大水,西河的老百姓聚集在青弋江大堤上。大雨滂沱,看著江水在迅速上漲,一位叫沈善喜的店鋪老闆準備帶領全家逃難,這時他在大堤上碰見一位穿著破爛、長著白鬍子的老人,老人告訴他:不必慌!保證洪水漲不上來的,安心在家裡不要跑,要不相信,他願捨命陪沈家一起度過洪水期。沈老闆看老人像個神仙似的,便將信將疑地請老人吃飯,安頓在家裡。晚上老人在他家呼呼大睡,沈老闆由於擔心洪水會漲上來淹了自家,幾次出門查看江面上的洪水,發現雨雖然大,洪水漲到一定高度,卻不再上漲了。於是,他回到自己的屋裡睡覺。半夢半醒中,他似乎看見江面上出現了怪獸,正要興風作浪,空中飄下八個慈祥的神佛,拿著禪杖,把怪獸打跑了。八個神佛一起對江面的洪水同時吸了一口,江水水位頓時下降了很多。沈善喜醒來,發現在他家的白鬍子老人早就不見蹤影了。天亮了,西河的老百姓慶倖西河鎮破堤的危險被解除了,但也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沈老闆告訴大家這個親身經歷,大家聽完,唏噓再三。沈善喜建議在下街盡頭的堤壩上建一座八角亭,大家紛紛捐款,在亭子石柱上刻著沈善喜記憶中的八個神佛的模樣,紀念八個神佛救了大家。由於夢中記憶是模糊的,所以現在看見刻著的八個佛的模樣也差不多。

離開八角亭,重新進入古街,暢遊古街全程。街心一條石板路,濕漉漉地蜿蜒伸向街道深處,使人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沿街有各種店鋪,掛著紅燈籠,或賣日雜百貨,或賣土特產,還有鐵匠鋪等傳統手工藝老店。

上街與下街以旱橋為界,上街500多米,下街700多米。旱橋下是垂直的一條新街,從橋下通過。橋頭有座亭子,可供路人休息,亭邊樹立著一塊石碑,刻著:“蕪湖縣文物保護單位——西河老街古建築群”。從亭子旁邊的石階走下去,便來到了西河古鎮清朝的縣衙發佈的“奉憲示禁”石碑旁,一塊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刻的,一塊是是光緒二年(1876年)刻的。旁邊還有一塊石碑刻著土地公公的像,這是一座微型土地廟,尚有火燭香灰。側面牆上還鑲嵌著捐資修路的功德碑。

沿街的一些大戶,房屋都是兩層樓的徽派建築,至少有一、兩百年的歷史了。飛簷灰牆,雕樑畫棟述說著其歷史的輝煌。高大的陳恒生老店面積很大,曾經是水運貨物的主要中轉處。積善堂,是個分前後廳的大屋,進門右側有個櫃檯,似乎是賣雜貨的,櫃檯前板上貼著解放前電影明星的招貼畫,該房屋產權屬於政府所有,現被一名書畫家租賃使用,屋內陳列著一些收集來的老物件,如民國時期蔣中正簽發的特派員證、蕪湖縣知事公告、妓女申請許可執照等。幾扇大門被刀斧砍得山痕累累,前來陪同的西河居委會書記吳其勝介紹,這門曾經被用作割肉的案板,因此,留下了橫七豎八的刀斧痕跡。

再往前走,便來到了資福龍門客棧。客棧大門上方有精緻鏤空的木雕。這個客棧曾經是國有旅館,因10多年前撤鎮變村而荒廢。客棧順大堤坡度而建,因此,進入大門後就是石級臺階。走下石級到達大堂,正面是一面屏風,上有威虎上山圖。大堂中間有四面彙集雨水的天井,意喻“聚財進寶”,天井裡可以養魚,實際是常備消防用水。後堂有八仙桌,可供休息吃飯用。樓上被隔成七八個房間,現在有的房間是畫家書法家的作品展、有的收集來的不同時期的老照片、銀票、文革時期的報紙、喜報和獎狀等,還有各類不同時期的生活器皿。最有觀賞價值的是各式古老的床,鏤空雕刻著各種美麗圖案,尤其是小姐床,整個床體還帶有洗漱衛生的空間,現在市場價格不菲!

