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晚清最後的名將,鎮天國、壓撚亂、抵侮辱,曹錕和張作霖是他小弟

宋慶(1820年—1902年), 字祝三, 山東蓬萊人。 參與鎮壓太平天國、撚軍以及平定陝甘回亂、甲午戰爭、庚子之變等。 獲賜“毅勇巴圖魯””格洪額巴圖魯“是勇號, 累官至湖南提督, 加封太子少保。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 病逝於軍中, 以尚書銜賜恤, 封三等男爵, 入祀賢良祠, 諡號忠勤, 歸葬于蓬萊城東南龍山之陽。

行伍出身

宋慶幼年家境貧寒, 1853年(咸豐三年), 時年24歲的宋慶赴防安徽投靠同鄉亳州知州宮國勳, 助其鎮壓撚軍有功, 擢為參將。

1861年(咸豐十一年)宋慶因同太平軍和撚軍作戰有功, 晉升記名總兵, 賜“毅勇巴圖魯”勇號。

1862年(同治元年),

安徽巡撫唐訓方裁整淮軍, 以三營歸記名總兵宋慶所統。 因宋慶勇號毅勇巴圖魯, 故稱毅軍。

毅軍成立後仍立功頻頻, 1864年(同治三年), 宋慶協助僧格林沁擊滅苗沛霖, 擢為南陽鎮總兵。

1865(同治四年)至1868年(同治七年)間縱橫於豫、皖、直(冀)、鄂、魯五省, 專剿撚軍。 其間宋慶實授了南陽鎮總兵, 毅軍自此也成為由河南協餉的軍隊。 平撚之後, 勇營大量裁撤, 毅軍因戰功得以保留, 並發展至十營左右, 成為河南的兩大留防勇營之一。

1867年(同治六年), 敕賜黃袍馬褂, 更勇號為“格洪額巴圖魯”。 

1868年(同治七年)。 隨李鴻章戰於直隸, 賞二等輕車都尉, 授湖南提督。

1869年(同治八年), 陝甘回亂, 宋慶隨左宗棠西征, 連戰皆捷。

1872年(同治十一年), 賞戴雙眼花翎, 移授四川提督。

1875年(光緒元年), 奉詔會辦奉天軍務, 駐錦州、營口。

駐防旅順

光緒六年(1880年), 中俄關係緊張。 清政府開始經營旅順軍港, 毅軍奉調填防旅順, 直接受北洋大臣節制。

光緒八年(1882), 宋慶正式移軍旅順口, 駐守12年, 修築炮臺, 訓練士兵, 所部軍容整肅, 設防不怠, 為諸軍之首, 至甲午戰前毅軍有九營一哨兵力, 毅軍雖非李鴻章嫡系淮軍, 但受命專守北洋要港旅順, 足見其名聲、戰力不容小覷。

1890年(光緒十六年), 加封太子少保。

1894年(光緒二十年), 加封尚書銜。

抗擊日軍

1894年(光緒二十年),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 宋慶受命幫辦北洋軍務, 率部赴九連城, 節制各軍。 他聲言:“此行如不能奏攘倭之功, 唯一死以報國。 ”

10月8日, 宋慶率所部毅軍五營2000人, 到達鳳凰城。 10日抵九連城,

與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會商協守鴨綠江防務。 時清軍集結於鴨綠江下游九連城一帶兵力, 計毅軍、銘軍、盛軍、奉軍、蘆榆防軍、黑龍江鎮邊軍等新舊達70余營, 共4萬餘人。 除依克唐阿所部鎮邊軍外, 其餘各軍均歸宋慶節制。

10月下旬, 日軍第一軍和第二軍, 分兩路進犯中國東北。 10月24日晚, 日軍在九連城江面乘黑夜偷架浮橋兩座, 終夜而成。 25日淩晨, 日軍以炮兵掩護陸軍渡河, 全力進攻虎山清軍陣地。 聶士成等守虎山力戰不支, 宋慶令銘軍出援, 劉盛休觀望不前, 並率軍退走。 其他各軍也隨之潰退。 宋慶亦向西北退保鳳凰城。 26日, 日軍佔領九連城。 29日, 宋慶又棄守鳳凰城, 退保摩天嶺一線。 至11月下旬, 東邊道全境幾乎全被日軍侵佔。

