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寶寶學步階段 媽媽們要注意這些哦

爸爸媽媽們都知道寶寶在出生10個月以後, 一般都會有嘗試走路的強烈願望, 這是寶寶學走路的黃金時間呢, 爸爸媽媽們應該好好把握這個時期, 幫助寶寶順利學會走路哦。

聲明:圖片來源網路, 如有侵權, 敬請告知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 寶寶在10個月到1歲半左右開始學走路都屬於正常的, 每個寶寶學步時間的早晚有個體差異。 因此, 不必過於糾結孩子到底從多大開始學步哦。

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寶寶學步的五個階段, 以及不同階段爸媽要注意的事情。

1.第一階段(十至十一個月)

此階段是寶寶開始學習行走的第一階段, 當寶寶能扶著東西站立很穩時, 就可以開始嘗試走路了。 這時候爸爸媽媽們一定要多鼓勵寶寶哦, 給寶寶備上合適的鞋襪, 寶寶的每一小步都是次大大的進步呢。

2.第二階段(十二個月)

蹲是此階段重要的發展過程, 爸爸媽媽們應注重寶寶站-蹲-站連貫動作的訓練,

如此做可增進寶寶腿部的力量, 並可以訓練身體的協調度。 當然, 此時對寶寶來說身體的能量消耗是巨大的, 所以在飲食上寶寶的營養也要跟上呢。

3.第三階段(十二個月以上)

此時寶寶扶著東西能夠行走, 接下來要讓寶寶學習不扶東西也能走2、3步, 此階段需要加強寶寶平衡的訓練。 相信不少爸媽會喜歡扶著寶寶的腋下帶著寶寶走, 其實這樣不但不利於寶寶發育, 爸爸媽媽們也會腰酸背痛哦, 入手一款實用的學步推車就可以了哦。

4.第四階段(十三個月左右)

此時除了繼續訓練腿部的力量, 以及身體與眼睛的協調性之外, 也要著重訓練寶寶對不同地面的適應能力。 所以這時爸爸媽媽們記得要常帶寶寶外出哦,

以讓寶寶更快更好的接受和適應不同的地面呢。

5.第五個階段(十三至十五個月)

如果寶寶已經能行走良好, 對四周事物的探索逐漸增強, 父母應該在此時滿足他的好奇心, 使其正常獨立行走。 一定別忘了多鼓勵寶寶以及安全的防護哦。

寶寶學走路還要注意下面這兩點

注意姿勢

在學走路的時候, 由於下肢尚未發育完全, 所以容易出現不正確的走路姿勢, 但大多數都屬於正常現象。 隨著寶寶逐漸成長, 大多會慢慢自行調整, 恢復正常的走路姿勢。

偏內八字的姿勢可說最為常見。 除此之外, 有些寶寶也可能出現腳板重心偏內而出現腳丫外側翹起的現象。 這是由於寶寶的筋很柔軟, 而且還不會完全控制腳板的肌肉, 所以會在腳板內側發力, 造成外側有些翹起, 對此父母不需要過於擔心。

在寶寶剛出生時, 小腿多會向內彎。 另外, 在人體發育初期, 大腿骨會偏向內旋, 導致寶寶兩腿與膝關節向外遠離, 形成O型腿, 也就是醫學上所謂的“膝內翻”。

在開始學站或學走路時, 寶寶O型腿的情形會更加明顯, 但隨後便漸漸好轉, 會自行調整回來, 在1歲半以前幾乎都會恢復正常。 如果寶寶的O型腿超過2歲仍未改善, 就需要請醫師診斷治療。

有些寶寶學走路時經常跌倒, 讓父母十分擔心。 事實上, 這是由於寶寶的平衡感及肌肉運動協調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全,容易出現重心不穩,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請在平時多多觀察,只要寶寶跌倒的情形在逐漸改善,或是跌倒次數日益減少,那就表示寶寶一直在進步,也就不用太過緊張。

注意異常

O型腿大多屬於生理性的表現,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自然恢復正常。不過,仍有小部分寶寶是因為腿部發育異常所導致,必須接受治療。如果O型腿現象持續到2歲以上,或是發現有其他不正常症狀出現,例如寶寶走路時膝蓋部位的穩定性不佳、走路時有疼痛的感覺等,就應該儘早就醫診斷,必要時還要轉診到小兒骨科,做更詳細的檢查與治療。

在寶寶學走路時,父母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觀察原則,來檢測寶寶腿部發展是否出現異常。最基本的就是觀察寶寶的雙腿(整個下肢),看外觀有無異常,比如單側肥大、大小肢、長短腳等。一旦發現寶寶雙腿皮膚的紋路出現不對稱的情形,那就很可能出現了長短腳。另外,注意寶寶的髖關節在走路時是否能順利張開、有無發出聲響。如果有這種情形,很可能是有先天性的問題,比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在經過檢查確診之後,如果寶寶腿部發育的確出現異常,醫師會根據骨骼異常程度以及年齡來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一般來說,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穿戴矯正支架和手術矯正。需要手術矯正的情形大多由疾病所引起,並不常見。

**本文參考自太平洋親子網

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這是由於寶寶的平衡感及肌肉運動協調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全,容易出現重心不穩,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請在平時多多觀察,只要寶寶跌倒的情形在逐漸改善,或是跌倒次數日益減少,那就表示寶寶一直在進步,也就不用太過緊張。

注意異常

O型腿大多屬於生理性的表現,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自然恢復正常。不過,仍有小部分寶寶是因為腿部發育異常所導致,必須接受治療。如果O型腿現象持續到2歲以上,或是發現有其他不正常症狀出現,例如寶寶走路時膝蓋部位的穩定性不佳、走路時有疼痛的感覺等,就應該儘早就醫診斷,必要時還要轉診到小兒骨科,做更詳細的檢查與治療。

在寶寶學走路時,父母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觀察原則,來檢測寶寶腿部發展是否出現異常。最基本的就是觀察寶寶的雙腿(整個下肢),看外觀有無異常,比如單側肥大、大小肢、長短腳等。一旦發現寶寶雙腿皮膚的紋路出現不對稱的情形,那就很可能出現了長短腳。另外,注意寶寶的髖關節在走路時是否能順利張開、有無發出聲響。如果有這種情形,很可能是有先天性的問題,比如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在經過檢查確診之後,如果寶寶腿部發育的確出現異常,醫師會根據骨骼異常程度以及年齡來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一般來說,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穿戴矯正支架和手術矯正。需要手術矯正的情形大多由疾病所引起,並不常見。

**本文參考自太平洋親子網

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