走到上街快到盡頭的地方——躍進街232號,便是門上掛著“集藝齋”匾額的王家大屋。這座大屋也是頗具風格的徽派建築。門樓四柱落地,兩個飛簷翹角,斜面接正屋屋頂。進屋正堂同樣帶有天井採光,正堂後面還有一進。整個大屋分樓上、樓下,共有十多間房屋,據說這裡曾經是鄉鎮糧站職工的宿舍,資產屬於政府所有。現在這裡被蕪湖書畫院的一名畫家租用。他收藏了許多古今物件陳列在大屋中,有價格不菲的各種徽式床、千資百態的皮箱、各種雕花的櫥櫃、掛滿成牆的眾多算盤,其中一個食品櫃兩扇門兩邊有一幅對聯:“文章見乎外,錦繡在其中。”這使我想起曾在徽州某處見過雕刻精美的紅木小姐花轎前門的兩側也刻有這個對聯。這個對聯能使人對裡面的物品或美女產生無限遐想。這時,我的好友王建平、金紅夫婦聞訊分別從蕪湖市和宣城趕來見我。王建平告訴我,他就是西河人,從小就在這個王家大屋裡長大的,王家大屋就是他們家族的祖傳基業。

西河古鎮是天然的水運碼頭,靠水運的時代商業極為發達,南來北往的商家絡繹不絕,因此造就了西河不少富商巨賈,為今天遺留了不少巨宅,我們今天參觀的不過是其中的少數代表。

西河的特色小吃也聞名遐邇,特別是古鎮上王家臘腸、王家臘肉等傳統秘制臘味,有近300年的歷史,肉香醇美,回味無窮。混飩、羊肉、蛋糕、油炸臭幹子、方片糕、青弋江小魚等食品也是美味令人難忘。

離開西河古鎮之後的路上,老天又開始下起雨來了。這個老天對我可謂真給面子,很友好,很有意思!

穿過老街下街,便來到一座八角亭旁邊。這座八角亭,亭中樹立著一個八面立柱,八面立柱上是八個神佛的雕像。

這個八角亭是有來歷的:相傳古時候有一年,青弋江發大水,西河的老百姓聚集在青弋江大堤上。大雨滂沱,看著江水在迅速上漲,一位叫沈善喜的店鋪老闆準備帶領全家逃難,這時他在大堤上碰見一位穿著破爛、長著白鬍子的老人,老人告訴他:不必慌!保證洪水漲不上來的,安心在家裡不要跑,要不相信,他願捨命陪沈家一起度過洪水期。沈老闆看老人像個神仙似的,便將信將疑地請老人吃飯,安頓在家裡。晚上老人在他家呼呼大睡,沈老闆由於擔心洪水會漲上來淹了自家,幾次出門查看江面上的洪水,發現雨雖然大,洪水漲到一定高度,卻不再上漲了。於是,他回到自己的屋裡睡覺。半夢半醒中,他似乎看見江面上出現了怪獸,正要興風作浪,空中飄下八個慈祥的神佛,拿著禪杖,把怪獸打跑了。八個神佛一起對江面的洪水同時吸了一口,江水水位頓時下降了很多。沈善喜醒來,發現在他家的白鬍子老人早就不見蹤影了。天亮了,西河的老百姓慶倖西河鎮破堤的危險被解除了,但也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沈老闆告訴大家這個親身經歷,大家聽完,唏噓再三。沈善喜建議在下街盡頭的堤壩上建一座八角亭,大家紛紛捐款,在亭子石柱上刻著沈善喜記憶中的八個神佛的模樣,紀念八個神佛救了大家。由於夢中記憶是模糊的,所以現在看見刻著的八個佛的模樣也差不多。

離開八角亭,重新進入古街,暢遊古街全程。街心一條石板路,濕漉漉地蜿蜒伸向街道深處,使人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沿街有各種店鋪,掛著紅燈籠,或賣日雜百貨,或賣土特產,還有鐵匠鋪等傳統手工藝老店。