當日軍第一軍從鴨綠江入侵東邊道地區的同時,

第二軍也由遼東半島花園口登陸, 進犯金州和旅大。 時金旅地區兵力空虛, 清政府急電宋慶率兵回援。 11月8日, 宋慶率軍由摩天嶺南援金旅, 20日到達金州城下, 時金州、大連已失, 日軍正全力進犯旅順。 21日, 宋慶率軍反攻金州失敗, 旅順也在當天失守, 宋慶退軍蓋平。

12月13日, 日本第一軍第三師團占領海城。 宋慶由蓋平北上援海。 20日與日軍戰於海城西南的馬圈子、感王寨。 此役, 日軍傷亡慘重, 毅軍傷亡也很大, 最後失敗, 退往田莊台。

12月28日, 清廷授湘軍宿將劉坤一為欽差大臣, 督辦東征軍務。 命宋慶幫辦軍務。 1895年2月21日, 宋慶與湘軍統帥吳大瀓、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吉林將軍長順等發動第四次反攻海城。

宋慶負責指揮毅軍、銘軍進攻大平山, 以鉗制由蓋平北上援救海城的日軍。 21日, 宋慶派部將馬玉昆等馳抵大平山, 對佔據大平山附近的日軍發動進攻。 激戰4小時, “將大平山奪回”。 次日, 日軍以小股來犯, 被擊退。 23日, 天降大雪, 積雪深逾2尺。 24日, 日軍分三路從大平山東、南、北三面撲來, 並搶登大平山頂。 在各山頂分設快炮數十尊, 連環轟發, 清軍不屈, 奮力抵抗, 自卯至申, 進行了一天的激戰。 戰場上屍體“堆積成山, 血流如注”。 日軍援軍大至, 將清軍包圍, 宋慶下令且戰且退。 馬玉昆率親兵闖出重圍, 見宋慶仍在圍中, 便“重複殺入, 衝開一路”, 護宋慶而出。 其“戰馬三易, 均被炮斃”, "親兵百人兩次衝殺, 僅剩二十餘人"。 宋慶坐騎也被炮擊, 墜馬“傾跌傷腰”。 日軍也傷亡慘重。

宋慶于大平山戰敗後,率軍退紮營門。時進犯山東半島的日軍,已於2月17日佔領威海衛,全殲北洋水師,打開了山東半島門戶,為入侵京津地區創造了條件。這時,盤據在東北地區的日軍也極力想在冰雪解凍前,發動進攻,打敗遼南地區的清軍,攻佔遼河下游的牛莊、營口、田莊台諸城後,越過遼河進軍山海關,實現大本營關於在直隸平原與清軍主力決戰的“作戰大方針”第二期作戰計畫。

3月5日,日軍攻陷牛莊。6日,向營口發起攻擊。在日軍進攻營口之前,駐守營口附近的有宋慶指揮下的毅軍、銘軍、嵩武軍、親慶軍等50余營,2萬餘人。但5日晨,宋慶因駐守牛莊一帶的幫辦東征軍務、湖南巡撫吳大瀓,迭次告急求援,乃率大軍趕赴田莊台,守營口清軍寡不敵眾,7日,日軍佔領營口。

之後,日軍向田莊台發動進攻。當時隨宋慶駐守田莊台的清軍有毅軍、銘軍、嵩武軍、親慶軍、鳳字軍等樓層9營,亦2萬餘人。但宋慶“既不西南扼河曲,東北扼赴牛莊大道以截倭人前後來路,又不北顧石山站大道,以通後路聲援,而擁數十營盡屯田莊台附近民舍,無斥候”,坐待日軍來攻。

3月9日,日軍分三路向田莊台發起進攻。兩軍激戰終日,由於宋慶調度無方和炮火劣,清軍戰敗,當天田莊台淪陷。田莊台失守後,宋慶率軍向西退走雙檯子、石山站。從此清軍在遼南戰場全部瓦解,遼、錦聲援梗塞,畿輔危逼,戰事益不可為。

3月25日,清廷以“宋慶統軍剿寇屢經失利,此次回救田莊台,又未能力扼狂氛,以致營口被襲,田莊台亦複不守”等罪,予以革職留任處分。

武衛左軍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解除處分,保留豫軍30營歸宋慶統領,賜名“武衛左軍”,駐旅順。是年,俄國借旅順屯駐海軍,清廷許之,命宋慶移守山海關。俄官杜巴索福拜謁宋慶,願以白金18萬兩買其營壘。宋慶正色拒之:“吾以故壘獲資,是賣國也,吾不為。‘盡拆營壘而去。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宋慶再次幫辦北洋軍務,參與鎮壓義和團。八國聯軍攻天津,宋慶奉命在天津堵禦不力,撤往楊村。是年冬,移駐通州。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病逝於軍中,終年83歲,清廷照尚書銜賜恤,封三等男爵,入祀賢良祠。諡“忠勤公”,歸葬于蓬萊城東南龍山之陽。宋慶死後,毅軍由他的親信姜桂題接管。

