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史記》130篇,唯有這一篇不得不看,是司馬遷泣血之作

當司馬遷寫下“李將軍列傳”幾個字時, 他心中十分感慨。 漢朝的英雄何止一個李將軍, 自己唯獨在《李將軍列傳》中傾注了極大熱情,

因為李氏一家與他有著太大的關係。

其實, 凡是失敗的英雄, 司馬遷都深表同情。 《項羽本紀》是這樣, 《李將軍列傳》也是這樣。 不過, 司馬遷原非聖人, 他是一個食人間煙火的性情中人, 有著太多的愛恨情仇。 何況, 身受非刑, 在備受煎熬的苦境裡, 誰能做到心態平和, 不起微瀾呢?有些事情不傾訴不行, 但是在當事人都健在的情況下, 要到哪裡去傾訴呢?

一代良史司馬遷在秉筆直書與自己的情感傾向之間輾轉反側。 怎樣才能做到不失分寸而又有所指陳呢?他一次次問自己:我該怎樣寫李陵?我是把他寫成一個叛徒還是一個失敗的英雄?

如果把他寫成叛徒, 那麼, 我所受的非刑還有什麼意義?反之, 與朝廷不同論調, 我又會落得怎樣的下場呢?想到自己已成廢人,

他不由得虛汗涔涔……只是痛定思痛, 他又覺得似乎也沒什麼後顧之憂——已經死過一次的人, 還怕再死一次嗎?

思索良久之後, 司馬遷終於拿起了那支如椽之筆。 他知道, 他的人生幾乎已經被毀掉了, 只有這支筆還可以在天地之間為自己爭一口氣。

司馬遷必須記下與自己本無直接關係卻影響了自己一生的李陵——他是名將李廣的孫子, 在被八萬匈奴軍隊包圍的情況下, 率5000名步兵邊戰邊撤。 他們的箭射光了, 士兵也戰死大半, 可是他們還是殺死敵人一萬多。 這樣孤軍奮戰八天八夜, 被匈奴截在狹窄的山谷, 前不能進, 後不能退, 內無糧草, 外無援兵, 彈盡糧絕, 走投無路……

寫到此處, 司馬遷熱淚盈眶, 情感隨著筆尖噴薄而出。 面臨絕境, 李陵該怎麼辦呢?人性都是有弱點的, 李陵的弱點就在於在敵人不斷招降的情況下, 覺得“無面目報陛下”, 終於心一軟, 投降了!但是, 你看他, 他都堅守到了怎樣的程度啊!打仗能這樣勇敢的, 天下又有幾人呢?他之所以不自盡而是投降了匈奴,

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啊!

“世人皆欲殺, 吾意獨憐才”。 在文武大臣都噤若寒蟬、唯唯諾諾的情況下, 獨有司馬遷慷慨陳詞, 為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 結果被打入大牢。 後來傳言李陵帶匈奴兵反攻漢朝, 漢武帝信以為真, 竟然把李陵的家人全部處死, 甚至連帶著要把司馬遷也殺了。

皇帝就是這樣, 不分青紅皂白!

多少年後, “牧羊”歸來的蘇武帶來了李陵的哀歌:“徑萬里兮度沙幕, 為君將兮奮匈奴……老母已死, 雖欲報恩將安歸!”——李陵縱然想再回國報答漢室, 也已經無家可歸了。

這些話, 司馬遷已經在朝廷上說了一遍, 他不憚在史書上再說一遍。 他已經為此犧牲了自己的身體, 他不能在精神上再受淩辱。

自己當初決定以腐刑代替死刑, 求得苟延殘喘, 不正是為了這一支鐵筆嗎?

他要救贖自己, 就要記錄這半條命換來的歷史真相, 尤其是書寫置自己於死地的那個人時, 如果再為他歌功頌德, 自己成了什麼人!一個歷史的書寫者固然應該“不虛美, 不隱惡”, 可是當面對一個給予自己天大的人格侮辱的人時, 你還能心如枯井、無動於衷嗎?不能!人人都說漢武帝怎樣雄才大略。 我所見者, 不過是一架殺人的機器罷了!

在又一個黑色的夜晚, 他動筆寫《孝武本紀》, 寫漢武帝像個狂人一樣, 圍著方士和煉丹爐忙個不停。 千百年後, 也許很多人會羡慕你的功業;可我要寫出我的所見所聞, 讓千秋萬代的後世人不會被你的功業所蒙蔽。

筆在我手,我要寫出人的品格,無論他是高高在上的當權者,還是時運不濟的落魄者。

作為一個有骨氣的人,司馬遷不屑於那些因為裙帶關係而身居高位的所謂英雄。他在寫《衛將軍驃騎列傳》的時候,也僅僅是陳述史實罷了。對他們的讚賞,他大都只是引述皇帝的話而已,自己的熱情幾乎降到了最低點,前一筆剛剛在寫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後一筆就寫他不愛惜士卒,將吃剩的食物扔掉也不顧士卒還在挨餓,在塞外踢球玩樂時不管旁邊的士兵餓得站不起來。舉了幾個例子,司馬遷又加了一句“事多類此”。衛青為人倒是不錯,“仁善退讓”,卻“以和柔自媚於上”,“天下未有稱也”。

寫篇尾的“太史公曰”時,司馬遷的態度冷冷的,並不因他們的戰績而給予溢美之詞。他對他們的明哲保身是很不以為然的:他們固然是英雄,但僅僅是在戰場上;而在人格上,特別是在皇帝面前,他們不過是侏儒而已。這樣的人怎能在我的筆下熠熠生輝呢?