上街與下街以旱橋為界,上街500多米,下街700多米。旱橋下是垂直的一條新街,從橋下通過。橋頭有座亭子,可供路人休息,亭邊樹立著一塊石碑,刻著:“蕪湖縣文物保護單位——西河老街古建築群”。從亭子旁邊的石階走下去,便來到了西河古鎮清朝的縣衙發佈的“奉憲示禁”石碑旁,一塊是清同治五年(1866年)刻的,一塊是是光緒二年(1876年)刻的。旁邊還有一塊石碑刻著土地公公的像,這是一座微型土地廟,尚有火燭香灰。側面牆上還鑲嵌著捐資修路的功德碑。

沿街的一些大戶,房屋都是兩層樓的徽派建築,至少有一、兩百年的歷史了。飛簷灰牆,雕樑畫棟述說著其歷史的輝煌。高大的陳恒生老店面積很大,曾經是水運貨物的主要中轉處。積善堂,是個分前後廳的大屋,進門右側有個櫃檯,似乎是賣雜貨的,櫃檯前板上貼著解放前電影明星的招貼畫,該房屋產權屬於政府所有,現被一名書畫家租賃使用,屋內陳列著一些收集來的老物件,如民國時期蔣中正簽發的特派員證、蕪湖縣知事公告、妓女申請許可執照等。幾扇大門被刀斧砍得山痕累累,前來陪同的西河居委會書記吳其勝介紹,這門曾經被用作割肉的案板,因此,留下了橫七豎八的刀斧痕跡。

再往前走,便來到了資福龍門客棧。客棧大門上方有精緻鏤空的木雕。這個客棧曾經是國有旅館,因10多年前撤鎮變村而荒廢。客棧順大堤坡度而建,因此,進入大門後就是石級臺階。走下石級到達大堂,正面是一面屏風,上有威虎上山圖。大堂中間有四面彙集雨水的天井,意喻“聚財進寶”,天井裡可以養魚,實際是常備消防用水。後堂有八仙桌,可供休息吃飯用。樓上被隔成七八個房間,現在有的房間是畫家書法家的作品展、有的收集來的不同時期的老照片、銀票、文革時期的報紙、喜報和獎狀等,還有各類不同時期的生活器皿。最有觀賞價值的是各式古老的床,鏤空雕刻著各種美麗圖案,尤其是小姐床,整個床體還帶有洗漱衛生的空間,現在市場價格不菲!

走到上街快到盡頭的地方——躍進街232號,便是門上掛著“集藝齋”匾額的王家大屋。這座大屋也是頗具風格的徽派建築。門樓四柱落地,兩個飛簷翹角,斜面接正屋屋頂。進屋正堂同樣帶有天井採光,正堂後面還有一進。整個大屋分樓上、樓下,共有十多間房屋,據說這裡曾經是鄉鎮糧站職工的宿舍,資產屬於政府所有。現在這裡被蕪湖書畫院的一名畫家租用。他收藏了許多古今物件陳列在大屋中,有價格不菲的各種徽式床、千資百態的皮箱、各種雕花的櫥櫃、掛滿成牆的眾多算盤,其中一個食品櫃兩扇門兩邊有一幅對聯:“文章見乎外,錦繡在其中。”這使我想起曾在徽州某處見過雕刻精美的紅木小姐花轎前門的兩側也刻有這個對聯。這個對聯能使人對裡面的物品或美女產生無限遐想。這時,我的好友王建平、金紅夫婦聞訊分別從蕪湖市和宣城趕來見我。王建平告訴我,他就是西河人,從小就在這個王家大屋裡長大的,王家大屋就是他們家族的祖傳基業。

西河古鎮是天然的水運碼頭,靠水運的時代商業極為發達,南來北往的商家絡繹不絕,因此造就了西河不少富商巨賈,為今天遺留了不少巨宅,我們今天參觀的不過是其中的少數代表。

西河的特色小吃也聞名遐邇,特別是古鎮上王家臘腸、王家臘肉等傳統秘制臘味,有近300年的歷史,肉香醇美,回味無窮。混飩、羊肉、蛋糕、油炸臭幹子、方片糕、青弋江小魚等食品也是美味令人難忘。

離開西河古鎮之後的路上,老天又開始下起雨來了。這個老天對我可謂真給面子,很友好,很有意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