宋慶生前對家鄉修學宮、葺試院、捐義倉、施粥廠、修橋、築路、疏浚河流、續修史志等公益事業多有資助。鄉民勒石紀念。他晚年酷好書法,其遒勁雄健的“虎字碑”,現存于蓬萊閣天后宮。

軼事典故

民國風雲人物曹錕和張作霖都曾是宋慶麾下。

1890年,曹錕從天津武備學堂畢業,入宋慶的毅軍當哨官。1895年,到天津小站投奔袁世凱的新建陸軍。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張作霖在營口應募投清朝宋慶毅軍,當過宋慶的衛兵。 1895年3月甲午戰爭清軍敗,離部隊回家鄉。

日軍也傷亡慘重。

宋慶于大平山戰敗後,率軍退紮營門。時進犯山東半島的日軍,已於2月17日佔領威海衛,全殲北洋水師,打開了山東半島門戶,為入侵京津地區創造了條件。這時,盤據在東北地區的日軍也極力想在冰雪解凍前,發動進攻,打敗遼南地區的清軍,攻佔遼河下游的牛莊、營口、田莊台諸城後,越過遼河進軍山海關,實現大本營關於在直隸平原與清軍主力決戰的“作戰大方針”第二期作戰計畫。

3月5日,日軍攻陷牛莊。6日,向營口發起攻擊。在日軍進攻營口之前,駐守營口附近的有宋慶指揮下的毅軍、銘軍、嵩武軍、親慶軍等50余營,2萬餘人。但5日晨,宋慶因駐守牛莊一帶的幫辦東征軍務、湖南巡撫吳大瀓,迭次告急求援,乃率大軍趕赴田莊台,守營口清軍寡不敵眾,7日,日軍佔領營口。

之後,日軍向田莊台發動進攻。當時隨宋慶駐守田莊台的清軍有毅軍、銘軍、嵩武軍、親慶軍、鳳字軍等樓層9營,亦2萬餘人。但宋慶“既不西南扼河曲,東北扼赴牛莊大道以截倭人前後來路,又不北顧石山站大道,以通後路聲援,而擁數十營盡屯田莊台附近民舍,無斥候”,坐待日軍來攻。

3月9日,日軍分三路向田莊台發起進攻。兩軍激戰終日,由於宋慶調度無方和炮火劣,清軍戰敗,當天田莊台淪陷。田莊台失守後,宋慶率軍向西退走雙檯子、石山站。從此清軍在遼南戰場全部瓦解,遼、錦聲援梗塞,畿輔危逼,戰事益不可為。

3月25日,清廷以“宋慶統軍剿寇屢經失利,此次回救田莊台,又未能力扼狂氛,以致營口被襲,田莊台亦複不守”等罪,予以革職留任處分。

武衛左軍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解除處分,保留豫軍30營歸宋慶統領,賜名“武衛左軍”,駐旅順。是年,俄國借旅順屯駐海軍,清廷許之,命宋慶移守山海關。俄官杜巴索福拜謁宋慶,願以白金18萬兩買其營壘。宋慶正色拒之:“吾以故壘獲資,是賣國也,吾不為。‘盡拆營壘而去。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宋慶再次幫辦北洋軍務,參與鎮壓義和團。八國聯軍攻天津,宋慶奉命在天津堵禦不力,撤往楊村。是年冬,移駐通州。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病逝於軍中,終年83歲,清廷照尚書銜賜恤,封三等男爵,入祀賢良祠。諡“忠勤公”,歸葬于蓬萊城東南龍山之陽。宋慶死後,毅軍由他的親信姜桂題接管。

宋慶生前對家鄉修學宮、葺試院、捐義倉、施粥廠、修橋、築路、疏浚河流、續修史志等公益事業多有資助。鄉民勒石紀念。他晚年酷好書法,其遒勁雄健的“虎字碑”,現存于蓬萊閣天后宮。

軼事典故

民國風雲人物曹錕和張作霖都曾是宋慶麾下。

1890年,曹錕從天津武備學堂畢業,入宋慶的毅軍當哨官。1895年,到天津小站投奔袁世凱的新建陸軍。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張作霖在營口應募投清朝宋慶毅軍,當過宋慶的衛兵。 1895年3月甲午戰爭清軍敗,離部隊回家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