作為一個遭受宮刑的人,司馬遷的身體殘缺了,他的心中依然流淌著滾燙的熱血,這熱血依然蓬勃而張揚。誰是英雄,誰是侏儒,不僅體現在戰場上,更體現在人格上。他自己追求的是大寫的人,他筆下表現的也要是大寫的人,哪怕因為仰慕這樣的人而遭受屈辱,他也在所不惜。

他仰慕的這個大寫的人就是飛將軍李廣,李陵的祖父。

於是,在皎潔的月色下,司馬遷在《李將軍列傳》中奮全身之力濃彩重墨,大書特書。李廣從軍那麼多年來的英雄事蹟和體恤士兵的美德早就讓司馬遷佩服至極,書寫時,司馬遷筆走龍蛇,興奮異常,寫到“太史公曰”時更是不吝贊詞,熱情的筆調在整部《史記》裡也是少見的。

可是,他終於無可避免地寫到了死亡:李廣一輩子征戰,卻始終未獲封侯;六十多歲時隨軍北征,不幸迷失道路,為免受辱遂拔劍自殺。消息傳開,全軍上下都失聲痛哭,天下百姓無論認得的還是不認得的,無論年輕的還是年老的都為李廣流淚……而這其中流淚最多的就是司馬遷自己。

對於司馬遷來說,此刻他書寫的已不僅僅是別人的歷史。所謂“借他人之酒杯,澆胸中之塊壘”,斑斑血淚盡在其中。他在李廣祖孫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們都是失敗的英雄,拼盡一生努力,也無法獲得皇帝賜予的公正待遇。

皇帝賜予不了的,他要用自己的筆還給他們。

至於他自己——為失敗的英雄仗義執言卻落得如此下場,將來又有誰能給予自己公正的評價?他的心痛了一下,一時間百感交集。

他搖搖頭,像是要甩開那些惱人的思緒。我已經做到了我能做的,百年之後的事情,自然有人去評價。然後,他把寫好的《史記》謹慎地收藏好,等待下一個清明的時代來臨。

有趣,有料,有深度

關注微信公眾號淘歷史,和T君一起讀歷史

作者|岑燮鈞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50萬同胞在新加坡受審,被問三個問題,回答完10萬人喪命

將軍一戰定天下,讓皇帝讓位給自己,皇帝居然同意:好,你當吧

數學考15分,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錢鐘書:別鬧了行嗎

筆在我手,我要寫出人的品格,無論他是高高在上的當權者,還是時運不濟的落魄者。

作為一個有骨氣的人,司馬遷不屑於那些因為裙帶關係而身居高位的所謂英雄。他在寫《衛將軍驃騎列傳》的時候,也僅僅是陳述史實罷了。對他們的讚賞,他大都只是引述皇帝的話而已,自己的熱情幾乎降到了最低點,前一筆剛剛在寫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後一筆就寫他不愛惜士卒,將吃剩的食物扔掉也不顧士卒還在挨餓,在塞外踢球玩樂時不管旁邊的士兵餓得站不起來。舉了幾個例子,司馬遷又加了一句“事多類此”。衛青為人倒是不錯,“仁善退讓”,卻“以和柔自媚於上”,“天下未有稱也”。

寫篇尾的“太史公曰”時,司馬遷的態度冷冷的,並不因他們的戰績而給予溢美之詞。他對他們的明哲保身是很不以為然的:他們固然是英雄,但僅僅是在戰場上;而在人格上,特別是在皇帝面前,他們不過是侏儒而已。這樣的人怎能在我的筆下熠熠生輝呢?

作為一個遭受宮刑的人,司馬遷的身體殘缺了,他的心中依然流淌著滾燙的熱血,這熱血依然蓬勃而張揚。誰是英雄,誰是侏儒,不僅體現在戰場上,更體現在人格上。他自己追求的是大寫的人,他筆下表現的也要是大寫的人,哪怕因為仰慕這樣的人而遭受屈辱,他也在所不惜。

他仰慕的這個大寫的人就是飛將軍李廣,李陵的祖父。

於是,在皎潔的月色下,司馬遷在《李將軍列傳》中奮全身之力濃彩重墨,大書特書。李廣從軍那麼多年來的英雄事蹟和體恤士兵的美德早就讓司馬遷佩服至極,書寫時,司馬遷筆走龍蛇,興奮異常,寫到“太史公曰”時更是不吝贊詞,熱情的筆調在整部《史記》裡也是少見的。

可是,他終於無可避免地寫到了死亡:李廣一輩子征戰,卻始終未獲封侯;六十多歲時隨軍北征,不幸迷失道路,為免受辱遂拔劍自殺。消息傳開,全軍上下都失聲痛哭,天下百姓無論認得的還是不認得的,無論年輕的還是年老的都為李廣流淚……而這其中流淚最多的就是司馬遷自己。

對於司馬遷來說,此刻他書寫的已不僅僅是別人的歷史。所謂“借他人之酒杯,澆胸中之塊壘”,斑斑血淚盡在其中。他在李廣祖孫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們都是失敗的英雄,拼盡一生努力,也無法獲得皇帝賜予的公正待遇。

皇帝賜予不了的,他要用自己的筆還給他們。

至於他自己——為失敗的英雄仗義執言卻落得如此下場,將來又有誰能給予自己公正的評價?他的心痛了一下,一時間百感交集。

他搖搖頭,像是要甩開那些惱人的思緒。我已經做到了我能做的,百年之後的事情,自然有人去評價。然後,他把寫好的《史記》謹慎地收藏好,等待下一個清明的時代來臨。

有趣,有料,有深度

關注微信公眾號淘歷史,和T君一起讀歷史

作者|岑燮鈞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50萬同胞在新加坡受審,被問三個問題,回答完10萬人喪命

將軍一戰定天下,讓皇帝讓位給自己,皇帝居然同意:好,你當吧

數學考15分,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錢鐘書:別鬧了行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